论语高考复习课件.ppt
《论语高考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高考复习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论语选读选读专题复习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方考纲要求: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了解孔面入手,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了解孔子及儒家的文化思想。子及儒家的文化思想。1 目中有人目中有人 口中有词口中有词 心中有脉心中有脉 手中有题手中有题 2(一)(一)目中有人目中有人 就是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就是心目中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和积累。积累。选读选读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物形象。种特征的人物形象。3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 上的上的
2、“尚德尚德”旗手,旗手,“德治德治”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的卫道士,努力推行着“德治德治”的理念。的理念。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一个仁者,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仁者 的含义。的含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一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的社会承当者,自信而又悲壮地守卫着社会的良心。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一位:一位“礼礼”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的捍卫者,积极规范着社会会 的礼制。的礼制。君子之风君子之风: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一位君子,用君子的风范解读着君子 的境界。的境界。4 周而不比周而不
3、比: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一位懂得敬重他人又坚持 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原则的君子,宣传着原始儒学的交往原则。诲人不倦诲人不倦: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一位良师,呈现着一种大教育家的气象。教育家的气象。高山仰至高山仰至:一代师表,表达着智者的:一代师表,表达着智者的人品之美。人品之美。沂水春风沂水春风: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一群弟子,呈现着一个个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治国理念,学子的风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讲解着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5 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注意回忆并复如果
4、我们在复习中,注意回忆并复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原这些人物形象,进而认识这些人物形象。当大家拿到象。当大家拿到论语论语考题的时候,考题的时候,面对具体的面对具体的论语论语语录,脑中可能会语录,脑中可能会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唤起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记忆,借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认识,回忆起这个人物形象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视角下的一些言论、主张、观点和思想,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人物言论内涵的理解。6解读步骤:解读步骤:1 1、回忆它们的出处、回忆它们的出处2 2、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回忆这一课的人物形象特征3 3、
5、根据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依、根据语录内容选择回答问题的关键词:依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据有关这一课平时学习复习时的形象认识和积累,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积累,结合语录内容,整合出这道题答案的关键词关键词7(一)例(一)例 20092009年浙江高考卷年浙江高考卷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4分分)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曰:“予欲无言。予欲无言。”予贡曰:予贡曰:“子如不言则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小子何述焉?”子曰:子曰
6、:“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焉,天何言哉?”24 24(1)(1)有不少成语源于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论语,例如,例如“不愤不愤不启不启”、“不悱不发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成语。(1(1分分)(2)(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则,并加以评析。(3(3分分)8(一)例(一)例2009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桀溺)曰: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
7、谁以易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4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同的观点态度。(1)(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谁的观点?(2)(2)你赞成谁的观点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为什么?9(一)例(一)例20102010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8、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阅读阅读论语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门人不敬子路。子曰: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论语先进先进)子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与?”子路闻之喜。子曰: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24 24(1)(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2)(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从孔子对子
9、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10(二)口中有词(二)口中有词 就是有一定数量的就是有一定数量的论语论语语录语录的理解和诵记,就是对的理解和诵记,就是对 选读选读的具体内容的诵读、理解、记忆,的具体内容的诵读、理解、记忆,这是硬功夫,大家都要下功夫。这是硬功夫,大家都要下功夫。11(三)心中有脉(三)心中有脉 就是脑中积累的就是脑中积累的论语论语语录有具体语录有具体的结构脉络。的结构脉络。1 1、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从学习记忆的特点来看,理念的记忆必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必须与具体的言语对应起来,这样的记忆才有
10、载体。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才有载体。并且,记忆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结构脉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结构脉络,这样的记忆才有线索而便于索引。引。122 2、从、从 选读选读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教学定位和高考考查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对论著的内容理查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对论著的内容理解和观点的把握。解和观点的把握。论语论语中的语录众中的语录众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确地把握,多,观点、主张众多,要能准确地把握,就要有一定的线索:这段语录来自哪一就要有一定的线索:这段语录来自哪一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语录是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这段语录是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容阐述的是什这一课的第几章,这段内
11、容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么观点,是从什么角度诠释这一课的主题的等等,所以,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题的等等,所以,脑中应有个脉络体系。133 3、从教材的特点来看,、从教材的特点来看,选读选读这本这本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整合后的组合性文本,以一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文本,以一个主题,若干个语录片断组合的形式出现。形式出现。选读选读的每一课都论述的每一课都论述着其中的一些思想。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着其中的一些思想。一篇课文,包含一种原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的基本元素,每一段始儒学思想理念及它们的基本元素,每一段语录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
12、不同层面的表达,语录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不同层面的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单元式结构文本。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单元式结构文本。14论语论语选读选读高考知识点梳理高考知识点梳理15 以德以德(德行德行)正己、守信、仁爱、尚德正己、守信、仁爱、尚德 为政为政 富民富民 (德政德政)教民教民 举贤举贤 去恶去恶 (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等)(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等)为政的重要事情(行王道)为政的重要事情(行王道)养生(食)养生(食)丧死(死)丧死(死)祭祀祭祀(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孟子)
13、第第1课内容图示课内容图示16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之教之”,一方,一方面又宁可去面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句话?从孔子从孔子“均无贫均无贫”、有若、有若“百姓足,君孰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
14、子认为,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17探究之二:孔子说探究之二: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的均相同?“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站在穷人即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立场上提出
15、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的纲领,而均无贫则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均贫富”实实际含义在际含义在劫富济贫,要求社会公平劫富济贫,要求社会公平;均无贫的实际;均无贫的实际含义在含义在上下各得其分,从而维护等级制度上下各得其分,从而维护等级制度。主张。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思想。均贫富均贫富”和和“均无贫均无贫”的的“均均”词典义都词典义都是是“平平”,但到了,但到了“均贫富均贫富”和和“均无贫均无贫”这两个这两个不同
16、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18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探究之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
17、的一分子(周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
18、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走向灭亡。19第第2课内容图示课内容图示克己(仁)克己(仁)孝悌孝悌 复礼(礼)复礼(礼)制度(周礼)制度(周礼)尽孝尽孝报恩(小孝)报恩(小孝)尽忠尽忠服从(大孝)服从(大孝)崇古崇古有秩序有秩序正名正名根本根本根根本本以以礼礼治治国国名正言顺、君臣有别、天下有道名正言顺、君臣有别、天下有道表表现现目目的的本质本质本课结构:总说本课结构:总说 分析现状分析现状 论孝论孝 总结总结20探究一:如何认识探究一:如何认识“孝悌孝悌
19、”的内涵?的内涵?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内部就不会发生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将的事情;再将“孝悌孝悌”推广到劳动民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老百姓也会绝对服从统治,不会起来造众中去,老百姓也会绝对服从统治,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孔子提倡的因此,孔子提倡的“孝悌孝悌”,不仅仅是对个,不仅仅是对个人提出的人提出的“仁仁”的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求个的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要求个人尽人尽“忠忠”(对父母对君王甚至对兄
20、长),再扩(对父母对君王甚至对兄长),再扩大到能自觉大到能自觉“守礼守礼”,最终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最终维护统治者的统治,达到社会的安定。因此,自春秋后,所有统治者达到社会的安定。因此,自春秋后,所有统治者都继承了孔子这种都继承了孔子这种“孝悌说孝悌说”。今天,我们要一分为二去分析继承,批判吸收。今天,我们要一分为二去分析继承,批判吸收。21探究二:探究二:宋儒说宋儒说“君君、臣臣君君、臣臣”就是就是“君叫臣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了制约,而
21、且对君主也有制约,“君使臣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臣事君以忠(3。9)”,这是从协调阶,这是从协调阶级矛盾、维护周礼着眼的,强调的是君臣应级矛盾、维护周礼着眼的,强调的是君臣应尽的义务和应循的礼节;而宋儒则把君权父尽的义务和应循的礼节;而宋儒则把君权父权绝对化夸大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夸大权绝对化夸大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夸大君王的权力,不讲君主的责任。这就把封建君王的权力,不讲君主的责任。这就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端。专制制度推向了极端。22探究三:克已复礼就是探究三: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灭人欲”吗?吗?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
22、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仁”;“明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只存向了极端,只存“天理天理”而无视人应有而无视人应有的正常的的正常的“欲望欲望”,无视人的存在,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无“仁仁”可言的。可言的。23探究四:在孔子看来,礼、仁、孝三者是什探究四:在孔子看来,礼、仁、孝三者是什么关系?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
23、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一个人先有一个人先有“仁仁”,才能后,才能后“有礼有礼”“守守礼礼”,不仁即不义、无礼。而,不仁即不义、无礼。而“孝梯孝梯”则是则是“仁仁”的根本。小孝为父母,大孝为天下(君臣)的根本。小孝为父母,大孝为天下(君臣),有孝有仁则父子君臣有礼、天下有序、有礼。,有孝有仁则父子君臣有礼、天下有序、有礼。孝孝 仁仁 礼礼 有道有道24 第第4课结构课结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4.21章):孔子报告陈恒弑简公,想请章):孔子报告陈恒弑简公,想请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恒以维护礼制,但没有成功。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恒以维护
24、礼制,但没有成功。第二部分(第二部分(18.514.39):通过几则故事来说明隐):通过几则故事来说明隐者与孔子在者与孔子在“出仕出仕”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做法。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做法。第三部分(第三部分(9.9):孔子的自我总结、感叹。):孔子的自我总结、感叹。知其不可:知其不可:隐隐而为之而为之:仕仕积极入仕、执著献身积极入仕、执著献身本课图示本课图示洁其身洁其身 乱大伦乱大伦 行其义行其义 济天下济天下25探究一: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探究一: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同:忧国忧民 有才有能有才有能异:态度不同、做法相异异:态度不同、做法相异 孔
25、子济世孔子济世 (入仕)(入仕)-积极积极 隐士避世隐士避世 (归隐)(归隐)-消极消极26探究二:在仕与隐这个问题上,接舆、长沮、桀溺、探究二:在仕与隐这个问题上,接舆、长沮、桀溺、荷条丈人、晨门荷条丈人、晨门、荷蒉之人都与孔子有着截然不同、荷蒉之人都与孔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的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孔子所处的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时期,是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因此时代是社会动荡时期,是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因此而采取避世不仕来明哲保身。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而采取避世不仕来明哲保身。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高考 复习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