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培训稿(《凡卡》).doc
《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培训稿(《凡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培训稿(《凡卡》).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解课程标准,追求有效教学小学语文学科解读课程标准专业培训新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教研室 万丽红 引语: 在培训之前,我们先来反思几个问题: 你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 你是怎样备课的? 你是是怎样设置教学目标的? 你的课堂围绕教学目标了吗? 目标落实得怎样?心里有数吗? 让我们带着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开始今天的培训。 今天,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作交流:先回答几个问题,然后厘清一些概念,最后重点讲讲分解课标的策略或方法。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一、回答几个问题: 何为“课标解读”?为何“课标解读”呢?“课标解读”和“课标分解”有何不同? 所谓“课标解读”,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和内
2、涵精髓,分解课程目标,并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在实施课改的几年里,对课程标准理念、精神的解读,广大老师一直在研读着、实践着,但在细化分解课程目标、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上,研究得不够,达成度不高。解读与分解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分解区别宏观 上位微观 具体理论层面技术层面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描述性的操作性的关注“目标维度”“学习领域”关注“目标陈述”提供的是“理念”“思路”提供的是“程序”“方法”“工具”联系解读课程标准是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基础;解读课程标准是为了指导课程标准分解;分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解读的延续;分解课程标准是为了实
3、现解读课程标准的目的;分解课程标准是为解读并修订课程标准提供证据、依据;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改变了过去的沉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状况,但又呈现出课堂喧哗热闹,学生收获甚微的现状,不少学生字词掌握不扎实,读写能力没提高。于是,有不少家长质疑课改,甚至有专家也在质疑要不要课程改革?沉思静想,课改没有错,课改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必须。追根究源,问题还在我们教师身上,对课程目标把握不准,目标不明、虚化,造成课堂低效,这才是根本所在。 我们解读课标,不是为解读课标而解读,而是在解读课标之后在课堂上落实课标,并且还要去评估课标。也就是保证课标、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用
4、最通俗的话,身为教师应该清楚: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怎么知道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考虑如何作出评价);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通过怎样的教学准备和教学活动实施落实目标) 二、厘清一些概念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和分解课程标准的意义 1.“教学目标”的意涵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从哪里来?课程标准是主要依据。可是
5、课程标准是分阶段的,义务教育阶段就分为四个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和七八九年级),它对应我们的教学来说,太笼统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课程目标是方向性的问题,它是国家和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它受政府为教育制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教学目的提出仅仅依据课程标准
6、和教材的要求,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不易测量。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厘清课程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一级一级的包含关系。 3.分解课程目标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用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替代教学目标,就会出现教学目标笼统、虚化、泛化,课堂上无法检测评价,目标达成度不高。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目标无课标;有课标无分解;有目标无落实;无目标又费时,有目标不讨论,无目标忙探究。叙写教学目标的现状怎样呢?:案例11、 理解课文,了解旧沙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痛恨剥削制度,珍
7、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行为主体一会儿是学生,一会儿是教师;用教学目的代学习目标)2、 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行为动词指向不明)3、 自学生字新词。(没有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4、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另外,都没有行为条件。 反例案例2:1、以教育目的代学习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2、含糊其词,难以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4、行为动词没有指向具体概念或内容:“学生能够获得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虽
8、然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已近九年,但很多教师尚未真正意义上理解它的精髓。对目标陈述技术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与学习。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目标陈述技术研究不多。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仍然施行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仍然把自己(教师)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可以说,有效教学的所有问题几乎都与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落实有关,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与课标的分解又密切相关。所以,分解课程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须,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必须。 三、课程目标分解的策略或方法 (一)课程标准分解的要求分解课标是为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它的核心要求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
9、教学匹配。就是用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并制定评估任务以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 (二)课标分解的依据进行课标分解,基础是什么呢?不是想当然的去进行分解,需要有六个依据:第一是现代分类学,首先是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再就是加涅的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就是将内在的心理动词换化为外在的行为动词。第二是测试说明,或评估检测、考试试卷。小学阶段没有测试说明,但我们可以依据各种辅助资料和测试题目,进行归类与总结,各块的行为动词基本上就出来了。比如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能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怎样算是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肯定与第三学段的“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的梗概”是不相同的。中、高年级命题的方式也是不
10、相同的,中年级的提示性语言或条件会多一些,高年级的题目形式经常是“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体现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我们可根据测试说明或各种测试题目,进行归类与总结,就能总结出各块的行为动词。第三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什么样的知识匹配什么样的动词,主要依据我们自己的教书经验。第四是教材,课标分解必须在一定的文本上进行分解,不要去情境,就是说这一篇课文我分解这一条课标需要制定出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第五是单元教学目标。咱们小学语文教材或教师用书上没有系统、全面的单元教学目标,但在“教材的单元导读”里,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单元的人文教育目标和读写训练重点。教师可以依据单元导读进
11、行总结。第六是学生原有的学情。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用书相同,但各个地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怎么就是我这一班学生的学习目标呢?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其“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三)课标分解的技术: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第一,用具体可描述的知识性名词呈现笼统的整体知识。如“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可以分解为感受、想法、看法、情感、态度等。又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从词性上可以分为褒义、贬义、中性,如果确切情感色彩,就要说得更加具体准确,有肯定、赞扬、喜欢、热爱
12、、否定、憎恨、讨厌、恼怒、恶心、委屈等等。还有“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包括以下9种: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在小学教材里常见的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摹状貌。第二,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不少认知心理动词,像“了解、理解、揣摩、体会、领悟、推想”,这些词语不可观察、测量,没有具体的程度标准,因此语文学习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我们教学不能就这样模模糊糊、糊里糊涂,需要分解或解析认知心理动词,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呈现。怎样分解这些认知心理动词呢?需要我们教师学习布鲁姆、加
13、涅的目标分类知识,依靠专业经验进行科学、合适的解析。 例如:“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怎么去理解?什么样才算是理解了呢?我们可以联系测试卷上关于理解词句意思的题目,常见的有解释、说明、判断或分析、区分等,那么“理解”就可以置换为“解释、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又如“体会”就可以分解为“说出、说明、解释”等行为动词。 “了解”可以分解为哪些行为动词呢?结合教学实践,想想怎样才算了解了呢?我们就可以把“了解”分解为“说出、辨认、背诵、回忆、举例、复述、描述”等行为动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不少认知心理动词,怎样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这些词语是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笼统,但也有其好处
14、,能解读的就那么几条,如果你解读出来的话,是课课都可以拿来用的。图1方框里呈现的是一些常见认知心理动词可以置换的词语的总汇,什么时候用哪些词语,要结合教材、学生学情,教师教学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描述、再认等。理解解释、说明、展示、使用、分析、判断、扩展、区分、概括、懂得等。应用质疑、使用、运用、联系上下文、设计、解决、撰写、计划、总结、评价等。技能: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
15、、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养成、领悟过程与方法: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图1)第三,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默读课文”“借助表格”等等。 语文课堂上认知条件主要有三种:第一主要是教师讲解、指导、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第二种是自主学习,主要指朗读、默读,观察、练习以及借助辅助手段等;第三种是交互学习,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对话等。 如“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6、,匹配什么行为条件呢?在朗读后概括吗?不行,朗读不利于学生沉思静想,最匹配的条件是“默读课文”;是用统一的说法吗?不是,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样思考,与“概括”匹配的行为条件就是“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 第四,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要让学生做到哪一步?80%?怎样评估检查?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度才会比较高。 比如“会写10个词语”,是正确无误?所有的学生吗?评估检查的形式是听写还是看拼音拼写?教师要先制定一个评估任务去验收目标达成的情况,可以这样评价:通过课堂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词语掌握的情况,要求95%的学生全部默写正确。 (四)课
17、程标准分解的流程 课标分解的流程是这样的,(下图)在以前的教学准备中,大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而分解课标、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却重视得远远不够,缺少先于教学预设的评价设计。 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一、设置教学目标二、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三、进行教学设计(预设) 章节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评价设计(评价样题设计根据教学需要安排) 教学流程设计 (五)分解的步骤与方法 下面我结合凡卡一课的来具体的说说具体的分解步骤与方法。一、设置教学目标这一个环节是中心环节,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和教学目标的陈述两大模块。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是正确陈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的陈述是
18、在分解剖析基础上的重构。从解读相关依据到陈述教学目标,是一个不断地分析、综合的过程,其步骤是:(1)列出目标,寻找关键词。 (2)分解或解析关键词。 (3)综合分析,形成剖析图。 (4)综合分析,确定行为条件。 (5)综合分析,确认认知程度。 (6)综合分析,叙写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主要依据有:课程标准、单元训练目标、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学情分析。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及解读 第一步,列出目标,寻找关键词。如:叙写六年级下册教材凡卡一课教学目标,首先依据对教材的了解和高年级的训练要求,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寻找相关课程目标,并确定关键词。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凡卡 课程标准 细化 解读 培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