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第二单元教案.pdf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第二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第二单元教案.pdf(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课题1.守株待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宋、耕”等4 个字,会写“守、株”等9 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古文,尝试背诵。3.结合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寓言内容。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寓意进行体验,交流。5.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并尝试运用。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理解寓言内容。2.感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带来的后果,找到“守株待兔”的生活立足点。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生交流:知道就是知
2、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生交流:与朋友交往,说话要算数。)2、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老师说的比较简练,平时说的话要复杂;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现在都不这么做。)3、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习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温故而知新.教4、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作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幅图片,相信同学们早就听说过这个寓言故事,它的名字是?守株待兔(师板书课题)5、相机指导书写生字:“守”是上下结构,下部的寸字横与宝盖头等长,并压在
3、横中线,竖钩压在竖中线。“株”左窄右宽,木字旁捺变成点,左右等高,”朱”的竖写在竖中线右边一点点。“待”也是左窄右宽,“土”字的第二横向右上微微倾斜,并压横中线,“寸”字的点压在竖中线,较双人旁而言,寸字底部稍长。生在田字格本上各练写两个,师巡视检查,提出注意事项。二、介绍作者与体裁守株待兔是谁写的?借助课件明确: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解码器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子的著作总集。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著作中
4、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二、自读寓言,读通顺1、师提出要求:打开书,自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感觉?预设回答:我感觉不怎么好读/文章的句子很短,语言比较简练。/有点难以理解/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学过程2、你说说哪个句子让你不知道怎么读?(屏幕出示全文,根据学生的难点标记相关句子)预设难点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指名读,评价“颈”字的后鼻音读得很标准。再指名读,齐读。预设难点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指名读,适时评价“耒”字读音及意思。“冀”字正音,“冀”与“翼”对比识字。出示“希冀”“羽翼”。师:听出来了吗,他是这样断句的,还有谁想尝试读一读?(师指名几生读
5、一读)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出示断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请同学做好标记。指名读,齐读。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预设难点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可指名两名基础不同的学生读。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一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我相信大家听清楚了。(“身为宋国笑”中的“为”,第二位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第一位同学读的是第二声)(出示两个读音及意思)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加以明确: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所耻笑。师:“为”译成“被”,应该读第二声。(出示拼音)3、小结:我们读音的时候,可以结合字义来
6、读,知道怎么读了吗?再读一遍,将三句话放回文中,自己好好地读一读,待会儿再齐读。(自由读,齐读全文)教学过程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1、集中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守 株 待 宋 耕 触 颈 释 其2、自由朗读,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生字3、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株颈(2)熟字加偏旁:“寸+宀=守”“寺+彳=待”“木+宀=宋”“耒+井=耕”“角+虫=触”(3)组词扩展:“释其”组词为“解释其他”4、学生自主书写,四人小组内互相评价书写。5.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6.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耕”左面的部分不是“来”,而是“耒”。“释”左
7、右等宽,注意与“彩”的区别。7、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8、投影展示 学生书写。9、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再读,读明白1、师:同学们上节课将短文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能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结合注释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我们来交流。(生读书自学)2、交流理解(1)读文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预设:有一个人偶然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就放下手中的工作,天天来等着捡兔子,可是,却再也没有捡到了。(相机板书:自捡野兔、整天坐等、再无收获)(2)学习第一句 谁在等兔子?这个宋国人是干
8、什么的?相机出示“宋人有耕者”指名说,再次强调“耕”是后鼻音,师领读两遍。明确句意:宋国有一个在田间耕作的人,或者说宋国有个农夫。标红“者”字,理解为“.的人”。小试牛刀师:咱们也试着用上这个字来形容一下别人。(屏幕出示):能干的人自然可以多做一些事(能者多劳)咱班有一个痴迷看书的人。(吾班有痴者)。每个人的家中都有年老的长辈。(家家有老者)。(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如何?明确: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标蓝句子: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标红“走”字,走是什么意思?巩固“走”的意思:跑。出示链接句子“百兽见之皆走”,指名读,说说“走”是何意?小结:“走”是跑的意思,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4)如果你是那个
9、农夫,你轻轻松松就捡到一只兔子,你心情如何?(特别开心)心里还可能想什么?(会不会明天又能捡到一只兔子呢?)(5)所以,这个种田人做了什么事?明确: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标蓝句子)标红“因”字,并理解“因”的意思:我们学过的文章中“因”可以解释成什么意思?(因为)出示链接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解释为“凭借”。而在本文中,“因”解释为“于是”。“释”解释为“放下”,比如生活中有些成语喜欢一样东西就舍不得放下,就是“爱不释手”,形容一个人特别勤奋好学、爱看书,总是手里拿着书,舍不得放下,就是“手不释卷”。而种田人之所以放下赖以维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是因为?(用原句回答)明确:冀
10、复得兔师:是呀,他希望再次能得到兔子。出示标红的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指名读,再读,一起读。第一天过去,第二天,这个种田人还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他一无所获,可是,他却依然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像他这样什么也不做,一心守着树桩子,满脑子都是等兔子来撞死,对于他这种想法,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一下吗?(师相机板书:不劳而获心存侥幸)(6)他这样,结果会怎么样呢?生自由答,引出书中的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标红“为”字,理解“为”的意思,是“被”的意思。请同学们尝试判断一下在这些句子中,“为”字解释为何意呢?出示:“可以为师矣”,“为”是作为。“
11、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是替的意思。“笑”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明确:嘲笑,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大家说一说,这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呢?明确:白日做梦、想不劳而获、不知灵活变通.二、感悟道理1、生谈自己的理解读了这则寓言,你懂提了什么道理?明确:(1)不能妄想着不通过努力就获取成功,不能心存侥幸心理,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机板书: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要灵活变通,不要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现象。2、和我们平时积累的格言、歇后语有没有什么相似的?补充出示:瞎猫撞上死耗子碰巧了。三、拓展延伸1、出示课件:本文是一篇寓言,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
12、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简而言之,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出示图片,复习寓意:坐井观天(庄子秋水):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画蛇添足(战国策):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2、(出示图片)请自行读读“课后阅读链接”,和同桌交流一下,故事中的坐车人又犯了什么错呢?明确:走错了方向,固执己见,不思悔改。四、课堂练习1、再读,读出古文的味道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
13、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生自由读,指名两生读)师:如果我再给你们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愿意试一试吗?来,我们先听一遍,认识认识这段音乐,想想你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播放音乐,学生安静听)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指名配乐朗读。2、当堂背诵。师:读得真不错!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3、(1)解释红色字的意思宋人有 耕者:()兔走触株()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 得兔()()而身 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学生拿出练习本在课堂上完成。板书设计守株待兔自捡野兔整天坐等再无收获不劳而获心
14、存侥幸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后反思教学课题6、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识记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不同的内心活动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字义导入,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缶”,你认识这个字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带有这个偏旁的字?(缸、罐)(出示缸、罐的图片)。同学们,我们来看图片,像这种口子小肚子大用来盛东西的容器我们就叫他“缶”。2、古时候在一个国王的
15、御厨里也有两个这样的容器,他们是罐子,一个是陶的,我们叫(板书:陶罐),一个是铁的,我们就叫他(板书:铁罐)。陶罐和铁罐(板书: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唇舌之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6课(生齐读课题:陶罐和铁罐)。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那我想,文中的生字词一定也难不倒大家。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谦虚光洁朴素美观和睦相处骄傲奚落轻蔑恼怒感到羞耻A.自由读(带拼音)B.指名分行读词语(去拼音)。谁能够准确地读读第一排的词语(指名读),师点评: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出示“处”的读音及组词,这是一个多音字,他还有一个读音是?
16、组词?(相机出示另一个读音及组词)第二排指名读。师点评:你真像个小小播音员,读得可真准!齐读。C.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排是写陶罐,第二排是写铁罐。)是的,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这些词语,当我们看到陶罐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词语(生读第一排词语),当我们看到铁罐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的(生读第二排词语)。D.带着想像读词语可真有意思,我们不光要读好词语,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恼怒”是什么意思?轻蔑呢?E.词语会读了,会理解了,我们还要会写。今天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特别难写,出示“谦虚”与“骄傲”,谁来提醒一下难写的笔画?相机明确:谦字右旁中间一横要出头,虚字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
17、。“骄”字左旁“马”字最后一横要稍稍倾斜,写成提,右旁的“乔”字一笔是短撇,别写成短横。师范写,生练写。请大家把谦虚、骄傲四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本中,师巡视指导,相机点评。3、大家学得真起劲。现在我们来一起说说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大屏幕。(出示填空作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陶罐。许多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后依旧(),而铁罐却()。4、整体感知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御厨去看看,请同学们翻看课本第18页,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两只罐子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铁罐: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陶罐:性格温和、经常受委屈)你观察得真仔细。是啊,其实故事的一开
18、头就写出了铁罐的骄傲,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奚落、看不起)(相机板书:奚落)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铁罐的骄傲。(齐读第一段)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往下读读看三、品读对话,体会内心(出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29 自然段,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1、咱们来交流交流。铁罐首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A.要读好这两句话,我们该关注什么?(预设一:读好标点符号!和语气词“吗”)请你试着读好这两个地方。(师评:抓标点、抓语气词来品读,好方法
19、!)(预设二:关注提示语。)提示语就是对人物说话时的表现进行描写,提示一下当时的样子。圈一圈,铁罐是?傲慢地,来,自己读读。B.此时你仿佛看到了铁罐一副怎样的神情?(昂着头,撅着嘴巴,双手叉腰)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师评:多么自以为是的铁罐啊!)C.如果我把铁罐的话改成出示“你不敢碰我,陶罐子。”好吗?为什么?(出示原句,生对比读一读。)指名读,师评:嗯,充满了挑衅!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出铁罐的傲慢。(师板书:傲慢)D.透过这个“谦虚”(师标红并板书:谦虚),你仿佛又看到了陶罐此时怎样的表情动作。(摇摇手温和地说,微笑地)把你的想象带到文中读读看!(师评:好一个谦
20、谦君子啊!)指名分角色朗读,可以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读,其它同学读旁白。学法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总结下,为了读好对话,我们借助提示语帮助读,关注标点和反问句这种语言形式来感悟读,最后加上了表情和动作表演读。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对话。2、一起来看第二次对话,接下来铁罐又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出示第二次对话)“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想,铁罐和陶罐此时分别是什么态度?(1)铁罐此时什么态度?预设:更加轻蔑。(师:你
21、关注了“更加”,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铁罐呢?)嘴巴撅得更高了,眼睛斜视地看着陶罐。(将你的神气送到对话中去读读。)生读。(师评:好一个目中无人的铁罐。)(相机板书:目中无人)(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如何回应?你觉得除了谦虚,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A、预设:从“争辩”看出陶罐还是一个不懦弱的人。师:请你读出陶罐的不懦弱。读得慢一点,温柔一点。试试!(师评:好一个理直气壮的陶罐。)(相机板书:理直气壮)B、话语的最后有一个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表示陶罐的话还没有讲完)分组朗读,可以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读,其它同学读旁白3、是啊,陶罐的话都还没说完,就被铁罐硬生生地打断了。铁罐继续奚落着陶罐,
22、(出示第三、第四次对话)“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同桌分角色朗读,想想看,铁罐的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A、铁罐从一开始的傲慢到更加轻蔑,现在又是什么态度?预设:从轻蔑到恼怒。那透过“恼怒”你好像又看到了铁罐怎样的神态动作?(瞪大了眼睛,眼冒火光,拍桌子,张大了嘴巴)读读看,(师评:听了你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一个满脸怒气的铁罐在
23、大声嚷嚷。听得出你似乎想把陶罐吞灭!太具有杀伤力的眼神了!)B、可见此时铁罐的愤怒达到了极致。其实形容人恼怒、愤怒的成语还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生讲后,出示词语积累:怒气冲天怒不可遏大发雷霆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暴跳如雷怒火中烧)挑选 2-3 个你感兴趣的写在“恼怒”一词的旁边C、此时此刻,铁罐就是那么地怒气冲天怒不可遏大发雷霆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暴跳如雷怒火中烧(2)从铁罐的提示语和话语中,我们发现他越来越蛮不讲理了。(板书:蛮横无礼)可见,提示语能让我们一下就知道人物的神态动作,可是作者有时不会在旁白中加上这样的词。想想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心情变化?请你为课文加上提示语,并带进去读读。(出示填空)“何
24、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心平气和、友好、谦和、友善)(师评:陶罐依旧谦虚大度着)(板书:友善大度)“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盛气凌人、暴跳如雷、怒气冲天)(评:此时的铁罐越来越不耐烦了,说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说的话也越来越难听了。它的态度已由恼怒上升到了狂妄自大了,它已经听不进别人的任何话语了,只觉得自己是最好的了。)(3)同学们,学到这你知道“奚落”的意思了吗?(出示铁罐的话帮助理解)可见,联系上下文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4)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合作着读读29
25、自然段,女生铁罐,男生陶罐(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4、面对如此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铁罐,陶罐却不再理会铁罐。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表面上陶罐虽然一言不发,但其实心里他也有话要说。请大家拿起笔,在书本18 页下面空白的地方写写铁罐的心声。生写后交流预设:“哎,多说无益,看来他太固执己见了,就让时间来见证我2 的价值吧”。四、设疑结课这节课,在国王的御厨里,我们认识了一个骄傲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坚强的陶罐。许多年后,在那片荒地上,他们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戏剧化的转变呢?下节课再来学习。第二课时一、设境导入早上,老师在路上捡到了一张寻友启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谁丢失了什么东西呢?(出示课件)哦,原来是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优质 教案 第二 单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