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pdf
《最新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pdf(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课题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断、楚、至、孤、帆”5 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3、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5.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一、回顾李白,引出课题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画像)(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师: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师: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学过程(指名2 至 3 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一首全班背诵)(课件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3、低头思故乡。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师评: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是什么意思?(相机变红字体“望”)(板书“望”)师:好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乘着小船一起去望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安徽的天门山(板书:天门山)同学们,我们到了,你们瞧(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瞧一瞧吧!(齐读课题)4、师:当时正直年少,满腹雄心抱负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东望见天门山,他望见了天门山的一些
4、什么?望到这些之后他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出学生齐读中出现的错误(比如帆,引导多读几遍),引出这节课新字的学习(课件出示词语)教学过程指导生字的读音,小老师带读。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2、师:我们认识了这首诗的生字,那么请我们一起再准确的读一读这首诗。(齐读之后指名2 个同学反馈读)3、再读诗歌,画出节奏线。师:我们一起听听名家怎么读。(课件播放诗歌朗读)提问:他读的好吗?为什么你觉得他读的好?预设:有感情,有节奏,有重轻音师:再听,试着划节奏和注意它的重轻音。(课件再次播放朗读)接着断句指导。(相机出示节奏线)天门 /中断
5、 /楚江 /开,碧水/东流 /至此 /回。两岸 /青山 /相对 /出,孤帆 /一片 /日边 /来。让学生根据节奏划分齐读。三、品读,理解诗意1、师: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的呢,再读古诗,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注释)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中断”?“至些回”?“相对出”?)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1)理解“中断”。师:看看这幅图片,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从中间断开)师: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
6、门山从中教学过程间断开了。)师:气势多么磅礴啊,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诗句)个别读,齐读。课件出示图片(2)理解“至此回”。(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师: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课件出示第二句诗)(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指名配音朗读。)(3)理解“相对出”。师: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
7、,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出示对比图)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相同吗?(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再次地 播放配乐 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三、创设情景,想象意境。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
8、样的画面?(师配乐诵读诗句(课件出示配乐),生想象)2、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3、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四、合作朗读,升华情感。1、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
9、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4、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五、课堂总结师小结: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背这首古诗!六、作业布置1.把这首古诗流畅且有感情地背诵给家人听。2.默写古诗。
10、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往远处看)中断至此回相对出课后反思教学课题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认识“亦、抹,宜”三个生字,会写“饮”,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
11、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机出示生字“饮”)观察,师范写,生书空。齐读课题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指名试读按节奏齐读教学二、解诗题,知诗人。、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
12、读懂了什么呢?(预设:生: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生: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湖”)、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 PPT简介苏轼)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三、学字词,明节奏。、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
13、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 PPT带生字读音诗文)潋滟(li n y 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亦(y ):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淡妆浓抹mo: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形过程声字,提手旁+末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宜(yi):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生活常识识字(宜家超市)/减一减:谊减言字旁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指名读。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
14、按节奏齐读。四、品诗句,赏诗景。、师: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 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 PPT学诗好方法)、师: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师: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赏“西湖之晴”。齐读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
15、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师: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课件变红词语“潋滟”)教学过程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师: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点击 PPT出示句式)想 象 说 话:_ 的 阳 光 洒 在 西 湖 上,西 湖_。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 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
16、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赏“西湖之雨”。师: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相机出示诗句)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师: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点击 PPT出示句式)想 象 说 话:_ 的 雨 洒 在 西 湖 上,西 湖_。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
17、人又一次赞叹道:(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 PPT晴雨诗句)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生自由练读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预设:生 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生 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生 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小结:同学们,
18、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两 种“景 色”都 很 美:_,_。两 种“天 气”都 很 好:_,_。两 种“感 觉”都 很 妙:_,_。8、赏“西子西湖”师: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课件出示第三句)(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出示 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联系生活实际:妈妈平时化淡妆及
19、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师: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师: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课件出示在第四句诗)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五、诵诗句,悟诗情。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
20、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六、荐诗篇,重积累。1、师: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2、老师也搜集到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 PPT拓展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生读诗4、师简述诗景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七、作业:、背诵本课古诗、选一首自己喜欢
21、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板书设计饮 湖 上 初晴 后 雨西子湖潋滟空蒙总相宜西子淡汝浓沫课后反思教学课题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教
22、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课前收集关于洞庭湖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引入课题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教授“庭”,提醒后鼻音,齐教学过程读,组词记忆。介绍诗人。(课件出示)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相机出
23、示新生字,小老师带读。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课件出示前两行诗)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变红字体“和”)(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教学过程师:这蒙蒙浓浓,平平静静的谭面像什么?生:像镜子。(相机出示清晰的镜子和未磨的镜面)师:像哪一面镜子
24、。生:未磨的镜子。相机板书: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师小结:你瞧诗人的比喻多么精准,生动呀!(板书:比喻)(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师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相机课件出示“诗眼”)2、品读后两行诗(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1)
25、师: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课件出示)(相机出示白银盘和一个青螺)师小结:是呀,不能换,诗人不仅把君山比作一个青螺,还把洞庭湖比作是白银盘呢,短短的七个字却藏着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真让人佩服呀!相机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新人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六 单元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