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pdf
《最新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pdf(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课题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 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师: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的理由。预设:生 1: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再那样炎热,凉爽的感觉很舒服。生 2:我也喜欢秋天,因
2、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很多果实都成熟了。生 3:我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山林色彩缤纷,就像一幅画那样美。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秋天的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吧。配乐播放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师: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教学生:知道,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歌的名字叫 山行。师:想知道山行(出示课题)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吧。板书诗题和作者,简单释题(在山间行走)。引导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杜牧,字牧之,唐代杰出的诗人,
3、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二、初读诗歌,疏通词句1.教师范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适时强调生字“径”是后鼻音。4.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
4、主理解。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1)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2)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3)红于:比更红。“于”(比)(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过程(5)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2、自主探究: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远景)?边读边画出
5、诗中的景物。(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同时课件标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2)想象体验: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出示一二句话)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3、过渡引入: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火红的枫叶)板书:枫林、霜叶,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在近处看到景色(板书:近景),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6、二月花”。(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与二月花的对比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学生串讲后两句的诗意,教师补充(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7、之情。(4)学生练习朗读,师播放秋日私语,引导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慢自己的语速,同时注意读出诗句情感由低沉到高昂的微妙变化。(5)指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激越美好的赞歌吗?2、指导生字书写。(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 个生字“寒、径、斜、霜”,指名朗读、组词,教师再次强调“径”的正确朗读。(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师根据评价情况进行书写修正、范写,提醒他们注意:“寒”下面部分的三横要写写紧凑、等距,且要注意最后
8、一横略长,撇、捺要舒展;“斜”左右两边注意避让穿插、写得协调美观;“霜”上面的“雨”要略呈扁势,下面“相”的“目”要注意横画之间等距。(3)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根据书写情况及时进行书写强调。第二课时一、回顾学习,引入诗题1、谈话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2、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3、引入: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
9、。板书时相机指导书写“赠”与“刘”字:“赠”左窄右宽,“贝”字的捺变为点,“曾”的第三四笔框要内收。“刘”字则是左宽右窄,第四笑为长点。4、介绍作者并释题:苏轼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刘景文已经50 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二、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1、课件播放舒
10、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教师根据学生描述,及时予以肯定。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3、指名朗读,师相机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登”。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出示课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4、检查朗读整首诗。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时要边读边想,再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生口头汇报)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板书:荷尽菊残)2
11、、欣赏图片,理解诗句。(1)“荷”字的教学。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出示秋季荷叶干枯图,体会荷的了无生息。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相机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师: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尽,凋谢之意)师:“擎雨盖”是什么意思?(“雨盖”是指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相机书写“盖”字单独出示“盖”字,引导学生观察,要如何写好这个“盖”字,师范写并适时补充:“盖”上半部分的三横略短,且注意等距,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生在生字本中练写三个。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齐读“荷尽已无擎雨
12、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2)同样的方法进行“菊”字的教学。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师: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师: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喜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话)指导书写“菊、残”二字。相机出示两字,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师范写并适时补充:“残”右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菊”字下半部分被包围的“米”字要适当地超出包围的“句字头”。生练写。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3、”过渡: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出示“橙黄橘绿”四个字)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金黄的橙子、黄绿色的橘子)相机出示橙黄橘绿图。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学生交流,出示预设的秋天丰收图,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板书:橙黄 橘绿赞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书写“君”“橙”两字。出示“君”“橙”两字,指名组组词
14、,谁来说说怎么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字呀?(减一减:群-羊。加一加:木+登、尹+口。换一换:澄登)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行在练习本上书写三遍。,师巡视指导,一并检查前面写的几个字。4、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学生齐背。5、质疑思考: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刘景文具有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补充板书:抒情)三、拓展延伸,美的寻觅。
15、孩子们,像赠刘景文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们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其中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请孩子们读一读,能干的试着诵一诵。四、教师小结:不知不觉我们又诵读与积累了一首苏轼赞美秋天的诗歌。本课中还有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夜书所见,这就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吧。第三课时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引入:看到这样一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
16、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2.出示资料介绍作者叶绍翁,指名学生“自我介绍”。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多音字,借助组词和造句巩固用法。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4、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5、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
17、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师出示笔顺,强调:“送”的笔顺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走之底的平捺要写得舒展;“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师范写,学生临写生字,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再作强调。三、品一品,知诗味。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3、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板书:景冷)课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补充填空:一阵阵(
18、)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思念家乡)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改变字体颜色,加以强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指名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齐读。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19、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板书:事暖四、品一品,悟诗韵。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1、同桌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2、配乐齐诵 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尝试当堂背诵,指名背诵,齐背。五
20、、课堂小结也许秋天看上去确实有些萧条落寞,不似春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盎然,但是,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孩子们,让我们课下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的美!板书设计3、古诗三首课后反思教学课题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洼、印、凌”等6 个生字,学会“铺、泥、晶”等13 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梧桐叶的可爱与美好,读懂作者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重点难点重点:体会秋天的梧桐叶的可爱与美好。难点:能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提升对语言文字的
21、感悟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梧桐叶课时安排两课时山行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近景:枫林、霜叶近景喜爱、赞美赠刘景文写景:荷尽菊残(喜爱)抒情:黄 橘 绿(赞美)景冷事暖夜书所见思念家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1、老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梧桐树叶(或者出示梧桐叶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叶吗?(梧桐叶),那它长什么样儿?(黄绿色、像小手掌.)。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从树叶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描述。2、谈话引入:这样一小片梧桐树叶,在大家的眼里就已经非常有趣可爱了,那想象一下,如果满地都铺满了像巴掌一样的梧桐叶,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去欣赏铺满了梧桐叶的水泥
22、道吧。3、出示 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师相机强调“铺、泥”两个生字的写法及读音:“铺”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第一声,在黑板一侧板书“铺”的另一个读音,指名组词,齐读两个词语,巩固知识。书写“铺”注意左窄右宽,“甫”字第一横要起笔于竖中线,第二竖压竖中线。“泥”的声音是鼻音“n”,书写时同样注意是左窄右宽,三点水书写要呈弧形,不要写得太死板,“尼”最后一笔要适当超出上部的“尸”字头。(出示两字)学生在生字本上仿写三遍。师巡视指导。4、那咱们现在就走上这条“铺满梧桐叶的水泥道”上去瞧一瞧吧。(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呀?(金灿灿的、很美、像铺了一层地毯、真想去走一走.)二、自主朗读、感知文意1、过渡
23、:有一个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朋友也被这条美丽的小路给吸引住了,那在他的眼里,水泥道又是怎样一番别致呢,孩子们,听听课文朗读吧,哪些字词你自己读得不太好,记得做上记号呀。教学过程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进行圈画。3、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4、检查字词:(1)检查生字过渡语:听到你们响亮的读书声,梧桐叶纷纷飘落,和可爱的它们打打招呼吧。Wy n l ng z ng z ng xu洼印凌增棕靴pnj nj n yu n t n p i li u z chlu n 铺泥晶紧院图 案 排列规则 迟乱依次出示生字,开小火车读,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指导
24、读准生字“凌、增、晶”三个字的后鼻音。同时,注意“印”是前鼻音,另外,“靴”字不要读成了“化”字。集中出示生字认真观察生字,看看自己都有哪些识记生字的方法。预设:生 1:我用顺口溜的方式记住了“晶”字三个日头亮晶晶。师:既抓住了字形,又记住了字音,很好!生 2:我用编字谜的方法“歹徒真可怕,带刀走天下”记住了“列”字。师:非常形象生动的识字方法。生 3: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记住了“铺、泥、院、迟”等生字。师:这是我们记住生字的主要方式,孩子们,我们再齐读梧桐叶上的这些生字。(去拼音)(2)出示新词教亮晶晶紧紧铺满水泥道院墙印着排列规则凌乱雨靴棕红色迟到水洼湿漉漉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3)出
25、示句子,引出多音字“数”字。通过 组词 巩固多音字的用法。(4)理解词义(出示课件)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1)啊,多么 明朗 的天空。(2)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 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3)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甚至有些凌乱。预设:生 1: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生 2:“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生 3:“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师小结:是的,在无字典、也没有师长教你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是最直接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新人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