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复习提纲汇总.doc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复习提纲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复习提纲汇总.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一、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有专家罗列出7个元素来判别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变态。这些元素是: 痛苦; 适应不良; 不合理; 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 少见的和非传统的; 其他人感到不适; 违背标准。识记 变态心理的定义?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识记 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的基本的标准? 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 痛苦或损伤;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非典型性反应;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二、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2、对变态心理的认识 早期的认识。早期人们对变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现代的观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论的成熟,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影响因素是单独发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正常和异常的行为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影响的产物。领会 心理障碍的多维度模型与经典的四大心理学对变态的基本观点?1.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者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2.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3、: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3.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把异常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4. 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都会影响他的行为。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
4、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5. 多维综合模型: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的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1. 心理障碍的评估领会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领会 变态心理的几种评估方法? 临床访谈: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
5、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种形式。精神状况检查包括5各方面: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意识情况。 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
6、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等几种形式。 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包括两类: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一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量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查大脑的工作过程。2. 心理障碍的诊断 诊断的功用:诊断具有方便、简洁,了解病因,帮助确定治疗方案,方便科学研究等功能。 识记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
7、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期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导致诊断偏差的原因:行为发生的情境、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文化环境等。 第二章 心理病理现象 第一节 心理病理现象的概述1. 精神症状的判断标准:判断某一精神活动属于正常还是异常,一般从3个方面分析: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识记 简述精神症状的特点?每一种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定义,并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疗状
8、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3. 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包括5个方向。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并评定其严重程度;应善于分析症状之间的关系;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4.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精神症状的表现上要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人格特征;环境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第二节 常见的精神症状识记 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1)感知觉障碍 (2)思
9、维障碍 (3)注意障碍 (4)记忆障碍 (5)智能障碍 (6)情感障碍 (7)意志障碍 (8)运动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9)意识障碍(10)自知力1. 感知觉障碍(1) 感觉障碍:常见的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2) 知觉障碍:常见的知觉障碍(主要有错觉、幻觉两大类)。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却被错误的感知;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3) 感知综合障碍:(包括视物变形、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非真实感)。2. 思维障碍:正常的思维具有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逻辑性等特点,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出
10、现思维障碍。(1)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上要(包括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中断、持续言语、病理性赘述、思维松弛、病理性象征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2) 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包括妄想、强迫观念和超价观念)妄想是指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其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并且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妄想的种类主要包括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钟情妄想等。被害妄想:病人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关系妄想: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物体、人物都与自己发生了某种关联;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
11、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夸大妄想:病人病态的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钟情妄想:坚信某一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爱上了自己。妄想的特点:没有事实依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相符、病人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精力加以纠正。3. 注意障碍:注意过程与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注意增强、注意减退与注意转移是最常见的注意障碍。4. 记忆障碍:记忆的4个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包括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症、错构和虚构。5. 智能障碍:可以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大类型。识记 精神症状
12、综合征得种类1.幻觉妄想综合征2.精神自动综合征3.紧张综合征4.遗忘综合征5.Cotard 综合征领会 简述神经症状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态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均可影响病人的表现。 简单应用 简述幻觉、妄想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幻觉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有语言性、议论性、命令性幻听,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
13、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描述,妄想总是自我为中心的,及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临床的妄想分为几种,1)被害妄想,最常见的妄想之一2)关系妄想,多与被害妄想伴随3)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了自己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4)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5)嫉妒和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6)其他妄想,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14、简单应用 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临床上的痊愈。 第三章 神经症性障碍 识记 神经症的主要类型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识记 恐惧症的主要类型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1) 社交恐惧症的临床描述: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简单运用 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排除其他恐惧障碍。领会 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15、生物易感性、来源于消极生活事件的压力、直接经验社会创伤、心理易感性等。特定的恐惧症(1) 特定的恐惧症的概念和主要类型: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主要有5种类型:动物恐惧症;自然环境恐怖症;情境恐怖症;血、注射和伤口恐怖症;其他。特定的恐惧症的可能原因:原因有:经历过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惧;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场所恐惧症: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二是个体害怕的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识记 强迫症的两种
16、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强迫行为是强迫观念的反映,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2) 强迫症与正常持续想法的区别:强迫观念通常是痛苦的和不受欢迎的;强迫观念来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界情境;强迫观念很难被控制。领会 强迫症的可能原因(1) 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抵抗焦虑。(2) 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3) 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
17、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简单运用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上述的混合形式。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第五节 神经衰弱l. 神经衰弱的3组症状(1) 精神易疲劳;(2) 情绪症状,如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3) 心理生理障碍,如睡眠障
18、碍,头部不适,内脏功能障碍。第六节 疑病症识记 疑病症的概念: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简单运用 疑病症的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对躯体疾病过分关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对健康状况作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领会 疑病症形成的可能原因(1) 个人的疑病倾向;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
19、分人的父母具有人格障碍或神经症。(2) 社会对病人的影响:患病会改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识记 癔症的概述及其主要类型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癔症类型:分为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外,还有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识记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述、主要类型及临床描述(1)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念: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诊断时需考虑5种因素:有生理功能的丧失;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病人对症状不感到焦虑;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20、。(2)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临床描述):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癔症性抽搐发作:符合癔症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癔症性感觉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声、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体的皮肤感觉丧失,临床检查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3) 诊断时应鉴别的问题:在诊断时需要把它和诈病、伪装障碍区分开来。诈病受意识控制,并且能从症状中获
21、得明显的好处;伪装障碍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不是产生于内心潜在的焦虑,而是产生于一种生理的捏造,病人除获得医疗服务外,并不会得到明显的利益。领会 癔症性躯体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有关癔症产生的原因,包含了几种观点: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潜意识的冲突引起焦虑,这种冲突转换成躯体的症状来抵抗焦虑,同时作为冲突的象征;沟通理论观点认为,癔症是病人以一种可接受的和易理解的方式,即躯体症状,与他人交流痛苦;知觉阻滞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焦虑,或是表达痛苦的需要,或是焦虑减弱的强化。识记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概述、主要类型及临床描述l.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概述:是指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
22、之间无关联、无影响。主要类型包括: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遗忘(1) 癔症性遗忘的类型:包括广泛的遗忘症、选择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癔症性遗忘不同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而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2) 癔症性遗忘的特点:不能记起过去的事;会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较少地表现出顺行性遗忘;常常突然反转。(3) 癔症性遗忘的可能原因:癔症性遗忘的起因一直是个谜,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和行为主义者的说法,遗忘可能是对由创伤或无法接受的情境所引起的焦虑的一种最普遍的防御方式。癔症性漫游(1
23、) 癔症性漫游的概述:又称为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2) 与癔症性漫游相似的障碍:有狂乱、分离性恍惚障碍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癔症性附体障碍。4.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1)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概述: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表现为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里同时存在多个身份。(2)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符合癔症诊断标准;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无幻觉、妄想;排除分裂症是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变态心理学 05626 复习 提纲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