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必修二离骚教案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必修二离骚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必修二离骚教案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二离骚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披文入情话屈原 1.抒情名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 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
2、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与离骚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
3、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 4.写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前者的说法更可信。 二、倾情诵读知概貌 1.播放多媒体朗读或者教师范读:注意
4、读音(见课件)。 3. 诵读指导 (1) 注意节拍,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指导: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指导:“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九死”“体解”。 (4)注意感情。指导: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
5、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4.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5.倾情诵读:自由上台朗读;集体入情齐读;反复自读,熟读成诵。 三、字斟句酌赏文本 合作探究,鉴赏全文: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7人(1人为组长,6名成员)。 要求: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探究,课堂上小组集体上讲台展示。展示环节为:小组集体朗诵;1-2人指出该段中的重要字词;1-2人翻译;1-2人评点本段主要情感和内容。 分工:第一、二组:第一段;第三、四组:第二段;第五、六组:第三段;第七、八组:第四段。(每段的两个组长石头剪刀布确定展示顺序,第一个上台展示的小组四个环节必须都有,后面的组齐读环节必须有,其他三个环节在前面小组展示的基
6、础上进行更正补充。) 以下仅为展示预设。 (一)鉴赏一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3.翻译: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4.本段中诗人描绘品质、表白心志的诗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与王同宗,出身高贵。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诞辰吉祥,尊贵不凡。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尊贵,寓意美好。 5.思考: 诗人开篇八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内容: 第一段:前8句。自述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7、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文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二)鉴赏二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翻译: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
8、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4.本段中诗人描绘品质、表白心志的诗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才能美好,情操高尚。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光飞逝,忧虑希望。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腔热忱,君王不识。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立志改革,愿为前驱。 5.小结:绘品质。诗人叙述自己注重修身,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 .日月忽其不
9、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4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因此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顺当地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诗中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以及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而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屈原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精勤修德,所坚持皆忠善长久之道。 着重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
10、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同时,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从这两节看,诗人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3)追求真理,坚持政治改革。 (三)鉴赏三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翻译: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
11、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4.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二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离骚 教案 教学 设计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