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湘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章+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pdf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湘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章+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湘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章+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及主要特征。2.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特点。(重点)3.理解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整治措施。(重难点)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标志(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3城镇化动力(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表现:一般来说,经济
2、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4城镇化与三次产业(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世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特点工业革命前发展极为缓慢-2-工业革命后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涌现世界级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带。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1)伴随着工业
3、化进行。(2)城镇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3)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4)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5)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上升迅速。(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3)出现“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现象。4我国的城镇化(1)特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城镇成为人口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导致人居环
4、境质量普遍下降;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解决途径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3-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目标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2)城镇化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就越高。()(3)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一定就越高。()(4)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较慢,城镇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5)城镇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交通信息技术ABCD提示:(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
5、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只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不增加,城镇化水平不一定增加。(2)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3)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镇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4)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镇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虽然城镇化速度较快,但城镇化水平却较低。(5)B 城镇化过程
6、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城镇化农历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大批赶往火车站。河南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 200-4-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问题 1(人地协调观)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镇化?提示: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问题 2(综合思维)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提示: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因素:城镇就业机会多、城镇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
7、镇交通便捷。农民工离开农村的推力因素: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问题 3(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你认为有道理吗?提示:有道理。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镇的发展。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有道理的。归纳总结1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2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见下表。-5-产业影响第一产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
8、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第二产业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镇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1下图
9、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1)图中所示现象是()A农村土地改革B城镇产业调整C区域城镇化现象D人口迁移现象(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A城镇人口比重增大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3)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6-活方式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ABCD(1)C(2)C(3)A 第(1)题,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区域城镇化现象。第(2)题,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以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为重要衡量指标
10、,但图中只显示了城镇用地规模的变化。第(3)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差距都会随之变化。城镇化的地域差异2019 年 4 月 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到 2035 年,我国城镇化进入成熟期。专家分析,到那时,我国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近60%提升到 70%至 75%。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问题 1(区域认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个阶段?提示:处于中期阶段。问题 2(人地协调观)在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提示:由于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镇集中,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
11、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问题 3(综合思维)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后期阶段,为什么城镇化速度放缓?提示: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7-归纳总结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如下图所示: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2020 学年 高中 新教材 地理 必修 第二 城镇 进程 及其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