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读后感800字三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幻灭》读后感800字三篇.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幻灭读后感800 字三篇幻灭读后感800 字篇二很早以前就想看巴尔扎克的这本书,一直到现在才付诸行动。其实想看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小说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幻灭这个词语,我有一种由衷的青睐,故事中那些野心的幻灭又将我深深的拉入了思想的漩涡。在这本书里我看见了小人物的奋斗,看见了每一个青年对于功名的渴望,看见了一个个在繁华的闹市中迷失了灵魂的个体,更看见了人与人之间爱的付出与奉献。这是写给每一位青年的警示录,更是一个真实社会的缩影,让我们在唏嘘感叹中读懂人生。这又是贫苦大众奋斗的血泪史,他们浑身是血的向上攀爬,却终究要被残酷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蔑视和拒绝。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是围绕两个有理想的外
2、省青年展开的,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性格却迥然不同。大卫为人正直善良,脚踏实地,勇敢坚强,为了朋友和亲人可以牺牲一切;吕西安情感炽热,向往虚华富贵的生活,聪明却自命不凡,喜欢不劳而获,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人生道路的差别。大卫守在外省的土地上,和同样平凡善良的夏娃结了婚,为了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提供舒适的生活,致力于研究纸张制作过程的改良。而吕西安则借助于贵族,借助于自己俊美的外表,走进了巴黎,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奢华生活。吕西安初识德•巴日东太太,因为外貌而受到邀请时,经历了对大卫的第一次背叛。当吕西安激动地跑到大卫面前说德•巴日东太太同意见他时,他从野心出发的想法却是自己
3、的前程能否一帆风顺。无疑,面对着野心,友谊已经居于了次要的地位,欲望侵蚀着他的情感、良心甚至灵魂。吕西安对大卫的第二次背叛是他和德•巴日东太太逃离外省,奔赴巴黎时。他是那样的急迫而奋不顾身,抛掉了妹妹夏娃和大卫的婚礼,去追逐自己的巴黎梦,这时他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吕西安对大卫的第三次背叛是他做上记者,在巴黎叱咤风云、纸醉金迷之时。当他挥金如土,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花花公子时,他忽视了大卫、夏娃和母亲的付出,独自享受着巴黎的繁华与奢侈。吕西安对大卫的第四次背叛是他在极为落魄的时候,以大卫的名义签下了三千法郎的期票。这是他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困境,而丝毫没有思虑大卫的处境如何,他的
4、自尊与虚荣绑缚住了他对亲人的关切。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吕西安身上一无所取,只是他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母亲与妹妹的付出,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迫切的想摆脱贫困的生活、卑微的社会地位,所以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他整个人的思维与行动都变得极为混乱,以至于他不惜牺牲别人去解决自身的危机。但是当危机感逝去之后,人性与良知又不断的鞭挞着他的灵魂,使他深陷于悔恨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并想尽一切方法去弥补伤害。当他迫切想改换姓氏并终于迎来了德•巴日东太太的示弱时,他想到了柯拉莉的爱与付出,拒绝了曾经的情人;当他和柯拉莉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时,他仍然没有背叛困苦时相互帮扶的小团体,哭泣着去寻
5、求阿泰兹的帮助与原谅;当他意识到自己给大卫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时,迫切地要去承担责任甚至想要死亡,并最终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卖给了西班牙外交官的秘书,换来了一万五千法郎去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不过是这样一个平常人,不够坚强、充满欲望,却终究稍显稚嫩,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有吕西安的影子,不是吗?我们以为巴尔扎克会给大卫一个最为完美的结局,因为他是那样善良而理想的一个男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个名副其实的发明家终于研究出了低廉的制纸工艺,却被库安泰兄弟设计夺走了辛勤取得的果实,让人忍不住叹息和愤怒。巴尔扎克的小说是这样真实,他用这份不完美揭露出了法国大革命之后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崛起,在那样
6、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角逐愈发激烈,大卫这样心无城府的人又哪里有取胜的机会呢?可喜的是大卫和夏娃对金钱与名利的热衷并不狂热,他们接受了这个事实,静静地在乡间经营着自己的产业。除了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我们还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文学艺术商品化和新闻界黑幕重重的现象。作为吕西安入门导师的卢斯托,带领着他一步步走进了新闻界暗黑的河流深处,为我们揭开了新闻的面纱。吕西安凭借着漂亮的外表和出色的口才赢得了自己在新闻界的一席之地,紧接着就在卢斯托的指导下玩弄文字,攻击自己的敌人甚至朋友。借助一篇篇或攻击或赞美的稿子,他们可以使印刷商、书商、剧场老板、演员甚至政府俯首称臣,他们可以决定一本书的销量、一个人
7、的前途、一个店的收益。刚入巴黎的无名小卒吕西安的小说和诗集无人问津,而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吕西安却借助一支笔使印刷商乖乖的奉上了三千法郎。在巴黎落魄的吕西安遭到了贵族夫人的抛弃,舞动笔头的吕西安却逼的巴日东太太和夏特莱伯爵进退不得、如坐针毡。四处碰壁的吕西安觉得小团体有才华有抱负,被笔杆的力量诱惑的吕西安深觉小团体过于迂腐。吕西安的野心触碰到了奢靡的生活、虚浮的名声,更兼有新闻赐予的巨大力量迷惑了他的双眼,于是他的自尊心彻底膨胀了!这就是新闻的力量,在那个资产阶级迅猛发展、新闻业尚缺乏管制的时代,掌控着新闻的人就掌控了舆论,掌控了舆论也就掌握了地位和金钱,拥有这些的人想要守住自己的操守与准则又是
8、何其的艰难啊!这也就注定了吕西安的结局,他不明晰贵族的手段,又不明白党派报刊之间斗争的利害,最终成为了战争中的炮灰。印刷界和新闻界狼狈为奸,使得许多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遭到冷遇和抨击,质量不够的书籍却登上了文学的高台,这是时代的悲剧,更是文学艺术史的悲剧。新闻界需要自由,更需要规范;文学需要创新,更需要真实;理想需要奋斗,更需要理智。幻灭读后感800 字篇三幻灭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长篇悲剧。它的成功,与巴尔扎克另外几部如邦斯舅舅一样,是对十九世纪早期法国社会的罪恶、阶级的矛盾的揭露。在我看来,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幻灭是最为黑暗的一部。在本文中,我将重点阐述我对“罪恶的界限”即“什么算是罪恶
9、”与“罪恶的极限是什么”的看法。先看看故事主线:大卫与吕西安是知心朋友,大卫的父亲是一个极吝刻、毒辣的印刷厂老板,吕西安是药房老板之子。他们各怀有远大理想:大卫要发明低成本的优质纸,吕西安要登上文坛。但吕西安爱上了特 巴日东太太,并随这贵妇远走巴黎,却终被抛弃。在记者罗斯多的引诱下,吕西安离开了由高尚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小团体,投身腐败的报界,终因自己的放荡与旧情人的算计身败名裂。大卫一方面受父亲盘剥,另一方面与对手进行着不平等的竞争,最终丧失发明专利权。你可能发现,在作者叙述的故事中,有一些角色的虚伪、贪婪、残忍是格外令人发指的。但如果认真总结分析一下,你会发现,除了大卫、夏娃以及几个知识青年
10、以外,所有的人都有丑陋的一面。例如,罗斯多的口是心非、唯利是图,发展到了可以在一分钟内由扶助吕西安转变为妒忌他的才华。但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它向吕西安吐露对腐败报界的鄙视,他在困苦中也为吕西安准备“斗争”的武器 象征地位、博取贵妇好感的漂亮衣服。像这样亦正亦邪的人,还有高拉莉、加缪索等等。但还有一批人,巴尔扎克用较高的智力与不同个性去妆扮的,是纯粹的阴谋家 戈安德、大卫之父、斐诺等,在这难以计数的恶人面前,你会对罪恶的定义产生疑问 难道因为谋生需要写违心的文章,无意中打压到了真性情写作调查天才,就一定有罪吗?我们不是拥护言论自由吗?难道通过争夺贵族芳心步步高升就是耻辱?这并没有损害无辜者。反观我
11、们的相关法律法规,实在不足以应对“人之初性本恶”的社会。而当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同时去损害法治,当道德成为假道学家的武器,原本不够严密的法律便会成为可笑的道具,只是伤害尚存一点良心的人。什么算罪恶?这不是法律问题,遵纪守法只是罪恶的一面墙垣,更多方向上,是信仰、舆论、传统道德在围堵人本性的罪恶。当然,他们有时候会帮倒忙。所以,罪恶本是一切触犯个人操守的行为甚至想法。设若你的操守已经不存在,道德已经成为一个空壳,那毋需行动,就是恶贯满盈。那罪恶的极限呢?前文提到了许多角色,那么罗斯多就比戈安德罪孽轻微?可不能因为阶层或团体划分罪恶的类型。譬如,巴日东太太的邪恶是贵族的轻浮、专横,她直接导致了吕西安与大卫的灾难。但从另一方面讲,无产者塞利才背信弃义、朝秦暮楚的本性就比巴日东太太洁净?从本性、结果、社会影响各方面看,才能发现罪恶的种类之“丰富”。你也可以明白 没有最黑暗,只有更黑暗。幻灭用几个年轻人的落魄,惊醒每一个读者的心与脑。它是残酷的,让我们观赏命运的恶毒游戏;它又是慈悲的,用堕落去呼唤升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