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
《云南省玉溪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云南省玉溪市 2021届新高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生物试题(1)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B被损伤部位c 点的膜外电位可能为零电位C兴奋传到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
2、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详解】A、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A 正确;B、由图可知,刺激前电表向右偏转,因此被损伤部位c 点的膜外电位可能为零电位,B 正确;C、兴奋传到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恢复到刺激前的状态,即向右侧偏转,C错误;D、根据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可推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D 正确。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B胞吞与胞吐均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C生长素
3、的极性运输是一种被动运输D温度能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 低浓度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 低浓度需要不需要红细胞吸收葡萄糖K+出神经细胞、Na+进入神经细胞主动运输低浓度 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此外,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出细胞,如神经递质。【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的物质或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A 错误;B、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其
4、出细胞的方式也是胞吐,B 错误;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由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C错误;D、温度能影响生物膜中分子的运动,温度可通过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识记小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特点及实例;识记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的细胞质中进行DNA 复制B蓝藻细胞具有光合片层,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C烟草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酶可进入叶绿体发挥作用D用显微镜能看到经龙胆紫染色的乳酸菌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没
5、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只有噬菌体的DNA 注入细菌内,并作为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的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外壳(噬菌体提供DNA;原料、能量、场所等均由细菌提供)组装 释放。【详解】A、T2噬菌体利用宿主的酶和原料进行复制,大肠杆菌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在细胞质中进行T2噬菌体DNA 的复制,A 正确;B、蓝藻细胞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故可在光合片层进行光合作用,B 正确;C、绝大多数的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叶绿体中发生的代谢反应需要酶的催化,这些酶大多数由核基因编码,
6、故烟草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的酶可进入叶绿体发挥作用,C正确;D、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D 错误。故选 D。4镜检玉米花粉母细胞时,发现细胞内正在联会的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呈异常的“十”字型结构如图所示(图中字母为染色体上的基因)。据此可推断()A 和、和 是同源染色体B图中有一个四分体,四条染色体C出现“十”字型结构表明染色体间发生了易位D该细胞只能产生基因组成为AbH,aBh 的配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左边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右边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两对联会的染色体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是两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详
7、解】A、根据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可以看出,和 、和 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B、图中有2 个四分体,四条染色体,B错误;C、由于染色体联会时,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联会,因此 上 a 所在区段与 上的 B所在区段发生了易位,或 上 A 所在区段与 上 b 所在区段了生了易位,二者均发生了易位,C正确;D、由于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复杂,该细胞减数分裂时,既可形成AbH、aBh 配子,也可形成AaH、Bbh 配子,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情况,意在考查考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5科
8、研人员研究核质互作的实验过程中,发现T-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可被显性核恢复基因Rf2(R 基因)恢复育性,T-URF13基因(T基因)表示雄性不育基因,其作用机理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线粒体的内外均有核糖体分布B细胞中R基因和 T 基因均成对存在CR基因通常不会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D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2【答案】A【解析】【分析】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少量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受精时,精子不提供线粒体,所以遗传给子代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小型环
9、状DNA 分子上,不是成对存在的。【详解】A.在线粒体内部和细胞质基质中都有核糖体存在,A 正确;B.T 基因位于线粒体中,不是成对存在的,B错误;C.R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可以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C 错误;D.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由于T是线粒体遗传,因此子代都含有雄性不育基因T,Rr 自交子代中RR:Rr:rr=1:2:1,R 基因的存在可恢复育性,因此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4,D 错误。【点睛】本题以雄性不育玉米核质互作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传方式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核质互作关系,并结合已有知识作答。6下列有关生物实验
10、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会导致提取液颜色浅B检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样液中底物的有无可用双缩脲试剂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是先充分搅拌再短暂保温、离心D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答案】A【解析】【分析】预实验的目的: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详解】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会因为色素含量少而导致提取液颜色浅,A 正确;B、检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样液中底物的有无不可用双缩脲试剂,因为经蛋白酶处
11、理后的产物有多肽,还有加入的胃蛋白酶,即生成物和胃蛋白酶也能和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 错误;C、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是先短暂保温,再充分搅拌、离心,C错误;D、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D 错误。故选 A。7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A图中体现了激素调节方式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垂体通过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调节水平衡B图中该遗传病一定不是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图中,对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 C对应的浓度D图中若 B 表示 5 片新鲜土豆片放入等量过氧化氢溶
12、液中的气体变化,则A 表示 8片新鲜土豆片放入等量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气体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对植物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 错误;B、图中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错误;C、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 对应的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单侧光作用下向背光侧横向运输,所以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 对应的浓度,C正确;D、A、B 产生的气体量不等是由于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不等,酶的数
13、量只影响达到反应平衡点的时间,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体液调节、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生长素和酶促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8排尿是人和高等动物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在幼儿时期不能随意控制,而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下列关于排尿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增加排尿总量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不同C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的神经递质种类全部相同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答案】D【解析】【分析】1、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
14、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2、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使得下丘脑的某些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产生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3、“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但是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详解】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水的重吸收,使排尿总量减少,A 错误;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相同,都是大脑皮层,只是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无法自主控制,B 错误;C、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成年人控制排尿(兴奋性)和憋
15、尿(抑制性)的神经递质种类不相同,C错误;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D 正确。故选 D。【点睛】易错点: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9如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的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 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的过程,则b 表示大脑皮层,c 表示相应肌肉C若图表示内环境中成分的单方向联系,a 为组织液,b 为淋巴,c 为血浆D若该图中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甲状腺,则d 和 e 为不同物质【答案】B【解
16、析】【分析】翻译即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机器。非条件发射是先天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细胞外液相互联系。上图也可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和垂体都是内分泌腺。【详解】A、若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e 过程为翻译过程,发生于核糖体中,A 正确;B、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皮层,B 错误;C、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流动方向是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渗入血浆,组织液可穿过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C正确;D、若该图中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甲
17、状腺,则 d 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e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 正确。故选 B。【点睛】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对于真核生物来说,转录发生在细胞核,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对于原核生物来说,转录和翻译都发生在细胞质中,拟核周围。组织液、淋巴、血浆三种细胞外液间的流动关系如下:10下列关于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新生婴儿和儿童中容易表现这三种疾病D上述变异都使得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
18、异本质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发生时期及其原因减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详解】A、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都是遗传病,三种病都是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的,A 正
19、确;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种类的改变,B 错误;C、遗传病的表现受基因型控制,新生婴儿和儿童发病率受亲本基因型决定,与幼年老年无关,C 错误;D、“特纳氏综合症”和“葛莱弗德氏综合症”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细胞里面的基因种类和数目未发生了改变,D 错误。故选 A。11科学家发现,当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细胞上的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囊泡上的突触结合蛋白是游离Ca2+的受体,Ca2+和突触结合蛋白结合后,使囊泡融合蛋白与突触前膜上某种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这样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酰胆
20、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过程主要由 提供能量B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囊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位置C 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并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D若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会使 的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乙酰胆碱和受体的结合不需要能量,A
21、 错误;B、神经元内的基因和其他细胞的基因相同,所以决定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位置的基因并不是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特有的基因,B错误;C、是突触前膜,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促进递质的释放,并在此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C正确;D、若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被抑制,Ca2+不能内流,使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阻碍了兴奋的传递,不能使突触后膜 的电位发生变化,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结合题干中“Ca2+”的作用进行解答。12下列有关“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可证明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B将 S型菌
22、的 DNA 和 R 型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上会出现S型菌CT2噬菌体能利用肺炎双球菌细胞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标记组为实验组,35S标记组为对照组【答案】B【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的结论: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由实验过程可知R 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条件是:由S型细菌的 DNA 存在;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23、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A 错误;B、将 S型菌的 DNA 和 R型菌混合培养,S型菌的 DNA 能进入 R 型菌,因此培养基上会出现S型菌,B 正确;C、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而不是肺炎双球菌,C错误;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两组相互对照,均为实验组,D 错误。故选 B。13如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已知肠腔的葡萄糖浓度小于细胞内葡萄糖浓度,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组织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葡萄糖依赖钠离子形成的浓度差与钠离子一起同向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
24、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可不消耗能量B图中 Na+的转运依赖两种不同的动力C一种物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D Na+/葡萄糖同向运输蛋白能同时运输葡萄糖和Na+,说明其不具有特异性【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载体将Na+和葡萄糖从小肠腔中运入细胞,根据题干中“肠腔的葡萄糖浓度小于细胞内葡萄糖浓度”,所以葡萄糖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在 ATP提供能量条件下,将 Na+运出细胞,同时将K+运入细胞;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运入组织液。【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细胞中的葡萄糖可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不消耗能量,A 正确;B、因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钠离子进入细胞为
25、协助扩散,钠离子运出细胞为主动运输,前者的动力是浓度差,后者的动力是ATP水解产生的能量,B 正确;C、小肠上皮细胞对钠离子和葡萄糖的运输都有两种运输方式,C正确;D、虽然 Na+/葡萄糖同向运输蛋白能同时运输葡萄糖和钠离子,但两种物质与该蛋白的结合位点不同,故仍具有特异性,D 错误。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肠腔的葡萄糖浓度小于细胞内葡萄糖浓度,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组织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葡萄糖依赖钠离子形成的浓度差与钠离子一起同向运输”,结合物质的运输方式特点进行分析解答。14作物 M 的 F1基因杂合,具有优良性状。F1自交形成自交胚的过程见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玉溪市 2021 高考 中招 适应性 测试 生物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