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ppt
《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德尔遗传第三定律.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复习题复习题遗传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遗传学的创始人;为什么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染色体的结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及区别遗传学及研究对象,内容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内容是:1.遗传与变异现象与基本规律 2.遗传的本质与内在规律 3.指导生物遗传改良工作创始人和诞生年创始人和诞生年遗传学的创始人是孟德尔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进行了杂交实验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本遗传规律。但是孟德尔的论文在1900年才被发现,从此孟德尔的成就才得到广泛的重视,遗传学研究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
2、,人们把1900年定为遗传学形成和建立的开端。染色体的结构 BaldwinBaldwin(19751975)和)和BakBak(19771977)提出了从)提出了从DNADNA染色质到染色体的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四级结构模型。“核粒模型核粒模型”假说:假说:染色体由染色体由DNADNA、PrPr、RNARNA组成。组成。PrPr分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有分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有5 5种:种:H1H1、H2aH2a、H2bH2b、H3H3、H4H4,其中,其中H2aH2a、H2bH2b、H3H3、H4H4各两个分子,共各两个分子,共8 8个分子构成一个球形的结构,个分子构成一个球
3、形的结构,叫核心。叫核心。DNADNA就缠绕在这个核心上,就缠绕在这个核心上,1.751.75圈,圈,构成核粒(核心加上外圈的构成核粒(核心加上外圈的DNADNA);核粒之间);核粒之间有连接有连接DNADNA连接,叫连接线。在连接线部位结连接,叫连接线。在连接线部位结合有一个组蛋白分子合有一个组蛋白分子H1H1。念珠结构螺线体结构超螺线体结构染色体念珠结构螺线体结构超螺线体结构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及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及区别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发生在所有正在生长的组织中发生在所有正在生长的组织中从合子阶段开始,持续到个体的从合子阶段开始,持续到个体的整个生活
4、周期整个生活周期无联会,无交叉和互换无联会,无交叉和互换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每个周期产生两个子细胞每个周期产生两个子细胞子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子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的相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的相同同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组织中只发生在有性繁殖组织中高等生物只限于成熟个体;许多高等生物只限于成熟个体;许多藻类和真菌发生在合子阶段藻类和真菌发生在合子阶段有联会,可以有交叉和互换有联会,可以有交叉和互换后期后期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均等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均等分裂;后期分裂;后期是姐妹染色单体分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均等分裂离的均等分裂产生产生4 4个子孢
5、子(配子或孢子)个子孢子(配子或孢子)遗传物质不同,是父本和母本染遗传物质不同,是父本和母本染色体的不同组合,包括互换色体的不同组合,包括互换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半半第三章 孟德尔式遗传v分离规律v独立分配(自由组合)规律v孟德尔成功的原因v孟德尔定律的意义v统计学在遗传学中的应用v孟德尔分析的扩展一一.分离规律分离规律n n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n n分离现象的解释n n基因型和表型n n分离规律的验证n n孟德尔第一定律n n分离规律的实质和实现条件n n显性的分类,表现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n试验材料
6、7对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 (植株高度;花着生位置;豆荚形状;未熟豆荚色;花色;种子形状;子叶颜色)n试验方法 将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分别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七对相对性状: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以花色为例,说明孟德尔试验的过程以花色为例,说明孟德尔试验的过程正交正交P红花红花(雌)白花(雄)F1 红花红花 (自交自交)F2红花红花白花株数705224T=929株比例3.15: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
7、性状)P 红花 白花 F1 红花 (自交)F2 红花 白花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P1 圆 P2 皱 F1 圆 F2 圆 皱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P1 黄 P2 绿 F1 黄 F2 黄 绿杂交实验表现出来的特点:n nF1个体是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而不表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n nF2群体中出现性状分离,隐性性状在F2中重新出现,在F2群体中显性个体数与隐性个体数的比例为3:1 (性状分离现象)n n正反交结果完全一致 2.分离现象的解释1 1)每对相对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因
8、子控制,每对相对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显性性状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叫显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的叫隐性遗传因子。叫显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的叫隐性遗传因子。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但各自独立,互不混但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性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杂,在性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成对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成对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2 2)遗传因子之间存在显隐性关系:遗传因子之间存在显隐性关系: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和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和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是同一遗传因子的两种存在形式。控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是同一遗传因子的两种存
9、在形式。控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对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为显性,即红花制红花的遗传因子对控制白花的遗传因子为显性,即红花因子和白花因子同时存在时,只表现红花因子的性状。因子和白花因子同时存在时,只表现红花因子的性状。3 3)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同的配子。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样导致。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样导致F1F1形成两种数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目相等的配子。3.基因型和表型等位基因;基因型;表型;纯合体;杂合体为什么用同一字母表示一对基因?这对基因是同一基因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同源染色体上占这对基因是同一基因的两种
10、不同形式,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有相对的位置。有相对的位置。字母的大小写与显隐性 大写(或大写(或“”)表示显性,小写表示隐性)表示显性,小写表示隐性纯合体和杂合体产生的配子 纯合体只产生一种配子,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两纯合体只产生一种配子,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两种配子,会发生性状分离种配子,会发生性状分离4.分离规律的验证分离规律的验证l测交法测交法 F F1 1 圆形圆形 X X 皱形皱形 R Rr r rrrr R R r r r r R Rr r rrrr 预期:圆形:皱形预期:圆形:皱形 1 :1 结果与预期相符结果与预期相符 F F1 1 红花红花 X X 白花白花 CCCC
11、 cc cc C C c c c c C Cc ccc cc 预期:红花:白花预期:红花:白花 1 :1 结果与预期相符结果与预期相符测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出被检测个体产生测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出被检测个体产生测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出被检测个体产生测交子代表型的种类和比例直接反映出被检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配子的类型和比例配子的类型和比例配子的类型和比例4.分离规律的验证分离规律的验证l自交法 P RR X rr 圆 皱 F1 Rr 自交 F2 1RR :2Rr :1rr 自交 F3 RR 1RR:2Rr:1rr 株数 193 372 圆粒 圆粒皱粒自交法验证
12、了显性个体中杂合体与纯合体的比例接近 2:1 P1 黄 P2 绿 F1 黄 F2 黄 绿4.分离规律的验证分离规律的验证lF1花粉鉴定法 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两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进入不同配子。这这种现象在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植物中可以通过花粉粒鉴种现象在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植物中可以通过花粉粒鉴定进行观察。定进行观察。如玉米、水稻等:如玉米、水稻等:糯性糯性wxwx 非糯非糯WxWx F1非糯非
13、糯Wxwx 观察花粉颜色(稀碘液)观察花粉颜色(稀碘液)糯性糯性(wx):非糯非糯(Wx)红棕色兰黑色红棕色兰黑色 1:1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为什么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为什么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l主要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l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直链淀粉(占1030%)和支链淀粉(占7090%)组成。l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l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络合物。l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
14、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而反射光为蓝光,从而使淀粉变为蓝色。5.5.孟德尔第一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n n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中,杂种一代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开,分别到不同的配子中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代基因型比为1:2:1,表型比为3:1。6.分离规律的实质和实现条件实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相同数目的两种配子。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分离比都是这个比例。实现条件:子一代形成的配子数目要相等,生活力(受精 能力)要一样。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F2代中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要相同,至少要存活到观察统计之后。显性完全。基因型在理论上所
15、决定的表型和实际表现出来的表型要一致(基因型和表型要一致)。7.显性的分类完全显性完全显性:F1的表型或杂合体的表型和显性纯合体的表型完全一样。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F1的表型为双亲的中间型或F1介于双亲之间。紫茉莉:红白 粉红 共显性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后代中表现。人类:MN型LMLM为M型,LNLN为N型,LMLN为MN型 镶嵌显性镶嵌显性:双亲的特征在后代同一器官不同的部位同时独立表现,属于共显性的一种。不完全显性的表现嵌镶显性嵌镶显性谈家帧教授谈家帧教授(1908-2008)7.显隐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显隐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例例1:(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红玉米:太阳红(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德尔 遗传 第三 定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