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ppt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ppt(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n n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n n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n n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n n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四:中国文化是
2、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n n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而乏科学而乏科学。n n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经典另列)1 1、梁漱溟著、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3、052005年版年版2 2、阴法鲁、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共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991年版年版3 3、钱穆著、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商务印书馆(北京)19941994年版年版4 4、吕思勉著、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2009年版年版5 5、王力等著、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003年版年版6 6、曹顺庆主编、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
4、72007年版年版7 7、雷海宗著、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 20032003年版年版8 8、常乃悳著、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2005年版年版 若无这些版本,其他出版社也可参看若无这些版本,其他出版社也可参看第二讲:孔子与传统中国经典n n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n n1、中国第一个普及文化知识的教育家n n2、中国第一个大力整理古文献的文献学家n n3、中国第一个不遗余力宣扬人本主义的思想家。思想核心是“仁”,仁之本源在“孝”,“仁孝”之外化形式乃“礼”。n n4、中国唯一的两千多年被崇奉为正统思
5、想的政治家(其思想和行为虽多次被扭曲,但其依然是儒学思想的“通天教主”。)二、中国传统经典(略举)n n1、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孝经、尔雅n n2、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古代正史者二十五史,其他为:(中国古代正史者二十五史,其他为:晋书晋书、宋书宋书、南齐书南齐书、梁书梁书、陈书陈书、南史南史、北史北史、魏书魏书、周书周书、北齐书北齐书、隋书隋书、新唐书新唐书、旧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宋史、辽史辽史、金史金史、元史元史、明史明史、清史稿清史稿)n n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
6、子、荀子、孟子等等n n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n n一:董仲舒(公元前一:董仲舒(公元前179-179-前前104104年)的思想年)的思想n n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有宗教色彩和神
7、秘主义。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n n(一)、(一)、天人合一之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之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之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之君权神授:“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与人相副。”“”“天者,百神之君也。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春秋繁露)n n(二)、(二)、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董仲舒认为:宇宙由:董仲舒认为:宇宙由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等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等“十端十
8、端”构成。十构成。十端通过五行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相克”,演变出和谐完整的宇宙,演变出和谐完整的宇宙人事有序人事有序同构。这就明确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同构。这就明确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论。如果说,论。如果说,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伦理亲情为其主要特色,那么,董仲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伦理亲情为其主要特色,那么,董仲舒则是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而且对于封建统治的更舒则是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而且对于封建统治的更迭用五行相生相克进行了合理解释。迭用五行相生相克进行了合理解释。(五行:木、火、土、金、五行:木、火、土、金、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水。顺位
9、相生,隔位相克。)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n n(三)、(三)、明确提出明确提出明确提出明确提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的儒的儒的儒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三纲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即仁、义、礼、智、信
10、。他主张主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汉书汉书 董仲舒传董仲舒传),这就使得儒、),这就使得儒、法思想相结合。他强调统治者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道也有法思想相结合。他强调统治者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道也有阴阳。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一方面它继承了先秦崇尚忠的封建道德观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一方面它继承了先秦崇尚忠孝仁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儒家
11、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政治相结合。孝仁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政治相结合。n n简评:孔子的原始儒家是充满理性色彩,简评:孔子的原始儒家是充满理性色彩,“子不语怪、力、乱、子不语怪、力、乱、神神”者也;也主张人格平等和思想平等,所谓者也;也主张人格平等和思想平等,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道并行而不悖”。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之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充满神秘色彩,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之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充满神秘色彩,也为君权独尊寻找到理论根据。故而董仲舒之后两汉也为君权独尊寻找到理论根据。故而董仲舒之后两汉经学经学成为谶成为谶纬之学。(谶纬之学。(谶chnchn纬纬 :流行于西
12、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亦迷信,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亦称称“谶语谶语”,是预决吉凶的神学预言。纬,亦称,是预决吉凶的神学预言。纬,亦称“纬书纬书”,与经,与经相对,是假托神意篡改儒家经典的著作。)相对,是假托神意篡改儒家经典的著作。)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n n二:二:朱熹朱熹(公元公元1130120011301200年年),祖籍徽州婺源,祖籍徽州婺源(江西江西)人,生人,生于福建。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
13、。他继承于福建。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他继承了二程学说,明确地阐述了了二程学说,明确地阐述了“理理”与与“气气”的关系,指出的关系,指出“理理”乃万物之源,乃万物之源,“气气”乃万物构成之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乃万物构成之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二性的,“理理”先于先于“气气”,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太极极”,太极即,太极即“天理天理”。他主张通过。他主张通过“格物格物”(追求事物之理追求事物之理)、“致知致知”(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事物,进一步阐,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事物,进一步阐释释“存天理,灭人
14、欲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从而把“理理”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系起来。朱熹在北宋理学的基础上,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系起来。朱熹在北宋理学的基础上,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为判断是非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为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著作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著作四书四书集注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经同等重要的地位;
15、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提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详细内容可以参阅张立文著提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详细内容可以参阅张立文著朱熹评传朱熹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998年版;另:吕思勉年版;另:吕思勉理学纲理学纲要要上海书店影印上海书店影印 19881988年。)年。)n n 附:王阳明附:王阳明“心学心学”王守仁(王守仁(王守仁(王守仁(公元公元14721528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心学心学”集大成者。集大成者。其学说继承陆九渊之其学说继承陆九渊之 心学心学 并加以完善,与陆九渊并称并加以完善,
16、与陆九渊并称“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他。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中国、日本日本、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以及以及东南亚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巨大的影响国家乃至全球都有巨大的影响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传习传习录录。其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其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与与与“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王守仁强调: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
17、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B B、“致良知致良知致良知致良知”与与与与“唯求其是唯求其是唯求其是唯求其是”。“良知良知”在孟子语中指不经后天学习即有的天在孟子语中指不经后天学习即有的天生的
18、是非判断力和道德意念。王守仁则将良知改造为万能的本体和本源,即生的是非判断力和道德意念。王守仁则将良知改造为万能的本体和本源,即心应当所属之本性,所以他把心应当所属之本性,所以他把“格物格物”之之“格格”释为释为“正也,(而朱熹释正也,(而朱熹释“格格”为为“尽尽”。)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 格格”。(。(答顾东桥书答顾东桥书)因此他大倡)因此他大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的“求是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学风,并多有阐发 。名言略举名言略举名
19、言略举名言略举:1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第四讲: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暨三星堆文化一、一、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考古材料明证。我国古考古材料明证。我国古人类的人类的出现,考古界鉴定历史非常远古,如生活在山西省西南部芮城西北隅的中条出现,考古界鉴定历史非常远古,如生活在山西
20、省西南部芮城西北隅的中条山阳坡的山阳坡的“西侯渡人西侯渡人”,距今有,距今有18018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省北部元谋盆地东缘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省北部元谋盆地东缘的的“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距今约170170万年;陕西万年;陕西“蓝田人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生活在距今8080万年前;北京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周口店的“北京人北京人”生活距今生活距今8888万年至少万年至少6969万年前。这些考古成就,证明了万年前。这些考古成就,证明了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文明进化之早,是世界其他各地都无法比拟。中国文化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文明进化之早,是世界其他各地都无法比拟。中国文化有超越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且一直发展至今。
21、有超越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且一直发展至今。二、二、中国古文化源头的多样性。中国古文化源头的多样性。中国古文化源头的多样性。中国古文化源头的多样性。(一)、考古证明:无论旧石器文化还是新石器,中国东西南北都有古文化遗址出土。(一)、考古证明:无论旧石器文化还是新石器,中国东西南北都有古文化遗址出土。(二)、传说证明:中国各民族祖先都创造了精彩的远古文化。譬如父系氏族后期,传说(二)、传说证明:中国各民族祖先都创造了精彩的远古文化。譬如父系氏族后期,传说中我国北方、东部和南部出现的三个大部落分别为黄族部落、夷族部落、炎族部落,中我国北方、东部和南部出现的三个大部落分别为黄族部落、夷族部落、炎族部落,
22、三个部落出现的著名历史传说人物分别有:黄族部落三个部落出现的著名历史传说人物分别有:黄族部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东夷部落东夷部落伏羲、女娲、燧人;炎族部落伏羲、女娲、燧人;炎族部落共工、炎帝、蚩尤。共工、炎帝、蚩尤。(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形成风格不同而又相互交融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形成风格不同而又相互交融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等。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等。三、三、以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原因以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原因以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原因以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原因:是因为后来正统思想
23、作祟,尤其是汉族中心、是因为后来正统思想作祟,尤其是汉族中心、帝王中心、儒家文化中心、地域中心,这是长期争正统而教化的结果,而非历史事实帝王中心、儒家文化中心、地域中心,这是长期争正统而教化的结果,而非历史事实的表述。实际上,中国文化应该是多源的,表现形式也应当是多元的,。的表述。实际上,中国文化应该是多源的,表现形式也应当是多元的,。四、四、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可以恰当地证明中国文化的多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可以恰当地证明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互相融合性。(讲座)元性和互相融合性。(讲座)第五讲: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概说n n前言:婚姻在人
24、类文化中的意义:前言:婚姻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婚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也是任何社会伦理关系的载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也是任何社会伦理关系的载体和基础。故古人云体和基础。故古人云“婚礼者,礼之本也。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礼记礼记)一、上古原始社会婚俗一、上古原始社会婚俗A A、血族婚:氏族内部排除父子辈之间而只允许同辈男女之间的通、血族婚:氏族内部排除父子辈之间而只允许同辈男女之间的通婚
25、。婚。B B、亚血族婚(族外婚):本氏族内部同辈男女不再通婚,而各自、亚血族婚(族外婚):本氏族内部同辈男女不再通婚,而各自在通婚氏族的同辈男女中寻找配偶,父亲或者母亲成为集体父辈在通婚氏族的同辈男女中寻找配偶,父亲或者母亲成为集体父辈或者母辈。或者母辈。C C、对偶婚: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而居,便成、对偶婚: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而居,便成为对偶婚。其间,与姐姐配偶的男性有权把达到一定年龄的妹妹为对偶婚。其间,与姐姐配偶的男性有权把达到一定年龄的妹妹娶为妻子,这叫娶为妻子,这叫“妻姊妹婚妻姊妹婚”。至今一些民族也有如此风俗。至今一些民族也有如此风俗。DD、一夫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 中国文化 概论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