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与人生.ppt
《佛教信仰与人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信仰与人生.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信仰与人生佛教信仰与人生广曙法师广曙法师 2011.09.16Page 2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n 1.1.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教?n 2.2.佛教的信仰是什么?佛教的信仰是什么?n 3.3.佛教徒的人生观佛教徒的人生观。n 4 4.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佛教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佛教理理论。论。Page 3 提纲提纲n 一、佛教一、佛教略说略说n 二、二、佛教的信仰佛教的信仰n 三、三、佛教徒的生活佛教徒的生活n 四四、佛教的思想对现代人生的作用、佛教的思想对现代人生的作用Page 4一、佛教一、佛教略说略说n 1.1.佛教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n 2.2.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n
2、 3.3.总结总结Page 51.1.佛教教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 n1.释迦简介释迦简介n 2.八相成道八相成道Page 6 1.释迦简介释迦简介n 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思是“仁仁”、“儒儒”、“忍忍”、“寂寂”。n 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仁”、“能能儒儒”、“能忍能忍”、“能寂能寂”等,也即等,也即是: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的意思。Page 7n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565年,卒于公年,卒于公元前元前4864
3、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n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29岁时,有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脑,脑,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Page 8 35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80在拘尸那迦城在拘尸那迦城逝世。逝世。n 弟
4、子很多,有一千二百五人,其中最弟子很多,有一千二百五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人。著名的有十人。Page 9 2.八相成道八相成道n释八相成道释八相成道“八相八相”,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降兜率、降兜率、托胎托胎、出生、出家、降魔、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涅槃成道、转法轮、涅槃 “成道成道”,是是“八相八相”中最重要的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又是释迦牟尼又是释迦牟尼“一代时教一代时教”的起点,的起点,故故又称:又称:“八相示现八相示现”。Page 10 经中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经中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早已成道,为了度化众生,世早已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化身“示现
5、示现”八种相状,应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时对机地降生人间。佛本行集经详细,介绍佛本行集经详细,介绍“八相八相”的内容。的内容。Page 11 1.1.降兜率降兜率 释迦牟尼降生前,原为补处菩萨,释迦牟尼降生前,原为补处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住在兜率天内院。佛观察佛观察5 5种因缘(时间、地点、种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已经成熟,便国家、家庭、父母)已经成熟,便决定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决定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度化众生。度化众生。Page 122.2.托胎托胎 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
6、卫国,从净饭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入从净饭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入胎。胎。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起信论,所开“住胎住胎”之相之相。Page 13 3.3.出生出生 四四月八日,释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月八日,释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据说太子下地能走,周行据说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 7步,步步生莲花,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小太子洗
7、浴。此日即为佛浴日,或称浴佛小太子洗浴。此日即为佛浴日,或称浴佛日。每年这一天佛教都会举行浴佛法会。日。每年这一天佛教都会举行浴佛法会。Page 144.4.出家出家n 1.游四门游四门n 2.削发更衣削发更衣n 3.难忍苦行难忍苦行n 4.牧女献供牧女献供n 5.发愿成佛发愿成佛n 6.菩提树下参悟菩提树下参悟Page 155.降魔降魔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供,恢复了健康。太子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太子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
8、,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魔障”。Page 16 n 1.魔女献媚魔女献媚n 2.水淹魔军水淹魔军Page 176.成道成道 经过六年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四经过六年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四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缘起无我之理,缘起无我之理,“所作之办,不更受有(生所作之办,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死之身)”,成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
9、觉”。世人尊称他为世人尊称他为“佛陀佛陀”(意为觉者),圣(意为觉者),圣号号“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时年,时年35岁。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Page 18n 1.十二因缘十二因缘n 2.梵天献花梵天献花Page 19十二因缘十二因缘1.1.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起故。是以过去
10、烦恼悉是无明也2.2.行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行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3.3.识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识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欲托胎时之名4.4.名色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名色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是名名色。Page 205.六入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六入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6.触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触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
11、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7.受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受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8.爱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爱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六尘中。心生渴爱也9.取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取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爱之尘也Page 2110.有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有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故名为有11.生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
12、四生六道中受生也四生六道中受生也12.老死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老死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支佛22Page 23梵天献花梵天献花n 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
13、一切众生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陀慈悲应允。陀慈悲应允。Page 247.转法轮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道后,先赴鹿野苑度化释迦牟尼成道后,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以后陆续又度化了五比丘,以后陆续又度化了1000余人。余人。释迦便率领释迦便率领1250徒众,周游各地,徒众,周游各地,宣讲佛法。释迦推动正法之轮,碾破宣讲佛法。释迦推动正法之轮,碾破异端邪说,弘扬佛法,称为异端邪说,弘扬佛法,称为“转轮转轮”。在在45年中,释迦深入民间,说法普年中,释迦深入民间,说法普度众生度众生Page 25n 1.初转法轮初转法轮n 2.游行教化游行教化Page 26初转法轮初转法
14、轮四 圣 谛 圣谛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27苦谛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
15、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28集谛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摄一切业。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门禅也。具如前辩。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等。皆如前辩。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死生苦果。即是集谛也29灭谛灭谛 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
16、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真灭度也。灭理不虚。故名为谛30道谛道谛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次下当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31Page 32游行教化游
17、行教化n佛陀带领着弟子们秉承着中道,佛陀带领着弟子们秉承着中道,履行着简朴的行为态度,四处履行着简朴的行为态度,四处游行,应机的教化着所有有缘游行,应机的教化着所有有缘的众生的众生Page 338.8.涅盘涅盘n 或称入灭。即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中国人讲虚或称入灭。即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中国人讲虚岁实际七十九岁),自知阳寿将尽,便离开说法岁实际七十九岁),自知阳寿将尽,便离开说法的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头的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头朝北,右手支脸,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朝北,右手支脸,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卧之势,面向西,进入大般涅盘(大解脱)之侧卧之势,面
18、向西,进入大般涅盘(大解脱)之境。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境。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已成者皆灭,不可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又,小又,小乘之说无乘之说无“住胎相住胎相”,有,有“降魔相降魔相”(即成道前(即成道前力挫诸魔的诱惑),称为力挫诸魔的诱惑),称为“小乘八相小乘八相”Page 34n 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已成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师。法,吾灭后以法为师。”又,小又,小乘之说无乘之说无“住胎相住胎相”,有,有“降魔相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诸魔的诱惑),(即成道
19、前力挫诸魔的诱惑),称为称为“小乘八相小乘八相”。Page 35最后供养最后供养n 佛陀接受了最后一次的供养,佛陀接受了最后一次的供养,以表现出疾病这样的方式提醒以表现出疾病这样的方式提醒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无常,并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无常,并表示即将进入大涅槃的境界表示即将进入大涅槃的境界。涅 槃之义 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
20、,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36 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两种。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故称有余涅槃;及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称无余涅槃。37 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为无余涅槃。大乘还分性净涅槃和方便净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
21、,名方便净涅槃,亦称修得涅槃。38Page 392.2.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基本教义n 1.小乘佛教教义小乘佛教教义n 2.大乘佛教义大乘佛教义Page 401.小乘佛教教义小乘佛教教义n.三法印三法印n.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三三 法法 印印 诸行无常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涅槃寂静 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故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处。41诸行无常诸行无常
22、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行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著,迁流变化;空间也在变化,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是无常的。42诸法无我诸法无我 所谓法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无我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
23、说无我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我,然后佛要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43 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它有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说。
24、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看它是否是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44 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圆既是圆满;寂寂既是寂静;圆寂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为灭烦恼,涅槃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涅槃寂静涅槃寂静454647Page 482.大乘佛教义大乘佛教义n 1.四摄四摄n 2.六度六
25、度.四摄六度四摄六度 另译作四事摄、四事、四摄法、四摄事另译作四事摄、四事、四摄法、四摄事1.惠施(布施)惠施(布施)2.爱语(另译作爱言,即亲切的话;爱语(另译作爱言,即亲切的话;好听的话)好听的话)3.行利(利他之行为,另作利行)行利(利他之行为,另作利行)4.同利(等利;同事;与他人并肩共事)同利(等利;同事;与他人并肩共事)49 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定和智慧。.六六 度度501.财施财施:以钱财施舍给贫穷疾病者,或资助慈善团体。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所以财施也称外施。2.无畏施无畏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信仰 人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