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农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农村.ppt(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农村储东涛 区域经济由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大 块构成。只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迈向现代化。本章的重点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一、农村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现代化。(二)农村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经济的基础地位依然存在。2、农业可以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3
2、、农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要素。4、农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2、进一步调整区域农村产业结构:(1)从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逐步形成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产业。(2)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生产社会需要并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业产业化是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农业产业化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1)有利于推进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有利于加快区域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步伐。(3)有利于后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3、积极推进农业产
3、业化经营的具体措施:(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项目。(3)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4)培育和开拓市场。(5)建设好社会化服务体系。(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v 三、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一)“三农”问题的内涵及其核心 1、“三农”问题包括四大系列问题:(1)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资源禀赋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2)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存在四对矛盾,即农业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农业低投入与市场高风险、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产品的低品质与社会高要求之间存在矛盾。(3)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
4、慢问题: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但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但农业产业空间狭窄,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为削弱,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十分落后等。(4)农村建设和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和土地流转面临的新问题;农村金融体制和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与设置中的问题;农村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恶性事件,等等。2、“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经济收入问题 (1)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呈下降趋势。(2)在
5、全国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中,有些地区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在减少。(3)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扩大。(4)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脱贫致富就难有新的突破,贫困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农村。总之,农业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弱质产业,农民目前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村目前是我国最广大的贫弱地区。(二)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基本思路 1、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2、加强农村政治建设,健全农村民主制度。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4、发挥城市带动农村作用,逐步扭转三大差别扩大之势。第二节第二节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
6、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爬坡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三农”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
7、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1、我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4亿吨,但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2、我国的城乡
8、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两者的收入之比为3.22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3、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2000年,我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我国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国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4、我国扩大内需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 扩大内
9、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立足点,但是,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32.9%。5、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安定有序,都必须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特别是让八亿农民分享。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工农和各地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涵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涵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自今日始。回顾历史,我国以前曾多次提出过建设新农
10、村的口号。比如五十年代主要强调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把私有土地变成集体所有;七十年代中期强调的是“全国学大寨”等,这是当时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理解。但由于当时的国力特别是政府财力明显不够,因此,当时农村建设主要是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推进。1、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顺应这一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可能。因此,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
11、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更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五个“新”上:(1)农村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2)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3)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4)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
12、键环节。(5)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创建法治乡村、和谐乡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2、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 因此,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提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不单单是给农民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而且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的任务,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积极推进,这是很有现实感也很有紧迫感的任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和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应当是“五个五”:一是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是一号文件提出的“五个建设”:农村经济建设、政
13、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三是确保实现“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四是务必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五是坚决贯彻“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3、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14、主要抓好六方面工作:(1)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2)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3)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5)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
15、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6)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第三节 加快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一)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1、可以加快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2、可以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3、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2、努力繁荣小城镇经济。3、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4、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二、努
16、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因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比较发达的城市现代工业与十分落后的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局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在我国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因素有以下几个:1、社会福利制度。2、城市就业制度。3、粮油供应制度。4、户籍管理制度。(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和措施 1、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2、深化城乡产权制度改革。3、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水平。三、推进农村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 (一)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17、人们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社会结构实现持久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生态和资源之间形成均衡与协调关系。这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更具体地说,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是:1、农业规模化和科技化。2、农村职业非农化。3、农村人口城镇化。4、经济活动市场化。5、资源利用合理化。6、社会关系规范化。7、人与自然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更高目标 1、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涵义: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而城乡一体化将取代城市化而成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城乡一体化更注重城市发展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而不将着重点落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上。城乡一体化排除了居住地的差别所带来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不局限于城市化,而是注重农村在城市辐射下发生的现代化变迁。2、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1)农村乡镇企业融入到城市企业发展体系。(2)农业向社会化、商业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3)国家实行统一的、面向全国的社会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城乡居民自由的双向流动。(5)城乡生活方式趋于一体化。(6)城镇区域网络体系的形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