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ppt(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说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第三节郭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说o一玄学儒学化的道家o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o“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二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o汉书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o后汉书卷九十七党锢传:o“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题:品题;拂:纠正,通弼),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倔强,自以为是,无所顾忌)之风于斯行矣。”人物品题、清谈o“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
2、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后汉书卷九十八许劭传。资治通鉴卷五八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o人物志九征:“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庸之德,其质无名。”o“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人物才性o“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o“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同上)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o“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魏志钟会传注引)o“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钟会传
3、注引)o世说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o王弼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子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已佚。论语释疑部分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有辑本。o今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一、一、“以无为本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体系的本体论体系 o何劭王弼传(见钟会传注引):o“徽(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做过冀州刺史)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无所不足。”o世说新语文学:o“弼曰:圣人体
4、无,无又不可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1、有、无问题、有、无问题 o“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邢昺论语注疏述而章引)o“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適焉,则大音至矣。”(老子指略)o“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周易注复卦)o
5、老子指略:o“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尽)。名必有所分(辨别),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o“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而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老子25章注)o老子指略:o“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2、体用、体用 o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o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o“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
6、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章注)本末o“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注52章)o“崇本以举其末”。(38章注)o“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注40章)o“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眼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o“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辨善恶)。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老子指略)动静、常变o“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
7、。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注复卦)3一与多一与多o“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注42章)o周易略例明彖:o“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大衍义o韩康伯易系辞上注引“大衍义”说(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o“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
8、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二二.“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方法的认识方法 o“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o庄子外物:o“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1天地之心靠无言的体会来把握天地之心靠无言的体会来把握 o“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
9、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是以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以淳而观,则天地之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言之令行乎四时,天岂谆谆者哉!”(皇侃义疏阳货章引)2反诸身而得理之极反诸身而得理之极 o“(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皇侃义疏里仁章引)o“吾何以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于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老子注54章)3言、象、意的关系言、象、意的关系 o周易略例明象:o“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o“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
10、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o“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o“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名的分析特性o老子注二十五章:o“名以定形。混成(指道)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o四十一章:o“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o“无所分析,不可为明”(老子注20章)o“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察善”(老子指略)o“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老子注47章)三政治伦理观o1名教与自然o“(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
11、歌,所以陈诗采謡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无有先后也。”(皇侃义疏泰伯章引论语释疑)o老子28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o王弼老子三十二章注解释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2性情问题o“圣人茂于人者神明(智慧)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
12、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魏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o“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远,故曰近也。”(皇侃义疏阳货引)中和之性o王弼解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句云:o“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不猛,猛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质备,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性其情o“(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解)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玄学 王弼 郭象 哲学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