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ppt
《03第三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第三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ppt(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3.1 3.1 3.1 3.1 应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力分析应力分析3.2 3.2 3.2 3.2 应变分析应变分析应变分析应变分析3.3 3.3 3.3 3.3 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平面问题和轴对称问题3.4 3.4 3.4 3.4 屈服准则屈服准则屈服准则屈服准则3.5 3.5 3.5 3.5 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变形时应力应变关系3.6 3.6 3.6 3.6 真实应力真实应力真实应力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应变曲线应变曲线应变曲线塑性理论的研究内容塑
2、性理论的研究内容 塑性力学是塑性力学是塑性力学是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固体力的一门学科,是固体力的一门学科,是固体力的一门学科,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变形体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变形体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变形体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变形体受外界作用受外界作用受外界作用受外界作用(外载荷、边(外载荷、边(外载荷、边(外载荷、边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物体形状及相关物理量物体形状及相关物理量物体形状及相关物理量物体形状及相关物理量在在在在变形体内发生变
3、化的规律(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变形体内发生变化的规律(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变形体内发生变化的规律(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变形体内发生变化的规律(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场等)。场等)。场等)。场等)。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变形体连续变形体连续变形体连续变形体连续 变形体均质和各向同性变形体均质和各向同性变形体均质和各向同性变形体均质和各向同性 变形体静力平衡变形体静力平衡变形体静力平衡变形体静力平衡 体积力和体积变形不计体积力和体积变形不计体积力和体积变形不计体积力和体积变形不计塑性理论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塑性理论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
4、学)的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的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的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学)的区别:区别:区别:区别: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弹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的研的研的研的研究对象是究对象是究对象是究对象是整个整个整个整个(而不是分离体)变形体内部的应力、应(而不是分离体)变形体内部的应力、应(而不是分离体)变形体内部的应力、应(而不是分离体)变形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变分布规律(
5、而不是危险端面)。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静力学静力学静力学静力学 变形体静力平衡,平衡方程变形体静力平衡,平衡方程变形体静力平衡,平衡方程变形体静力平衡,平衡方程几何学几何学几何学几何学 变形体连续,几何方程、连续方程变形体连续,几何方程、连续方程变形体连续,几何方程、连续方程变形体连续,几何方程、连续方程物理学物理学物理学物理学 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屈服准则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屈服准则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屈服准则应力应变关系,本构方程、屈服准则 物体受力变形的力学分析物体受力变形的力学分析 已知:已知:已知:已知:外力、外力、外力、外力、位移边界条件位移边界条件位移边界条
6、件位移边界条件 求解:求解:求解:求解:应力应力应力应力 、位移、位移、位移、位移、应变应变应变应变外部载荷外部载荷外部载荷外部载荷位移约束位移约束位移约束位移约束应力应力应力应力应变应变应变应变位移位移位移位移几何方程几何方程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平衡微分方应力平衡微分方应力平衡微分方应力平衡微分方程程程程屈服准则屈服准则屈服准则屈服准则协调方程协调方程协调方程协调方程弹性、塑性变形的力学特征弹性、塑性变形的力学特征可逆性:弹性变形可逆
7、性:弹性变形可逆性:弹性变形可逆性:弹性变形可逆可逆可逆可逆;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不可逆不可逆不可逆不可逆 -关系:弹性变形关系:弹性变形关系:弹性变形关系:弹性变形线性线性线性线性;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非线性非线性非线性非线性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弹性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弹性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弹性与加载路径的关系:弹性无关无关无关无关;塑性;塑性;塑性;塑性有关有关有关有关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弹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弹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弹性变形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弹性变形无影响无影响无影响无影响;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影响大影响大影响
8、大影响大(加工硬化、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形(加工硬化、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形(加工硬化、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形(加工硬化、晶粒细化、位错密度增加、形成织构等)成织构等)成织构等)成织构等)变形机理:弹性变形变形机理:弹性变形变形机理:弹性变形变形机理:弹性变形原子间距的变化原子间距的变化原子间距的变化原子间距的变化;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位错运动为主位错运动为主位错运动为主位错运动为主弹塑性共存:整体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共存:整体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共存:整体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共存:整体变形中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的发
9、生必先经历塑性变形的发生必先经历塑性变形的发生必先经历塑性变形的发生必先经历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在材料加工过程;在材料加工过程;在材料加工过程;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工件的中,工件的中,工件的中,工件的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与工模具的与工模具的与工模具的与工模具的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共存。共存。共存。共存。3.13.1应力分析应力分析一、应力和外力一、应力和外力一、应力和外力一、应力和外力 a.a.a.a.外力外力外力外力面力(作用于面力(作用于面力(作用于面力(作用于表面表面表面表面)。可以是集)。可以是集)。可以是集)。可以是集 中力,通常中力,通常中力,通
10、常中力,通常是是是是分布力分布力分布力分布力;体积力(作用于体积力(作用于体积力(作用于体积力(作用于质点质点质点质点)b.b.b.b.内力内力内力内力在外力作用下,物理内各质点之间产生的相互作在外力作用下,物理内各质点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力用的力(N)(N)。方向、大小。方向、大小。应力应力应力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N/mm(N/mm2 2)。方向、大小方向、大小1.1.1.1.单向受力的应力及其分量单向受力的应力及其分量单向受力的应力及其分量单向受力的应力及其分量(截面法)(截面法)(截面法)(截面法)N N N NdPdPdPdPdAdAdAdAA A A AS S S
11、SC C C CC C C CP1P1P1P1P2P2P2P2P3P3P3P3P4P4P4P4P5P5P5P5设设设设C-CC-CC-CC-C截面上某一质点,截面上某一质点,截面上某一质点,截面上某一质点,周围切取一小面积周围切取一小面积周围切取一小面积周围切取一小面积dAdAdAdA,则在该面积上内力的合则在该面积上内力的合则在该面积上内力的合则在该面积上内力的合力为力为力为力为dPdPdPdP全应力全应力全应力全应力S S S SS S S SdP/dAdP/dAdP/dAdP/dA全应力全应力全应力全应力S S S S分解,法向上分解,法向上分解,法向上分解,法向上的的的的正应力正应力正
12、应力正应力和垂直法向和垂直法向和垂直法向和垂直法向的的的的切向量切向量切向量切向量令令令令C-CC-CC-CC-C截面平行于截面平行于截面平行于截面平行于xzxz平面,平面,平面,平面,N N法向与法向与法向与法向与y y轴平行,则该轴平行,则该轴平行,则该轴平行,则该质点的微分面称为质点的微分面称为质点的微分面称为质点的微分面称为y y y y面面面面,是全应力是全应力是全应力是全应力S S S S的的的的应应应应力分量力分量力分量力分量。y y y yyxyxyxyxyzyzyzyzN NS SC CC Cy y y yyzyzyzyzyxyxyxyxx xz zy yy y y yyzy
13、zyzyzyxyxyxyx分量中用分量中用分量中用分量中用2 2 2 2个角标表示,个角标表示,个角标表示,个角标表示,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表示表示表示表示分量所分量所分量所分量所在的微分面在的微分面在的微分面在的微分面,第二个第二个第二个第二个表示表示表示表示其作用方向其作用方向其作用方向其作用方向。单向拉伸的应力单向拉伸的应力单向拉伸的应力单向拉伸的应力 设一圆柱体内一质点设一圆柱体内一质点设一圆柱体内一质点设一圆柱体内一质点Q Q Q Q,受两向拉伸力,受两向拉伸力,受两向拉伸力,受两向拉伸力P P P P,过,过,过,过Q Q Q Q点作任一切点作任一切点作任一切点作任一切面面面面
14、C1-C1C1-C1C1-C1C1-C1,其法线,其法线,其法线,其法线N N N N与拉伸方向成与拉伸方向成与拉伸方向成与拉伸方向成角,面积为角,面积为角,面积为角,面积为A A A A。由于均匀拉。由于均匀拉。由于均匀拉。由于均匀拉伸,则过伸,则过伸,则过伸,则过C1-C1C1-C1C1-C1C1-C1截面的应力为均布应力截面的应力为均布应力截面的应力为均布应力截面的应力为均布应力P P P PP P P Pc1c1c1c1c1c1c1c1 结论结论结论结论:根据式子可知,在:根据式子可知,在:根据式子可知,在:根据式子可知,在单向均匀受力单向均匀受力单向均匀受力单向均匀受力条件下,可用条
15、件下,可用条件下,可用条件下,可用来表示点的应力状态来表示点的应力状态来表示点的应力状态来表示点的应力状态P P P PP P P Pc1c1c1c1c1c1c1c1c c c cc c c cc1c1c1c1c1c1c1c1P P P PQ Q Q Qc c c cc c c cP P P PQ Q Q Q0 0 0 02.2.2.2.多向受力下的应力分量多向受力下的应力分量多向受力下的应力分量多向受力下的应力分量以某质点以某质点以某质点以某质点Q Q Q Q为中心,做三向为中心,做三向为中心,做三向为中心,做三向互相正交的微分面,组成单互相正交的微分面,组成单互相正交的微分面,组成单互相正
16、交的微分面,组成单元体,棱边分别平行与三根元体,棱边分别平行与三根元体,棱边分别平行与三根元体,棱边分别平行与三根坐标轴。坐标轴。坐标轴。坐标轴。根据应力分析,可知根据应力分析,可知根据应力分析,可知根据应力分析,可知3 3 3 3个微分面上共有个微分面上共有个微分面上共有个微分面上共有9 9 9 9个应力分个应力分个应力分个应力分量,其中量,其中量,其中量,其中正应力正应力正应力正应力3 3 3 3个个个个,切应力切应力切应力切应力6 6 6 6个个个个,如图,如图,如图,如图y y y yz z z zx x x x yzyzyzyz yxyxyxyx y y y y x x x x zx
17、zxzxzx zyzyzyzy xyxyxyxy xzxzxzxz z z z z应力(应力(应力(应力(stressstressstressstress)应力应力应力应力S S S S 是内力的是内力的是内力的是内力的集度集度集度集度 内力为内力为内力为内力为矢量矢量矢量矢量,应力为,应力为,应力为,应力为张量张量张量张量,都有方向和分量,都有方向和分量,都有方向和分量,都有方向和分量 应力的单位:应力的单位:应力的单位:应力的单位:1 1 1 1PaPaPaPa=1N/m=1N/m=1N/m=1N/m2 2 2 2=0.10197kgf/mm=0.10197kgf/mm=0.10197kg
18、f/mm=0.10197kgf/mm2 2 2 2 1 1 1 1MPaMPaMPaMPa=10=10=10=106 6 6 6 N/m N/m N/m N/m2 2 2 2应力是应力是应力是应力是质点坐标的函数质点坐标的函数质点坐标的函数质点坐标的函数,即受力体内不同点的应力不同。,即受力体内不同点的应力不同。,即受力体内不同点的应力不同。,即受力体内不同点的应力不同。应力是质点在坐标系中应力是质点在坐标系中应力是质点在坐标系中应力是质点在坐标系中方向余弦的函数方向余弦的函数方向余弦的函数方向余弦的函数,即同一点不同,即同一点不同,即同一点不同,即同一点不同方位截面上的应力是不同的。方位截面
19、上的应力是不同的。方位截面上的应力是不同的。方位截面上的应力是不同的。这这这这9 9 9 9个应力分量可用矩阵表示如下:个应力分量可用矩阵表示如下:个应力分量可用矩阵表示如下:个应力分量可用矩阵表示如下:应力作用面应力作用面应力作用面应力作用面x x x xy y y yz z z z应力作应力作应力作应力作用方向用方向用方向用方向x x x xy y y yz z z z提示:提示:提示:提示:正应力正应力正应力正应力是以是以是以是以拉拉拉拉为为为为正正正正,压压压压为为为为负负负负;切应力切应力切应力切应力在单元体是均是在单元体是均是在单元体是均是在单元体是均是正正正正二、点的应力状态二、
20、点的应力状态二、点的应力状态二、点的应力状态点的应力状态指:受力物体内一点任意方位点的应力状态指:受力物体内一点任意方位点的应力状态指:受力物体内一点任意方位点的应力状态指:受力物体内一点任意方位微分面微分面微分面微分面上上上上所受的内力情况。所受的内力情况。所受的内力情况。所受的内力情况。设斜微分面设斜微分面设斜微分面设斜微分面ABCABCABCABC的外法线方向的外法线方向的外法线方向的外法线方向为为为为N N N N,其方向余弦分别为,其方向余弦分别为,其方向余弦分别为,其方向余弦分别为l l l l、m m m m、n n n n,即,即,即,即N N N N设设设设ABCABCABC
21、ABC面积为面积为面积为面积为dAdAdAdA,则,则,则,则QABQABQABQABdAz=ldAdAz=ldAdAz=ldAdAz=ldAQAC=dAy=mdAQAC=dAy=mdAQAC=dAy=mdAQAC=dAy=mdAQBC=dAx=ndAQBC=dAx=ndAQBC=dAx=ndAQBC=dAx=ndAy y y yz z z zx x x x xyxyxyxy xzxzxzxz x x x x z z z z yxyxyxyx yzyzyzyz zxzxzxzx zyzyzyzy y y y yA A A AB B B BC C C CQQy y y yz z z zx x x
22、 x xyxyxyxy xzxzxzxz x x x x z z z z yxyxyxyx yzyzyzyz zxzxzxzx zyzyzyzy y y y yA A A AB B B BC C C CN N N N现设斜微分面现设斜微分面现设斜微分面现设斜微分面ABCABCABCABC上的全应力上的全应力上的全应力上的全应力S S S S,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分量:SxSxSxSx、SySySySy、SzSzSzSz,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根据静力平衡条件,SxSxSxSxSySySySySz
23、SzSzSzS S S S推导:推导:推导:推导:因此可求得全应力因此可求得全应力因此可求得全应力因此可求得全应力S S S S的的的的正应力正应力正应力正应力和斜微分平面的和斜微分平面的和斜微分平面的和斜微分平面的切应力切应力切应力切应力点应力状态表达式点应力状态表达式点应力状态表达式点应力状态表达式应力边界条件应力边界条件当在物体边界上,表面力的分量为当在物体边界上,表面力的分量为F Fx x、F Fy y、F Fz z,法线方,法线方向余弦为向余弦为l l、m m、n n,则应力边界条件为,则应力边界条件为练习:受力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张量练习:受力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张量 ,试求法线方向,试求
24、法线方向余弦未余弦未l lm m1/21/2,n=1/2n=1/2的斜切平面上的全应力、的斜切平面上的全应力、正应力和切应力正应力和切应力y y y yz z z zx x x x xyxyxyxy xzxzxzxz x x x x z z z z yxyxyxyx yzyzyzyz zxzxzxzx zyzyzyzy y y y yA A A AB B B BC C C CijijijijS S S SSySySySySzSzSzSzSzSzSzSz 解:解:根据题意,应力分析如图,根据题意,应力分析如图,y y y yz z z zx x x x xyxyxyxy xzxzxzxz x x
25、 x x z z z z yxyxyxyx yzyzyzyz zxzxzxzx zyzyzyzy y y y yA A A AB B B BC C C CS S S SSySySySySzSzSzSzSzSzSzSz 因全应力因全应力根据静力平衡,有如下关系根据静力平衡,有如下关系将数值代入求得将数值代入求得所以全应力所以全应力根据点的应力状态方程根据点的应力状态方程三、张量和应力张量三、张量和应力张量三、张量和应力张量三、张量和应力张量(一)张量的基本知识(一)张量的基本知识(一)张量的基本知识(一)张量的基本知识1.1.1.1.角标符号角标符号角标符号角标符号2.2.2.2.求和约定求和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3第三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 03 第三 金属 塑性变形 力学 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