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 总论.ppt(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总论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重要的理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发展: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简称本经,非一人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又称唐本草(为官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由苏敬实际负责,收药844种。首创药图,并以图经加以说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后世保存了古代方药的文献资料。简称证类本草,由宋代唐慎微写成,载药1558
2、种,方药兼收,图文并重。本草纲目:集本草药大成之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本草学的成就。由明代李时珍所著,载药1892种。分类先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以后的植物学分类打下了基础。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特定地区生产的优质药材,含有药材货真质优之意,是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eg: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甘草,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陈皮、砂仁,
3、广西的肉桂。ps.四川的黄连又称川连,广东的陈皮又称“广陈皮”。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的目的:一、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材,区分等级二、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三、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四、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eg:姜矾水制半夏、胆巴水制附子六、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eg:延胡索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七、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eg: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VS 熟地黄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VS 制首乌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涩精止崩八、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入盐走肾脏、用醋注肝经”第四章 药性
4、理论第一节 四气四气:就是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的临床意义:1、疗寒以热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治疗(温热性质药物多具有散寒、温经、助阳等功效)2、疗热以寒药阳热证用寒凉药治疗(寒凉性质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第二节 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五味不单是与味道相关,也有药物功效的联系。临床意义:1、辛:散(发散表邪)、行(行气活血)eg:川芎活血化
5、瘀、祛风止痛2、甘:补(补气)、和(和中焦、调和诸药)、缓(缓急止痛、缓解毒性)eg:人参大补元气;甘草调和药性并能解药食中毒3、酸:收敛固涩,此外有生津和开胃作用 eg:五味子固表止汗、益气生津;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4、苦:泄:(通泄、降泄、清泄)、燥(燥湿)eg:杏仁降气平喘(有小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5、咸:软(软坚)、下(泻下)eg: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芒硝泻热通便;牡蛎平肝潜阳ps.淡:渗湿利小便 eg: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猪苓 涩:收敛固涩 eg:莲子固精止带;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含义:升降浮
6、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临床意义:因为疾病病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趋向有上下内外之不同,故药物有升降浮沉之不同。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病势上逆者宜降,病势下陷者宜升。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ps
7、.旋覆花虽为花然药性沉降,苍耳子虽为果实药性升浮。第四节 归经含义: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人体脏腑经络。临床意义:提高用药准确性第五节 毒性含义:中药毒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毒是指药,毒药是药物的总称;狭义之毒是指毒性,即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临床意义:确保用药安全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定义: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内容:药物“七情”:指的是药物配伍关系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eg: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出血所引起的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清金散即单用一味黄芩,
8、治疗肺热出血的病证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eg: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3、相使:就是一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eg:黄芪配茯苓;黄连配木香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eg: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畏和相杀没有质的区别,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不同提法。eg:生姜杀半夏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eg: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eg: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详见“十八反”、“十九畏”。第六章 中
9、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诸药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四个方面。一、配伍禁忌: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二、证候禁忌:临床用药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10、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鳌、雄黄、砒霜等。三、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四、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剂量含义:中药的含量,即剂量,是指每一位药中药对成人的每日的用量。用量的多少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配伍的不同以及病人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决定。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一、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1、先煎: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eg:此时、生石膏、牡蛎、珍珠母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eg:附子、
11、乌头2、后下:气味芳香,久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的药物 eg:薄荷、砂仁、白豆蔻久煎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 eg:大黄、番泻叶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 eg: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4、另煎:又称另炖,指为将贵重药材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煎出,单独另煎。eg:人参、羚羊角5、溶化:又称烊化,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 eg:阿胶、鹿角胶、龟甲胶6、泡服:又叫焗服,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一破坏药效的药物 eg:番泻叶、胖大海7、冲服:贵重药eg:麝香、牛黄、羚羊角提高药效 eg:三七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 eg:雷丸、朱砂液体药物 eg:竹沥汁8、煎汤代水:先煎后取上清液煎煮其他药物二、服药法服药时间:汤剂一般一日1剂,煎两次分服,两次间隔为46小时左右。对肠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药宜空腹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