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课件.ppt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综合生物化学主讲教师 李雅江历年考情分析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111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11酶酶121糖代谢糖代谢11氧化磷酸化1脂肪代谢1磷酸、胆固醇及血浆脂蛋白磷酸、胆固醇及血浆脂蛋白111氨基酸代谢1核苷酸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11基因表达调控1信息物质、受体与信号传导信息物质、受体与信号传导2重组DNA技术癌基因与生长因子概念癌基因与生长因子概念11血液生化肝胆生化1【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1氨基酸与多肽(1)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氨基酸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有2
2、0种,氨基酸的一级结构为CHRNH2COOH。连在COOH基团上的C称为-碳原子,不同氨基酸其侧链(R)各异。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按理化性质分为4组: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丙(Ala)、缬缬(Vla)、亮、亮(Len)、异亮、异亮(Ile)、苯丙、苯丙(Phe)、脯(Pro)、甘(Gly)极性中性氨基酸丝(Ser)、酪(Tyr)、半胱(Cys)、蛋(Met)、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苏苏(Thr)、色、色(Trp)酸性氨基酸谷(G1u)、天冬氨酸(Asp)(都含有两个羧基,当其中一个羧基被酰胺基取代后成为极性中性氨基酸即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碱性氨基酸赖赖(Lys)、精(Arg
3、)、组(His)(其中赖氨酸含双氨基,也是其呈碱性原因)(2)肽键与肽链: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许多氨基酸依次通过肽键相互连接,称为多肽链。肽链中的游离氨基的一端称为氨基末端(N-末端);游离羧基的一端称为羧基末端(C-末端)。(3)谷胱甘肽和多肽类激素 1)谷胱甘肽(GSH):GSH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等功能。分子中的半胱氨酸巯基是主要功能团。2)多肽类激素:体内许多多肽可作为激素产生生理作用,如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2蛋白质的结构(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定义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某
4、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整条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蛋白质分子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类型氨基酸线性排列-螺旋,-折叠,-转角,无规则卷曲等结构域亚基维系肽键(主要)及所有的二硫键(次要)氢键疏水作用,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作用是蛋白质空间构象特异性及生物活性的基础,但不是决定空间构象的唯一因素二级结构是由一级结构决定的。在蛋白质中存在两个或三个由二级结构的肽段形成的模序,发挥特殊生理功能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常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结构域,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含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作用,只有完整的四级结构寡聚体
5、才有生物学功能(2)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但一级结构并未改变。此时蛋白质的一些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发生改变,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1)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结构组成只有一个亚基,不具有四级结构由2个a亚基和2个亚基组成,具有四级结构相同点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a与亚基的三级结构十分相似,都能可逆地与02结合不同点肌红蛋白只具有三级结构,不具有正协同效应,氧解离曲线为短形双曲线血红蛋白分子中第一个亚基与02结合后,改变了血红蛋白分子的构象,促进了第二及第三个亚基与02的结合,三个亚基与02结合后,又大大促进了第四个亚基与0
6、2结合,因此它的氧解离曲线呈S状。这种效应称为正协同效应.(2)别构效应:一个蛋白质与其配体(或其他蛋白质)结合后,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它更适合于功能需要,这一类变化称为别构效应。如上述的血红蛋白与02 的结合。此时小分子的02被称为别构剂,血红蛋白则被称为别构蛋白。别构效应可以促进别构蛋白的功能,也可抑制别构蛋白的活性。【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v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v(1)核苷酸分子组成分子组成由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三种分子连接而成。碱基与糖通过苷键连成核苷,核苷与磷酸以酯键结合成核苷
7、酸主要碱基腺嘌呤(A)和鸟嘌呤(G)属于嘌呤类化合物,胞嘧啶(C)、尿嘧啶(U)和胸腺啶(T)属于嘧啶类化合物(2)核酸(DNA和RNA):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聚合物称为多聚核苷酸。由于核苷由于核苷酸缩合而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有方向,多聚核苷酸链是有方向的酸缩合而形成的磷酸二酯键有方向,多聚核苷酸链是有方向的(5一一3)。DNARNA糖脱氧核糖核糖碱基A、T、G和CA、U、G和C组成由2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由1条核糖核苷酸链组成(3)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一级结构为核苷酸在核酸长链上的排列顺序,其实质是连在糖环C-1位上的碱基排列顺序。所以核酸的一级结构也称为碱基序列。2DNA的结构功能(1)
8、DNA碱基组成规律:DNA分子以A-T、G-C配对为主,因此DNA分子中 A的摩尔数与T相等,C与G相等。(2)DNA双螺旋结构要点:DNA具有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它的结构要点如下:双链盘旋DNA分子由两条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的双链绕同一公共轴有规律地盘旋而组成。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的方式碱基配对两股单链的戊糖磷酸骨架位于螺旋外侧,与糖相连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两条链的配对碱基以氢键维持配对关系,A与T配对,C与G配对。螺旋旋转一周为10对碱基维持稳定两碱基之间的氢键是维持双螺旋横向稳定的主要化学键。纵向则以碱基平面之间的碱基堆积力维持稳定双链平行双螺旋由两条方向平行的核苷酸链组成。从5向3端,一
9、链自下而上,另一链自上而下(3)DNA的三级结构原核生物:DNA分子在双螺旋基础上进一步扭转盘曲,形成超螺旋,超螺旋结构就是DNA的三级结构。真核生物: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与DNA结合的蛋白质有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两类。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含140146个碱基对的DNA围绕聚体1 3/4圈,构成一个核小体。H1位于核小体与核小体之间的连接区,并与约75100个碱基对的DNA结合,组成串珠状结构。形成核小体后,DNA链进一步折叠,形成染色(单)体。(4)DNA的功能: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含有表现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当细胞分裂时,生物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复制从
10、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使物种得以延续。DNA还可转录为RNA(包括mRNA),继而以mRNA为模板指导特异的蛋白质分子合成。3DNA变性及其应用 (1)DNA变性和复性的概念DNA变性:在极端的pH(加酸或碱)和较高温度条件下,DNA分子中双链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变性后的DNA碱基对间氢键断裂,在260nm的紫外光吸收增强,称为高色效应。DNA的热变性热变性又称DNA的解链解链作用。在DNA热变性过程中,当紫外光吸收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Tm);Tm与DNA分子G+C的含量有关。DNA复性: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两条互补单链的氢键可重新形成,
11、恢复双螺旋结构,即退火。变性DNA经退火恢复原状的过程称变性DNA的复性。(2)核酸杂交:如果将不同的DNA链放在同一溶液进行变性,或将单链DNA与RNA放在一起,给予复性的条件,某些区域有配对碱基,因此可形成局部双链,这一过程称为核酸杂交,生成的双链称为杂化双链。(3)核酸探针:一小段(例如十数个至数百个)核苷酸聚合体的单链,用放射性核素如32P、35S或化学发光物质标记,就可作为探针,与待测DNA进行杂交。通过核素放射自显影或生物素的化学显色,就可判断探针是否与被测的DNA发生了杂交。4RNA的结构与功能 RNA通常以数十个至数千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形式存在,RNA主要分为信使RNA(mRN
12、A)、转运RNA(tRNA)和核糖(核蛋白)体RNA(rRNA)三类。mRNAtRNArRNA含量占总RNA的5占总RNA的1015含量最多(7580)分子量大小各异分子量最小差异大二级结构单链三叶草形花环状结构特点5末端有m7GpppN帽子结构,3末端有多聚A尾结构,带有遗传密码上为3CCA末端,下有反密码环,DHU和T环位于两端rRNA的分子量较大,结构相当复杂功能转录DNA信息,指导蛋白质合成转运氨基酸蛋白质合成场所【高频考点三】酶 酶是生物体内特有的催化剂。受酶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反应的生成物质称为产物。1酶的催化作用 (1)催化作用:催化剂是指能加速化学反应而其自身在反应后不发生改变
13、的物质。酶也是一种催化剂,但它比一般催化剂具有更强的催化效能,酶能显著地降低反应活化能,具有高度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活性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酶的催化活性受环境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酶的催化作用是受调控的。(2)酶一底物复合物中间产物学说中间产物学说:酶在催化时,首先与其底物结合,生成酶一底物复合物即中间产物,经催化作用后再分解成酶和产物酶的活性中心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多数底物为小分子有机物,而酶仅以表面的一个区域与底物结合。酶分子中能与底物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的局部空间结构称为酶的活性中心。活性中心含有许多与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基团,称为必需基团必需基团。必需基团,又分为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3)
14、酶的专一性:生物体内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进行一种类型的化学反应,生成一定结构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的专一性。2辅酶与酶辅助因子 大部分酶需要辅助因子参与其催化作用,称为结合酶,其中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辅酶和金属离子,又分为辅酶和辅基两类。与酶蛋白结合方式分离方法辅酶通过非共价键与酶蛋白疏松结合可用透折、超滤等方法分离辅基常以共价键与酶蛋白牢固结合不易与酶蛋白分离(1)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多种B族维生素在体内参与辅酶的组成。活性形式作用维生素Bl硫胺素焦磷酸(TPP)丙酮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及转酮醇酶的辅酶维生素B2FAD,EMN黄素酶的辅酶成分,在生
15、物氧化过程中起递氢的作用维生素PPNAD+和NADH脱氢酶辅酶成分,参与生物氧化体系维生素B6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氨基酸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ALA合成酶的辅酶泛酶HSCoA辅酶A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起着传递酰基的作用生物素生物素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参与C02固定,如丙酮酸羧化酶叶酸四氢叶酸各种一碳单位的活性载体维生素B12甲钴胺素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辅酶,而甲硫氨酸是体内重要的甲基供给者 (2)辅辅酶酶及及辅辅助因子助因子,在酶促反应中起着传递电传递电子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作用。金属离子是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与酶及底物形成各种形式的三元络合物,保证了酶与底物的正确定向结合,而且还可作为催化基
16、团,参与各种方式的催化作用。3酶反应动力学 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反应的过程与速率,以及各种影响酶催化速率的因素。(1)Vmax和Km的概念最大反应速度(Vmax)米氏常数(Km)定义在酶促反应中,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为矩形双曲线的关系。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上升,成直线比例,而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度上升的速率开始下降,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反应速度不再上升,称最大反应速度(Vmax)Km表示酶蛋白分子与底物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酶的催化效率两者关系Km值在数值上等于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最适pH和最适温度作用定义具体数值最适pH
17、酶反应溶液的pH可影响酶分子的反应活性,以致影响酶的反应速度在其他条件恒定的情况下,能使酶促反应达到最大速度时的pH,称为酶的最适pH大部分体内酶的最适pH在7.4左右最适温度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双重影响开始随温度增加酶促反应速度升高,但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酶蛋白变性,当温度既不过高以引起酶的变性,也不过低以抑制反应速度,而使酶促反应的速度最快时的温度为该酶的最适温度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7左右 4酶的抑制作用 使酶活性减弱的物质为该酶的抑制剂。(1)不可逆抑制作用:不可逆性抑制剂一般与酶模结合破坏了酶与底物结合或酶的催化功能。其抑制作用不能用简单的透析、稀释等物理方法除去。(2)可逆
18、抑制作用:可逆性抑制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结合,因此既能结合又易解离,可逆性抑制作用又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等类型。定义影响因素VmaxKm值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相似,能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所以称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结合位点的能力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其抑制作用可被底物所减弱,当底物浓度远远大于抑制剂浓度时,几乎所有的酶均被底物夺取不变变大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既能与酶结合,也能与酶一底物复合结合,从而使酶丧失活性,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能与酶一底物复合结合,当其浓度增大时,Vmax减小减小不变5酶的调节 酶的调节主要可分为酶活性及酶含量调节两方面。(1)别构
19、效应和协同效应(调节酶活性)定义举例别构效应代谢物等作用于酶的别构部位,引起酶构象的变化,使酶活性增加或降低,称为酶的别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别构酶别构抑制在反馈抑制某条代谢途径活性中非常常见。有些别构酶可以底物或前体等作为别构激活剂,结合到酶的别构部位,通过酶的变构而促进该酶的活化,避免过多底物的堆积而快速达到代谢平衡协同效应已知的别构酶都含有一个以上的亚基,第一个亚基与底物或效应剂结合后,第二个亚基与底物的结合能力可以受影响,此种情况称为协同效应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的协同效应(2)酶的共价修饰:有些酶,尤其是一些限速酶,在细胞内其他酶的作用下,其结构中某些特殊基团可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快速
20、改变该酶活性,称为共价修饰调节。常见的有磷酸化修饰、甲基化修饰等。(3)酶原激活:在细胞内合成及分泌的没有活性的酶称为酶原。酶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变成有活性的酶,此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可避免细胞产生的蛋白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如胃蛋白酶原仅在分泌至胃腔后在H+的作用下才能被激活。(4)同工酶:同一种属中,酶分子结构组成不同,但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的一组酶,称为同工酶。如人体中有5种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分别由H和M两种亚基组成。【高频考点四】糖代谢1糖的分解代谢(1)糖酵解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糖酵解途径是体内葡萄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是
21、糖、脂及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定义或举例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成乳酸(胞浆)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线粒体)葡萄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6一磷酸葡萄糖磷酸果糖异构酶、6一磷酸果糖关键酶、6一磷酸果糖激酶、II,6一磷酸果糖醛缩酶、3一磷酸甘油醛脱氧酶、1,3一双磷酸甘油酸激酶、3一磷酸甘I油酸变位酶、2一磷酸甘油酸烯醇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关键酶、丙酮酸激酶直接生成和消耗ATP的步骤葡萄糖葡萄糖己糖激酶葡萄糖己糖激酶6一磷酸葡萄糖:消耗1个ATP6一P-果糖6一一P_果糖激酶果糖激酶1,62P_果糖:消耗1个ATP1,32P
22、-甘油磷酸甘油酸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 3一P_甘油酸:生成1个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生成1个ATP生理意义糖酵解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此外对于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及代谢活跃的组织,如神经组织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2)糖有氧氧化基本途径及供能: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基本途径及供能共分为三个阶段:内容部位说明第一阶段(a)葡萄糖循酵解途径分解成丙酮酸胞浆第二阶段(b)丙酮酸氧化脱羧成乙酰CoA,如NADH+H+线粒体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包括3个酶和5个辅酶:丙酮酸脱羧酶(TPP)、二氧硫辛酰胺转乙酰酶(硫辛酸和CoA
23、)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FAD,NAD+)第三阶段(c)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亦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产生的乙酰CoA可氧化为CO2 起始的乙酰辅酶A与四碳的草酰乙酸形成柠檬酸。柠檬酸经几次转变,脱氢、脱羧形成-酮戊二酸,再经脱氢、脱羧变成琥珀酰辅酶A。琥珀酰辅酶A释放1分子GTP生成琥珀酸,琥珀酸可再生成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构成循环。一次三羧酸循环,一分子的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两个CO2和4对氢,氢在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氧形成水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并合成ATP。具体见下表:反应辅酶ATP生成或消耗第一阶段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23-磷甘油
24、醛21,3-二磷酸二油酸21,3-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NAD+1一123或222121第二阶段2丙酮酸一2乙酰CoANAD+23第三阶段2异柠檬酸一2-酮戊二酸211-酮戊二酸一2-琥珀酰CoA2琥珀酰CoA一2琥珀酸2琥珀酸一2延胡索酸2苹果酸一2草酰乙酸NAD+NAD+2GTPFADNAD+23232l2223净生成ATP38(或36)(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三大营养物质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都先生成乙酰辅酶A,只有乙酰辅酶A才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能量。所以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分解的共同通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
25、联系通路。三羧酸循环也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互相联系的枢纽,三羧酸循环中的-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分别是合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前体;草酰乙酸转变为丙酮酸还可羧合成丙氨酸。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可储存在肝脏称为肝糖原;也可储存于肌肉,称为肌糖原。(1)肝糖原的合成:葡萄糖在肝脏的葡萄糖激酶作用下成为6一磷酸葡萄糖,后者异构为1一磷酸葡萄糖。1一磷酸葡萄糖与UTP反应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UDPG在糖原合成酶作用下,将葡萄糖基转移至糖原的糖链末端使糖链延长。(2)肝糖原的分解:肝糖原的非还原端在磷酸化酶作用下,分解一个葡萄糖,即1一磷酸葡萄糖,后者在葡萄糖6一磷酸酶的催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实践 技能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