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中国现代文学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ppt(1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讲人:许祖华第一章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第一节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背景及主体条件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背景及主体条件n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背景主要包括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们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客观背景。n1.1.社会历史背景社会历史背景n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是1840年鸦片战 争以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中国传统经济基础的瓦解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n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中国由纯粹的封建国家,沦落成 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先进的、富有掠夺性的
2、资本主义国家,依凭大工业的经济优势,猛烈冲击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使中国落后的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作坊纷纷破产,导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n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输入和中国官办、官商合办企业的出现,中国的社 会关系中出现了新的因素,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外,出现了代表现代社会的两个 新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正是这种新的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经济基础新的 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为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n n2.2.思想文化背景思想文化背景n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晚清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主张和以孙中山为
3、代表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一是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学术文化;一 是西方思想文化。这三种思想文化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资料,但作用各不相同。n“维新”主张中的“变革”观点,为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提供了一种思路变革的思路。而“维新”派在18961897年间倡导的“诗界革命”、新小说运动、“新文体”和白话文运动,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翻译介绍,又直接为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材料和相应的文学视野引进西方文学,学习西方文学,改造中国文学。n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及其运动,不仅在客观上造就了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先行者重视文学启蒙作用的思想,直接为五四
4、文学革命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方向。n五四文化和文学革命的一代人物,有许多就是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走过来的,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而五四文学革命中提出的“启蒙”主张,又是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文学主张的承续和发展。n与以上两类思想文化相比,章太炎的学术文化思想对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影响就更为直 接和重要。陈方竞和刘中树在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文艺研文艺研 究究19991999年第年第2 2期。)期。)一文中认为:“五四时期从思想革命的需要出发要求文学革命,是通过学术这一中介实现的。”而“承续并发展章太炎学术思想并较早进入北京大学的章门弟子的文学观构成新文学发生的内
5、源性成分”。n在陈方竞和刘中树看来,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n首先,章太炎的学术思想影响了北京大学 办学的方向,从而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构造了一个摇篮。“作为文学革命倡导中心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虽非章门弟子,但他整顿北大的核心思想是: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 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可以追溯到前述章太炎学在民间的思想。”n其次,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直接培养了一批文学革命的先驱人物,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傅斯年、沈尹默等文学革命的先驱,均是章太炎的入门弟子。他们的学术思想与文学观念,与章太炎有深刻的联系。如钱玄同在倡导文学革命时提出的影响极大的口号“打倒桐
6、城谬种、选学妖孽”,“显然可以追溯到章太炎的文学总略”。又如鲁迅五四时期“灌输正 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实则是他(鲁迅)1907年承续章太炎而发思想启蒙之先声的继续”。n以上各种思想文化,虽然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资料,也为其培养了人才,但真正直接为五四文学革命提供坚实而有效背景的是大量涌进的西方思想文化。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既直接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提供了背景,也直接为倡导文学革命的先驱提供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构建新的文学的思想武器。n五四时期涌进中国的西方思想文化比中国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庞杂和壮观,进化论、无政 府主义、新村主义、天赋人权论、自由
7、、平等、博爱,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如潮水 一样涌进中国。在西方思想文化蜂涌而入的初期,是没有主流和支流之分的,在新文学先驱 们眼中,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是迷人的,对于改造中国,“再造文明”,都是有用的。n不过,在让人眼花缭乱的西方思想文化中,有两种思想观念最为醒目,也是被新文学先驱们特别青睐的,这就是“科学”与“民主”。当时先驱们根据它们的英文读音,亲切地称民主为“德 先生”,称科学为“赛先生”。这两者中所包含的法则、精神,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缺乏的。n民主,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它直接针对的是中世纪的专制统治,要求解放被宗教、神权束缚着的人们,赋予人们以自主权,其最高
8、理想是自由平等。五四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先驱在引进这种思想 观念时,基本上遵循了它原有的 宗 旨。李 大 钊 1918年 在Panism之失败与Democracy之胜利一文中说:“Democracy(民主)乃以当平权主义之义”,“尚理”,“重自由”。n科学,是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其主旨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中说,是“综合客观之现实,诉之主观之理性”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以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对待一切现存的秩序和规范,它突出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一种充满理性色彩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这种以专制、独裁 为本,以儒家文化为统治之辅的社会形态中,确实是解剖
9、社会弊病的一把犀利的手术刀。n正因为如此,所以,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中果决地说:“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民主、科学),一切政府的迫压,社 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6卷第1号。)n有了以上历史、文化背景,五四文学革命是否就可以顺利展开呢?显然不行。因为,任何客 观的背景,都只是外在的条件,而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创,还有赖于新文学先驱的主体条件。n3.3.主体条件主体条件n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的主体条件,就是他们的知识素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n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是一批十分幸运的人物。他们的幸运,不仅在于他们赶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
10、转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且在于他们获得了这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教育体制给予他们的知识营养。n一方面,他们曾在少年时代从家传和私塾中,饱览了中国 传统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奠定了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功底,“胡君胡君(适之适之)家世汉学,其旧作古文,虽不多见,家世汉学,其旧作古文,虽不多见,然其所作然其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言之,其言之,其了解古书之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了解古书之眼光,不让于清代乾嘉学者。钱君钱君(玄同玄同)所作之文字讲义,学术文通论,所作之文字讲义,学术文通论,皆古雅之古文。周君皆古雅之古文。周君(作人作人)所译之所译之域外域外小说小说,则文笔之古
11、奥,非浅学者所能,则文笔之古奥,非浅学者所能解解”蔡元培语,见蔡元培语,见五四运动文选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三联书店19591959年版,第年版,第2525页。页。n另一方面,他们大多又 在国 门开启之时,远渡重洋赴异邦留学深造,与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新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对话,吸取了现代工业文明,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各种营养。因此,对过去,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 创 造出来的最后一批中国的“士大夫”;向未来,他们又是现代西方文化培养起来的中国最早 的一 批知识分子。n正是凭借着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和得天独厚的主体条件,当五四新时代降临之时,他们乘着时代的东风顺利地登上了五四文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崭新
12、的时代。n新文学先驱们独特的主体条件,何以能使他们开创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呢?n这是因为,经过中西两种文化陶冶的新文学先驱们,在倡导文学革命时,无论视线向哪一方面展开,都会天然地构成一种优越的艺术视界:n以中国传统的文学为背景扫描西方文学,则将西方文学的意义拉近,直接将其作为审视民族传统文学的参考和比照系统;n 以西方文学为背景观察传统的中国文学,则将中国传统文学的意义推远,推向世界。n “拉近”的比照,有如将细胞组织形态置于显微镜下,不仅使西方文学形态的方方面面昭然若揭,而且也清晰地映衬出外国文学 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从而为新文学的建设提供直接的借鉴。n 而“推远”的审视,则有如在 一所紧密封
13、闭房子的立面上开了几扇窗户,让封闭的中国文学,第一次沐浴在现代世界文学 的阳光下,不仅有利于认识自我,净化多年的积弊,而且有利于在世界文学的大家族中界定民族文学的地位,从而确立新文学未来的前进方向。n 将外国文学“拉近”的结果,是发现了 这样的事实:外国文学已经历了古典时代、浪漫时代,现代正以严峻深邃的现实主义为其主导,开创出了辉煌、富庶的文学的新天地。比照之下,“吾国文艺尤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因此,“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建设理论集第第3131页页 )从而为新文学找到了现实而切要的努力目标。n 将中国传统文学“推远”的结果,是“世界的发现”。这种发
14、现,不仅在于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学仅仅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 一事实,而且,在多元、活泼,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昭示了这样一个结论:号称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及其文学观念,原来是那么单薄。n 在数量上,中国文学浩如烟海,然而,二千年来,“尽管花样繁多,说来说去不过是一套伦常的把戏”(郭沫若语),其思想“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说”(钱玄同:(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新青年1 91 81 91 8年年4 4卷卷4 4号)号)这种一元的、同质文学的源远流长,既无力为不同时代提供新的价值,也难以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n 因此,表面上中国文学“花样繁多”,实则是“单调”的重复
15、,虽然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实质上只是空间的移动,“多半逃出时间关系以外”(中国新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建设理论集第第340340页)页)这就无异于一洼死水,既不可能构成动态系统,也就无以在时间的链环上形成新的价值内涵。n 而凡是不能提供新价值内涵的文学,它也就不可能超越已有的文学,于是,中国文学的弊端就在这种“推远”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暴露。n 同时,正是在对中西文 学的“拉近”与“推远”的过程中,在“民族文学的发现”与“世界文学的发现”所筑起的 理论堤坝中,水到渠成地昭示了新文学的发展方向以及新文学现阶段的任务。n 这个发展方向就是走向世界,“新文学的目的,并不是给民族保存国
16、粹,乃是超于国界,求人们的最高精神与情绪的流通”(郑振铎:(郑振铎:新旧文学的调和新旧文学的调和,载,载文学月刊文学月刊19211921年年4 4期)期)然而,由于在当今世界上民族的存在天然地构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n 因此,对新文学来说,就应当在现阶段“发展本国的国民文学,民族文学促进世界的文学”(茅盾:(茅盾: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文学者身份的误认,小说月报小说月报 1212卷卷1 1号。)号。)n 新文学先驱们就这样凭借着他们得天独厚的“双重智慧”,一方面卓有成效地阐述了传统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相互意义,另一方面成功地为新文学的发展
17、找到了坚实的起点和明确的目标,这就是:以发展新的民族文学为起点,以世界文学为目标。n 而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又不是导源于自身封闭的系统,而是世界文学的引导,这就保证了新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姿态不是拘谨的,而是开放的;不是盲目的,而是清醒的;不是畏缩的,而是充满信心的。这一切正是新文学先驱们的“双重智慧”所显示出的优势。(over)第二节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主要内容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经过了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与之后两个阶段和三个不同时期。三个时期顺序相连而面貌又各不相同。n 19181918年之前为首倡期年之前为首倡期n 其发端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期后更
18、名为新青 年)的问世。陈独秀从新青年的第一卷第三号起,即发起了关于文学革命的讨论。他 在 一系列文章中反复阐述了自己提倡写实主义文学的主张,并在新青年上刊载了一些欧洲 文学作品,作为文学革命的借鉴。n 之后,新青年二卷二号的“通信”栏内,发表了胡适 从美国写给陈独秀的信。在信中,胡适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文学的“八 事”。n 1917年,胡适将自己改革文学的想法写成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二卷五 号上发表,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n 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八事”:n须言之有物n不模仿 古人n须讲求文法n不作无病之呻吟n务去滥调套语n不用典n不讲对仗n不避俗语俗字 n 同年2月,陈
19、独秀“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发表了激情昂扬的檄文: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n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 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n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n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n 从而将文学革命的序幕进一步拉开。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使文学革命形成了一 定的声势。n 1918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n 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 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 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标题下发表了两封信,一封为王敬
20、轩的致新青年编者书;一 封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n “王敬轩”本无其人,此信乃钱玄同综合当时旧派文人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种种谬论写成。刘半农在复信中对这些谬论作了痛快淋漓的驳斥。由于这两封信均系新文化与新文学阵营的同人有意的自导、自演,故被称为“双簧信”。n “双簧信“发表后又过了一年,终于引来了林纾的挑战。n 这一时期的文学革命,较之“首倡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标志有三:n 首先,倡导文学革命 的刊物增加了。这一时期,除新青年外,又有新潮等提倡文学革命的刊物问世,有 力地支持了文学革命。n 其次,提倡文学革命的文章不仅数量大大超过了“首倡期”,其理论 质量也大大提高,所探讨的问题也更为深
21、入,理论性也更强。n 如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傅斯年的文学革新申议,特别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 命等。n 这些文章,不仅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学革命的用语等“形式”问题,而且,从文学本 体论和文学价值论方面论述了新文学的本质和价值目标等重大的“内容”问题。n 其三,更为 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文学作品,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这篇小说和他随后创作的孔乙己、药一起,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也历史地标志着文学革命已由纯粹的理论倡导进入到了“创作实践”的崭新阶段。n 五四运动以后到1927年,
22、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n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n 文学革命这三个时期,虽然面貌不同,但宗旨却是一样的:n反对旧文学n提倡新文 学n 反对旧文学,既包括反对其思想内容,也包括反对其“正宗”的用语文言。n 提倡新文学,既包括提倡“人的文学”、“社会文学”、“写实文学”、“平民文学”等包含人 道主义在内的各种“宏深的思想”与“博大”的主义的新型文学,也包括提倡用白话作文学的正宗用语。n 在文学革命发展的三个时期,从来就不是风平浪静的,复古派在文学革命兴起后不久,即开始了有目的的向文学
23、革命的发难。林纾是第一个举起反对新文学旗帜的人物。1919年他相继发表致蔡鹤卿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和文言小说荆生、妖梦等,反对白话,维护文言,攻击文学革命是“覆孔孟,铲伦常”。但是,只短短两个月,他掀起的复古的喧嚣即被文学革命的浪潮淹没了。n 林纾之后,“学衡”派以“昌明国粹”为宗旨,以学衡杂志为阵地,掀起了第二次复古的浪潮。这一派的人物主要有胡先骕、梅光迪等。他们步林纾的后尘,极力攻击新 文学同人提出的“不模仿古人”和“白话为文学正宗用语”的观点,提倡用文言模 仿中国传 统的文学。这一派来势汹汹,可由于他们“于旧学并无门径”*鲁迅:估学 衡,晨报副刊1922年2月9日。)所以,在新文学运动
24、的旗手鲁迅的随便一“估”下,不久也就偃旗息鼓了。n 1925年,时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18821973),将原已停刊的 甲寅杂志复刊,以更为正统的姿态张扬复古的主张。“甲寅”派“复古”的核心是,主张 恢复被新文学同人批判的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倡导用文言创作,反对白话为文学的正 宗用语。但,正如鲁迅所说,“甲寅不足称为敌手,也无所谓战斗”(鲁迅)。第三节 文学社团 n 文学革命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学社团的大量涌现。n 文学社团,是文学革命的重要产物,也构成了文学革命的灿烂景观。n 一、文学研究会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纯文学社团。它成立于1
25、921年1月4日。1932年“一 二八”上海抗战爆发后自行解散。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最多时有170多人,其中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绎、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文学研究会宣言)。n 他们的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都遵循着这一主张展开。文学研究会在11年的存在中,主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文学活动。n 首先是创作活动。在小说、散文、诗歌领域,同人都有出色的 贡献。n 其次是文学批评活动。这一活动分两个部分,一是对封建复古派与“礼拜六”派的批 评,揭 露了他们危害社会、逆历史潮流而动、阻拦新文学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现代 文学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