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 第5章雷达作用距离.ppt
《雷达原理 第5章雷达作用距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达原理 第5章雷达作用距离.ppt(1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达方程雷达方程 5.2 显小可检测信号显小可检测信号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5.5 系统损耗系统损耗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1 基本雷达方程基本雷达方程 5.1 雷雷 达达 方方 程程 设雷达发射功率为Pt,雷达天线的增益为Gt,则在自由空间工作时,距雷达天线R远的目标处的功率密度S1为(5.1.1)目标受到发射电磁波的照射,因其
2、散射特性而将产生散射回波。散射功率的大小显然和目标所在点的发射功率密度S1以及目标的特性有关。用目标的散射截面积(其量纲是面积)来表征其散射特性。若假定目标可将接收到的功率无损耗地辐射出来,则可得到由目标散射的功率(二次辐射功率)为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5.1.2)又假设P2均匀地辐射,则在接收天线处收到的回波功率密度为(5.1.3)如果雷达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为Ar,则在雷达接收处接收回波功率为Pr,而(5.1.4)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由天线理论知道,天线增益和有效面积之间有以下关系:式中为所用波长,则接收回波功率可写成如下形式:(5.1.5)(5.1.6)单基地脉冲雷达通常收
3、发共用天线,即Gt=Gr=G,At=Ar,将此关系式代入上二式即可得常用结果。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由式(5.1.4)(5.1.6)可看出,接收的回波功率Pr反比于目标与雷达站间的距离R的四次方,这是因为一次雷达中,反射功率经过往返双倍的距离路程,能量衰减很大。接收到的功率Pr必须超过最小可检测信号功率Si min,雷达才能可靠地发现目标,当Pr正好等于Si min时,就可得到雷达检测该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Rmax。因为超过这个距离,接收的信号功率Pr进一步减小,就不能可靠地检测到该目标。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达为(5.1.7)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或(5.1.8)(5.1.9)式(5.1.
4、8)、(5.1.9)是雷达距离方程的两种基本形式,它表明了作用距离Rmax和雷达参数以及目标特性间的关系。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1.2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雷达是通过目标的二次散射功率来发现目标的。为了描述目标的后向散射特性,在雷达方程的推导过程中,定义了“点”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如式(5.1.2)所示,P2=S1 P2为目标散射的总功率,S1为照射的功率密度。雷达截面积又可写为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由于二次散射,因而在雷达接收点处单位立体角内的散射功率P为 据此,又可定义雷达截面积为 定义为,在远场条件(平面波照射的条件)下,目标处每单位入射功率密度在接收机
5、处每单位立体角内产生的反射功率乘以4。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为了进一步了解的意义,我们按照定义来考虑一个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各向同性的球体截面积。设目标处入射功率密度为S1,球目标的几何投影面积为A1,则目标所截获的功率为S1A1。由于该球是导电良好且各向同性的,因而它将截获的功率S1A1全部均匀地辐射到4立体角内,根据式(5.1.10),可定义(5.1.11)式(5.1.11)表明,导电性能良好各向同性的球体,它的截面积i等于该球体的几何投影面积。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反射体的截面积都可以想像成一个具有各向同性的等效球体的截面积。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最小可检测信号
6、5.2.1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典型的雷达接收机和信号处理框图如图5.2所示,一般把检波器以前(中频放大器输出)的部分视为线性的,中频滤波器的特性近似匹配滤波器,从而使中放输出端的信号噪声比达到最大。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Fn定义为 T0为标准室温,一般取290K。输出噪声功率通常是在接收机检波器之前测量。大多数接收机中,噪声带宽Bn由中放决定,其数值与中频的3dB带宽相接近。理想接收机的输入噪声功率Ni为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故噪声系数Fn亦可写成(5.2.1)将上式整理后得到输入信号功率Si的表示式为(5.2.2)根据雷达检测目标质量的要求,可确定所
7、需要的最小输出信噪比 ,这时就得到最小可检测信号Si min为(5.2.3)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对常用雷达波形来说,信号功率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测量的参数,但现代雷达多采用复杂的信号波形,波形所包含的信号能量往往是接收信号可检测性的一个更合适的度量。例如匹配滤波器输出端的最大信噪功率比等于Er/No,其中Er为接收信号的能量,No为接收机均匀噪声谱的功率谱密度,在这里以接收信号能量Er来表示信号噪声功率比值。从一个简单的矩形脉冲波形来看,若其宽度为、信号功率为S,则接收信号能量Er=S;噪声功率N和噪声功率谱密度No之间的关系为N=NoBn。Bn为接收机噪声带宽,一般情况下可认为Bn1/。这
8、样可得到信号噪声功率比的表达式如下:(5.2.4)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因此检测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为 多数现代雷达则采用建立在统计检测理论基础上的统计判决方法来实现信号检测,在这种情况下,检测目标信号所需的最小输出信噪比称之为检测因子(Detectability Factor)Do较合适,即(5.2.5)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Do是在接收机匹配滤波器输出端(检波器输入端)测量的信号噪声功率比值,如图5.2所示。检测因子Do就是满足所需检测性能(以检测概率Pd和虚警概率Pfa表征)时,在检波器输入端单个脉冲所需要达到的最小信号噪声功率比值。将(5.2.3)式代入(5.1.8)式,(
9、5.1.9)式即可获得用(S/N)o min表示的距离方程,(5.2.6)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当用(5.2.4)式的方式,用信号能量 代替脉冲功率Pt,用检测因子Do=(S/N)o min替换雷达距离方程(5.2.6)式时,即可得到。用检测因子Do表示的雷达方程为(5.2.7)上式中增加了带宽校正因子CB1,它表示接收机带宽失配所带来的信噪比损失,匹配时CB=1。L表示雷达各部分损耗引入的损失系数。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用检测因子Do和能量Et表示的雷达方程在使用时有以下优点:(1)当雷达在检测目标之前有多个脉冲可以积累时,由于积累可改善信噪比,故此时检波器输入端的Do(n)值将下降
10、。因此可表明雷达作用距离和脉冲积累数n之间的简明关系,可计算和绘制出标准曲线供查用。(2)用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适用于当雷达使用各种复杂脉压信号的情况。只要知道脉冲功率及发射脉宽就可以用来估算作用距离而不必考虑具体的波形参数。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门限检测输入到检测系统的信号,有两种可能,一输入到检测系统的信号,有两种可能,一是信号加噪声,另一种是只有噪声。是信号加噪声,另一种是只有噪声。检测系统的任务就是对于输入的信号进行检测系统的任务就是对于输入的信号进行必要的处理和运算,根据检测系统的输出必要的处理和运算,根据检测系统的输出判断是否有信号。判断是否有信号。由于噪声的起伏特性,判断信号是
11、否出现由于噪声的起伏特性,判断信号是否出现成为一个统计问题,必须按照某种统计检成为一个统计问题,必须按照某种统计检测规则进行判断。测规则进行判断。检测系统检测系统信号信号判决系统判决系统结果结果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2.2 门限检测门限检测 图 5.3 接收机输出典型包络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门限检测门门限(限(电电平)平)输输出信号出信号 判定判定 时时刻刻有有目目标标存在存在 判定判定 时时刻刻没有没有目目标标存在存在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门限检测的四种情况存在目标存在目标发现 判定判定 时时刻刻有有目目标标存在存在时时刻刻没有没有目目标标存在存在 判定判定 漏警 没有目
12、标虚警 判定判定 时时刻刻有有目目标标存在存在时时刻刻没有没有目目标标存在存在 判定判定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检测性能检测性能由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描述。发现概率越大说明发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虚警概率越小说明错误目标的可能性越大 在虚警概率不超过某个允许值的条件下,发现概率越大越好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虚警虚警:没有信号时,输出的电平超过门限被认为是信号的事件 虚警概率虚警时间虚警总数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虚警概率Pfa 虚警概率:噪声电平超过门限的概率 中放输出的噪声的概率密度包络检波器输出的噪声包络的概率密度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虚警概率Pfa 虚警概率 给定 第 5 章
13、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4 门限电平和虚警概率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虚假回波(噪声超过门限)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定义为虚警时间Tfa,如图5.5所示,(5.2.11)此处TK为噪声包络电压超过门限UT的时间间隔,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虚警概率Pfa是指仅有噪声存在时,噪声包络电压超过门限UT的概率。也可以近似用噪声包络实际超过门限的总时间与观察时间之比来求得,即(5.2.12)式中,噪声脉冲的平均宽度(tK)平均近似为带宽B的倒数,在用包络检波的情况下,带宽B为中频带宽BIF。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同样也可以求得虚警时间与门限电平、接收机带宽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将式(5.2.12)代
14、入式(5.2.10)中,即可得到(5.2.13)实际雷达所要求的虚警概率应该是很小的,因为虚警概率Pfa是噪声脉冲在脉冲宽度间隔时间(差不多为带宽的倒数)内超过门限的概率。例如,当接收机带宽为1MHz时,每秒钟差不多有106数量级的噪声脉冲,如果要保证虚警时间大于1s,则任一脉冲间隔的虚警概率Pfa必须低于10-6。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发现概率Pd 发现概率:信号加噪声电平超过门限的概率 中放输出的噪声的概率密度包络检波器输出的噪声包络的概率密度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发现概率Pd 发现概率 信噪比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8 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说明检测性能 第 5 章 雷达
15、作用距离 图 5.7 非起伏目标单个脉冲线性检波时检测概率 和所需信噪比(检测因子)的关系曲线 设要求虚警时间为15 min,中频带宽为1MHz,可算出虚警概率为1.1110-9,从图5.7中可查得,对于50%的发现概率所需要的最小信噪比为13.1 dB,对于90%的发现概率所需要的最小信噪比为14.7 dB,对于99.9%的发现概率所需要的最小信噪比为16.5 dB。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3.1 积累的效果积累的效果积累:n个脉冲的叠加 相参积累:检波前 信噪比提高M倍(理想积累)非相参积累:检波后 信噪比改善范围 第 5 章
16、 雷达作用距离 积累的效果理想积累:不理想积累 是 和目标起伏模型的函数 积累的效率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9 线性检波非起伏目标检测因子(所需信噪比)与 非相参脉冲积累数的关系(Pd=0.5)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10 线性检波非起伏目标检测因子与非相参脉冲 积累数的关系Pd=0.9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将积累后的检测因子代入雷达方程(5.2.7)式,即可求得在脉冲积累条件下的作用距离估算。此处,D0=D0(M)or ,根据采用相参或非相参积累,可以计算或查曲线得到。积累效率: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3.2 积累脉冲数的确定积累脉冲数的确定 当雷达天线机械扫
17、描时,可积累的脉冲数(收到的回波脉冲数)取决于天线波束的扫描速度以及扫描平面上天线波束的宽度。可以用下面公式计算方位扫描雷达半功率波束宽度内接收到的脉冲数N:(5.3.5)式中,0.5为半功率天线方位波束宽度();为天线方位扫描速度()/s;fr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Hz;e目标仰角()。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已知雷达的脉冲积累数为50,视频积累的效率为0.4,如果改用理想的中频积累,则达到相同积累效果时需要多少个脉冲?解:理想中频积累达到相同积累效果时需要20个脉冲。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目标截面积“点点”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照射的功率密度照射的功率密度目标散射的总功率目标散
18、射的总功率雷达接收雷达接收处单位立处单位立角体内的角体内的回波功率回波功率各向同性的金属球各向同性的金属球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点目标特性和波长的关系用标准半径的金属球 由体积决定 截面积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截面积不随波长变化 瑞利区 振荡区光学区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图 5.11 球体截面积与波长的关系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球体截面积与波长的关系如图5.11所示。当球体周长2r的区域称为光学区,截面积振荡地趋于某一固定值,它就是几何光学的投影面积r2。目标的尺寸相对于波长很小时呈现瑞利区散射特性,即-4。绝大多数雷达目标都不处
19、在这个区域中,但气象微粒对常用的雷达波长来说是处在这一区域的(它们的尺寸远小于波长)。处于瑞利区的目标,决定它们截面积的主要参数是体积而不是形状,形状不同的影响只作较小的修改即可。通常,雷达目标的尺寸较云雨微粒要大得多,因此降低雷达工作频率可减小云雨回波的影响而又不会明显减小正常雷达目标的截面积。?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4.2 简单形状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简单形状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几何形状比较简单的目标,如球体、圆板、锥体等,它们的雷达截面积可以计算出来。其中球是最简单的目标。上节已讨论过球体截面积的变化规律,在光学区,球体截面积等于其几何投影面积r2,与视角无关,也与波长无关。对于其他形
20、状简单的目标,当反射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波长时,也可以应用几何光学的方法来计算它们在光学区的雷达截面积。一般情况下,其反射面在“亮斑”附近不是旋转对称的,可通过“亮斑”并包含视线作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这两个切面上的曲率半径为1、2,则雷达截面积为=12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表表 5.1 目标为简单几何形状物体的雷达参数目标为简单几何形状物体的雷达参数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表表 5.2 几种物体的反射面积几种物体的反射面积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续表续表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续表 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4.3 目标特性与极化的关系目标特性与极化的关系 目标的散射特性通常
21、与入射场的极化有关。先讨论天线极化的情况。照射到远区目标上的是线极化平面波,而任意方向的线极化波都可以分解为两个正交分量,即垂直极化分量和水平极化分量,分别用ETH和ETV表示在目标处天线所幅射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电场,其中上标T表示发射天线产生的电场,下标H和V分别代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5.4.3)(5.4.4)式中ErH,ErV分别表示接收天线所收到的目标散射场中的水平极化成分和垂直极化成分,把式(5.4.3)和(5.4.4)用矩阵表示时可写成(5.4.5)式(5.4.5)中的中间一项表示目标散射特性与极化有关的系数,称为散射矩阵。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天线
22、的互易原理告诉我们,不论收发天线各采用什么样的极化,当收发天线互易时,可以得到同样效果。特殊情况,比如发射天线是垂直极化,接收天线是水平极化,当发射天线作为接收而接收天线作为发射时,效果相同,可知HV=VH,说明散射矩阵交叉项具有对称性。散射矩阵表明了目标散射特性与极化方向的关系,因而它和目标的几何形状间有密切的联系。下面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一个各向同性的物体(如球体),当它被电磁波照射时,可以推断其散射强度不受电波极化方向的影响.当被照射物体的几何形状对入射波的极化平面对称,则交叉项反射系数为零,即HV=VH=0,第 5 章 雷达作用距离 5.4.4 复杂目标的雷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雷达原理 第5章 雷达作用距离 雷达 原理 作用 距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