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婴儿心理发展(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婴儿心理发展(精品).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一、生理的发展二、认知的发展三、言语的发展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婴儿期:03岁人生长的两个高峰:02岁发展十分迅速。青春期发展急剧变化。其他时期比较缓慢。一、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的重量新生儿390克(成人的25%。)2岁1150克(成人75)6、7岁1280克(成人的90%)20岁停止生长2.脑的成熟程序:OTPF3.脑的反射活动1)足趾反射2)抓握反射3)食物反射4)游泳反射5)行走反射4.大脑单侧化 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多数右利手婴儿,语言功能定位于左半球。5.婴儿脑的修复性 大脑某半球受损后,
2、另侧半球会产生替代性功能。5岁以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丧失,语言中枢可以很快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2.由近及远:从躯体中部开始发展肩上臂肘腕手手指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大肌肉小肌肉(二)动作技能掌握的意义1.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摆脱对成人的过分依赖,学会独立自由的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2.动作技能又是儿童和同伴交往的工具,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
3、发展(一)视觉的发生1.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而变化。2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4个月象成人一样改变晶体的形状,看清不同距离个月象成人一样改变晶体的形状,看清不同距离上的客体。上的客体。2.颜色视觉新生儿看不见彩色。世界被知觉为黑、白、灰。34的人是色盲。男孩多于女孩。全色盲,一切颜色都是灰色的。局部色盲,看不出红和绿,黄和兰。24个月婴儿的颜色知觉发展。4个月时表现出颜色偏爱。红颜色48个月的孩子喜欢红、橙、黄色,不喜欢蓝、紫色。(
4、二)听觉的产生正常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听觉。5、6个月胎儿既已开始建立听觉系统。(三)味觉的发生发展新生儿已新生儿已“偏爱偏爱”甜食,对甜、酸、苦和白水的甜食,对甜、酸、苦和白水的面部表情已明显不同。面部表情已明显不同。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发达。(四)嗅觉的发生发展新生儿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喜爱”好闻的气味能够由嗅觉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有初步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五)触觉的发生发展新生儿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六)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具有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二、注意的发生发展定向反射
5、。新生儿已有了注意的选择性,具备了对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婴儿期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13个月婴儿的注意已经明显地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婴儿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语言与言语言语:实际的话语争论焦点:争论焦点:先天或后天习得、被动学习获主动创造先天或后天习得、被动学习获主动创造 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关系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关系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一)语言与言语的基本过程言语过程:言语感知、言语
6、理解和言语表达三方面(二)内在机制1.强化说2.转换生成说3.模仿说4.认知学说1.强化说巴甫洛夫、斯金纳: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依随斯金纳提出“强化依随”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评价: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单词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2.语法是生成的。“语言获得装置”。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评价:1.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2.“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3.模仿说阿尔波特: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
7、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提出“选择性模仿”选择性模仿选择性模仿: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四种类型的婴儿言语模仿行为:(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4)选择性模仿。评价:即时性模仿在初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被延迟模仿替代。这两种模仿在2岁前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后,选择性模仿占据了主导地位。模仿说不能解释言语获得的全部过程。4.认知学说 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总结总结1.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
8、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系统的活动过程。2.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起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起主导作用。模仿起主导作用。3.人类的符号表征能力、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是言人类的符号表征能力、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二、前言语的发展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012个月)为前言语阶段。“咿呀学语”非语言性声音姿态交流前言语发展的5个阶段 妊娠中、后期(58个月)胎儿有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能大致区分出乐音、噪音和
9、语音,表现出对母亲语音的偏爱。个别胎儿还表现出对语音的辨别和记忆能力。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根据声音的物理特征来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表现出对语音(尤其是母亲语音)的明显的偏爱。刚出生12天的新生儿对成人的言语就有明显的“同步反应”。发音游戏期(23、4个月)婴儿能理解言语活动中的某些交往信息,能和成人进行“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语音修正期(58、9个月)婴儿能鉴别言语的节奏和语调特征,根据其周围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母语中没有的语音逐渐消失。学话萌芽期(912个月)经常地、系统地模仿和学习新语音,为言语的发生作好了准备。言语的发生婴儿最早在9个月时
10、说出第一个词。最晚在16个月时。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大约在1113个月。言语的发展双词句双词句语法语法第四节 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一、气质的类型及特点(一)传统说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1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
11、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易受到成人的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约占10。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适应环境很慢。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3迟缓型约有15。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也不象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二、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容易型早年容易接受并适应父母的教育。当他们走进幼儿园或同龄人的世界时,发现新环
12、境中的要求和规则与他们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有所出入。如果这两种要求间的冲突十分严重,则婴儿会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或发展障碍。困难型如果家长在教养孩子时不一致、不耐心或经常性地斥责、惩罚孩子,那么这些婴儿容易表现得更加烦躁、抵触、易怒和消沉。迟缓型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如果给他们施加压力以催促其尽快地适应环境,则只会强化或诱导其本能的反应倾向回避。第五节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一、最初的情绪反应哭、安静、四肢蹬动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一)内源性微笑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层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
13、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或咽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二)反射性微笑婴儿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等,都能引起婴儿微笑。不是社会性的微笑。(三)社会性微笑出现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它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四)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从4个月开始,婴儿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出现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主要抚养者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家庭其他成员和熟人,最后是对陌生人。三、婴儿的依恋(一)定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
14、一种倾向。(二)依恋形成的过程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出生3个月)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6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一3岁)婴儿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当她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感到安全。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三)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
15、场婴儿感到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约占6570。2.回避型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非常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对母亲未形成密切的感情联结。“无依恋婴儿”。约占20。3.反抗型依恋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
16、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矛盾型依恋”。约占1015。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四)依恋产生的原因1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间的绝对量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2母亲对婴儿发出信号的敏感性是重要的方面。3如果母亲能注意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五)依恋的理论1.习性学理论:洛伦兹“印刻”2.社会学习理论:罗猴研究 3.认知理论: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
17、六)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1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教育打下了基础。2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依恋强烈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3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儿童个性的发展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七)早期的同伴交往同伴交往的三个发展过程: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2.“简单交往”时期,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3.“互补性交往”时期,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与同伴开展合作游戏。复习名词解释:1.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2.大脑单侧化3.依恋4.脑的几种反射活动简答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2简述言语发生的四种理论3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四种模仿行为4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5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6依恋形成的三个阶段7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的三种类型8.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三个发展过程论文1.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2.自由选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