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比较一.ppt(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一)中西文化比较(一)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一)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一)Contents一、中西文化比较的起点二、本体论的分野(一):“天人合一”一、中西文化比较的起点 我们今天所展开的中西文化比较,是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的。1.思想背景 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因素,思维方式的差别是文化差异的本质体现在西方,“思维”(thinking)与逻辑逻辑和理性和理性密切相关。西方文化自古以来注重理性思考和哲学反思,充满哲学思辨色彩的学说层出不穷。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中国古代是缺乏逻辑与理性的。中国古代文化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强调直观体悟直观体悟。悟性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聪明
2、才智的基本指标。中西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影响到了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看到以往为人们所忽视的许多重要差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以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来做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其突破口在于寻找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主体不同认识主体。西方 脑 中国 心理性的思考总是要“用脑”体悟世界总是要“用心”往往是按部就班、条分缕析的理性过程往往意味着更深沉、更执着、更富有情感的认识和体验2.2.突破口突破口“用心”特征在于注重心物交融,直观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获得的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动脑”的特征在于强调主客二分,逻辑推理,理性至上,“动脑
3、”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力求有严格精确的表达。1.“用心”与“动脑”的区别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决定着中西文化差别的几个基本方面影响到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中西文化在 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不同模式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知识体系中国:天人合一西方:人与自然对立西方:事物特点和关系的规定性中国:灵活与变通西方:机器结构中国:有机整体中国:心术西方:技术2)“用心”与“动脑”的不同后果二、本体论的分野(一)1.天的多重含义:天空 自然形成的事物的总体 被赋予人间事物的许多属性“天人合一”的漫漫心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的原始形式是巫术。这种原始文化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曾存在。然而中国远古时代的巫术
4、有自己的特点,它体现在了“用心”思考的框架内由具体的感性活动向抽象的符号化操作的转化过程。2.“天人合一”的观念演变“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特征。天命论天命论天命论天命论天道论天道论天道论天道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天理论天理论天理论天理论近代以来近代以来的天人合的天人合一理念一理念天命论:它盛行于夏、商、周三代。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具有原始巫术的“天人互渗”的思想特征。这里既有祭祀、观测、巫术等物质层面的活动,也有将“天命”用于社会变革和道德教化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天道论: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区域抽象化和理性化。“道
5、”成为当时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范畴。天人感应:盛行于秦汉之际。其思想特征在于强调“天人同类”。天理论:宋明时期,“理”成为此时思想界的核心范畴。这一时期,天人合一观念带上了政治伦理色彩。近代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并不意味着“天”与“人”完全变成了无分别的一体,而是指“天”与“人”作为有差别的两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存在着不可隔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之间有共性的地方。3.“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社会生活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 中医自古以来就渗透着“
6、天人感应”的思想倾向。中医解释天人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阴阳、五行、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与天干、地支的交叉、排列、组合,来建立“天人感应”的具体联系。农业领域农业领域 农业生产要“靠天吃饭”,因而需要协调好天地人三者关系。就农业生产与天的关系而言,关键在于不违农时,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安排农事,农时不仅指事件罂粟,也包括气象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等)。工程技术工程技术 “天人合一”观念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典型体现,当首推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天工”为自然力所为。因此,在技术发明和操作方面,古代提出“制器尚象”的原则,即圣人通过效仿自然之象,创制器物以利天下,这就是“天工人以代之”。“
7、天工开物”的意思是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人通过开发天工,创造人间各种有用之物,其前提是顺应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环境,保持人工与天工的和谐。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在这个领域中,“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文艺创作中追求物我交融,以天人和谐为臻美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实际上是人的主观情感体验的外化,即以人去合天,人的情感与自然同构,达到情感上的天人合一。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生活领域 体现“天人合一”观念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中国古代对“天”的崇拜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里,包括影响人们的日常语言和行为方式。4.“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形态现代中国革命的浪潮使
8、天朝、天子连同一系列祭天拜天的繁文缛节归于覆灭,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天人合一”观念也曾在巨大的外来冲击下改变其存在形态,由此进入了演化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既有“战天斗地”的激烈行为,也有向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的复归。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天在变,道亦在变”。五四运动之后:“科玄论战”。50年代末开始:“战天斗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生态环境、美学和哲学领域的重新阐释和肯定推荐阅读书目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王吉胜主编:中国著名思想命题要览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庄子秋水荀子天论孟子万章上在西方,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医学家阿尔克莽就通过解剖发现大脑是感觉和理智活动的中央器官。德
9、谟克利特:人的灵魂分为思想、意气和欲望,分别位于脑、心脏和肝脏。柏拉图:作为灵魂的三部分,专司感性的欲望在胃里,沉湎于愤怒和好斗的情欲在心中,而最高贵的理性在头脑中。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相信人们用心来思维:孟子:“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墨经:“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现代中国人仍然习惯于说“用心学习”、“心想事成”、“心领神会”庄子:“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们所说的“天”泛指一切自然事物。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其意是说,非人力而为而结果如此,这就是“天”。非人力所致而竟至于此,这就是
10、“命”。把人间事物的许多属性赋予“天”,把“天”尽可能想象为类人的某种东西,或者说是一个“超人”,即民间百姓所谓的“老天”或“老天爷”。在古人看来,“天”超越于尘世之上,主宰着人间的命运,决定着万物的生灭。当“天”被看做人格化的自然神或“超人”的时候,其内涵主要是作为人类各种最普遍属性的抽象的承担者。“天在变,道亦在变”严复:将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译成天演论,将“自然选择”译为“物竞天择”,使进化论思想与天人合一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近代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使许多学者开始用“宇宙”、“自然”、“空气”等术语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天”。但人格化意义上的“天”或作为天
11、地万物之总和的“天”仍被人们从不同角度加以议论。如邹容强调:“革命者,顺乎天者应乎人者也”。“科玄论战”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中国思想界爆发了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以梁启超、张君励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同以胡适、丁文江等为代表的唯科学主义者进行了激烈论争。其结果以唯科学主义占上风而告终。按照科学与玄学的分野,“天人合一”观念当属玄学之列,所以一度为人们所忽视。“战天斗地”“战天斗地”思想的集中体现,首先是在“大跃进”时期,当时将“战天斗地”理解为“向自然界开战”,而且得到自上而下的提倡,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如“亩产万斤”、大炼钢铁等等。60年代到70年代初在全国宣传和推广的山西昔阳县“大寨经验”,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战天斗地”。就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困难、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言,对“天”的适当抗争是必要的,然而“战天斗地”一旦政治化,就难免不顾实际情形生搬硬套,为急功近利而破坏生态环境。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治理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合理性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得到重新阐释,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而言的。在美学领域,“天人合一”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美学原则,有相当多的文学艺术鉴赏著述都对“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作了充分的描述和渲染。很多学者从哲学上对“天人合一”作了重新肯定。张岱年:“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