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课件范文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数学课件范文5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三数学课件范文5篇 教学目标 (一)教学学问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进展估算力量. (二)力量训练要求 1.经受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把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力量. 教学重点 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
2、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沟通学习法. 教具预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2.8.2A) 其次张:(记作2.8.2B) 第三张:(记作2.8.2C)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状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精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展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
3、的图象估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初三数学课件范文篇2 1.正确熟悉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依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列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答复以下的问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点评:可以发觉,如下图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围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假如它
4、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究新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状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肯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其次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和ABC,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
5、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题精讲 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
6、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接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下图.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接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存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本节课应把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根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
7、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布置 教材第66页练习 初三数学课件范文篇3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头,经受观看,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旋转的根本性质. 重点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旋转的根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下图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8、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教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答复是确定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教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度,分针转了_度,秒针转了_度. 2.再看我自制的似乎风车
9、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教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假如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围着某一固定点转动肯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围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假如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假如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
10、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自主探究: 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 (分组争论)依据图答复下面问题(一组推举一人上台说明) 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 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3.ABC与ABC的外形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评:1.OA=OA,OB=OB,OC=OC
11、,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和ABC外形一样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综合以上的试验操作得出: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依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
12、确定B的位置,如下图. 解:(1)连接CD; (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接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本节课应把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6263页习题4,5,6. 初三数学课件范文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
13、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底,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稳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根底,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局部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承受学问的实际状况,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力量
14、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育学生擅长观看,发觉,探究,归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制造性思维和规律推理的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把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殊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觉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精确和娴熟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力量,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纳探究发觉的方法讨论概念,并引导学生进展制造
15、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觉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觉规律,并总结规律,最终到达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纳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根底)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忙学生熟悉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设出求知数,列出代数式,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初三数学课件范文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熟悉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分析
16、简洁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与仿照,建立起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熟悉,获得对代数式的初步阅历,熬炼抽象思维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独立思索的过程中,能将生活中的阅历与所学的学问结合起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展质疑和独立思索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依据题目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会将不规章的一元二次方程化成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找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开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了,在开头讲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其次十二章的这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
17、铜雕塑,有哪位同学能告知我这是谁吗? 生:教师,这是雷锋叔叔。 师:对,这是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前的雷锋雕像,雷锋叔叔一生乐于助人,奉献了自己便利了他人,所以即使他去世了,也活在人们心中,所以人们才给他做一个雕塑纪念他,同学们是不是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啊? 生:是的教师。 师:可是原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建筑这座雕像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图片下面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不想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想。 师:同学们也都很乐于助人,好那我们看一看这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开头我们今日的学习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来看到这个题目,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全高?同学们用AC来表示上部,BC来表示下部先简洁列一下这个比例关系,待会教师下去看看同学们的式子。 (下去巡察) (三)小结作业 师:今日大家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同学们回去还要加强稳固,做练习题的1、2(2)题。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初三数学课件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