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docx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范文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优秀教案范文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进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史实;把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比拟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自鸦片战斗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展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清朝(近代局部)时期的这两条线索,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力量。 3.通过对八国
2、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斗,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抵抗外侮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落后性;如何理解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新课导入】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
3、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夫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新课探究】 一、义和团运动 教师:(展现材料以及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材料一义和团,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或让学生翻开手中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找到相应)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义和团的了解,为什么会在山东首先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学生: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展反清活动的民间隐秘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泼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夫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
4、防卫的民间隐秘组织。鸦片战斗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中。自甲午中日战斗开头,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阔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教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斗完毕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公平条约和大炮的爱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包揽词讼,干预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我国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从19世纪60年月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19世纪
5、晚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加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大家应当熟悉到,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渐渐结合起来了。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中外冲突激化,进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教师: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进展,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了什么政策? 学生: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成认其合法地位。 教师:“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连续进展供应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掌握京津地区,势不行挡。 教师:怎样对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学生:(争论) (1)“扶清”: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击八国联军 初中历史 年级 上册 抗击 八国联军 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