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与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结果:取得三大初步成功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头。 “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根底。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头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根底。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学问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根底。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代表: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 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心局书记。 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3、: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旧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转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旧享有很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困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旧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旧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学问点归纳 第八课 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创办于美国檀香山。 1、中国同盟会:(1905
4、年)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功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统治,完毕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性质:
5、辛亥革命是一次宏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既有胜利的一面(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统治,完毕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又有失败的一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功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转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7、失败缘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气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脆弱性、妥协性。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开头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
6、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成功和布尔什维主义的成功,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建立了每周评论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究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制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肯定否认或肯定确定的偏向,这始终影响到后来(局限性)。 初二历史(复习方法)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教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教师
7、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力量测试中,分成两个局部: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根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包括对历史学问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力量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熟悉。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留意以下几方面: (1)学问主干化。在学问构造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学问,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学问,是指按课标要求把握的重大历史
8、大事(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学问点,提高对学问的积存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力量和效力,以及精确性。这局部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局部来考察。 (2)学问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学问构造整理的根底上,联系比拟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学问,整理出本册书的学问线索,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在学问线索下,加强对学问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大事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留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留意这些历史对今日社会建立中的启发。这类学问一般在开卷局部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表达。
9、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局部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假如对教材没整体熟悉和熟识,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学问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留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解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学问的理解。首先,要擅长观看,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把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留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觉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其次手材料,学习时,留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忙我们提高阅读力量,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局部往往简单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消失,考察学生的归纳和学问迁移力量。这个环节的培育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学问结合起来。 三、留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很多历史学问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学问的记忆法许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拟记忆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