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1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案1范本.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地理教案10篇范本 一、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其次节内容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学问的把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学问,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熟悉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育学生利用地图猎取地理学问的力量,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学问的把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拟重
2、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把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把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点。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力量并进一步培育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争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
3、请学生举手答复)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局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 师:同学们答复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争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局部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4、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局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依据自己的常识推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熟悉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育学生分析力量,并能用联系的眼光对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依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学问体系,提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学问反应】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局部()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 D、马来
5、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由于它位于()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初中地理教案篇2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把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讨论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
6、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柔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终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亲密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学问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亲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学问,让学生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学问。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把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
7、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索,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加,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教案篇3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掩盖的大陆;酷寒、枯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力量目
8、标:培育学生从地图上猎取地理学问的力量,以及从课外书籍上猎取地理学问的力量。 3、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育学生喜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识别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识别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照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
9、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答复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23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究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究啦。所以,我们现在肯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学问。大家回家后找到了很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三、叙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
10、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非常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觉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列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制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23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究还远远不
11、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究啦。 所以,我们现在肯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学问。大家回家后找到了很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沟通,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闹,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完毕。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学问沟通课。 初中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海陆的变迁。 (1)缘由: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12、。 2、思想目标:培育学生追求真理的士气和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帮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限)。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洁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争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现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
13、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根底) 二、讲授新课: 板书:其次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争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争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讨论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争论,再由教师讲解“沧海桑
14、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熟悉:地球外表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觉,宏大的假说”。 展现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看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莫非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像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局部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复: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似乎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
15、先看到的、发觉的,他发觉,假如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似乎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宏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 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帮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竞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育学生认真观看的力量,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觉的喜悦和胜利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觉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
16、信的。 思索:毕竟是什么力气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局部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力量,采纳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帮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洁净的细沙和泥糊”。 第一组:把木板上匀称地涂上有肯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看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其次组:在木板上匀称地涂上有肯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看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完毕:学生分析争
17、论所看到的现象及消失此现象的缘由。 第一组争论结果:板块张裂,可观察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别)新的海洋消失(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其次组争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
18、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连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气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逝。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连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逝)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详细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育学生力量。 展现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 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
19、界处地壳比拟活泼,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索: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
20、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到达了。 初中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根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洁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学问。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耀状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预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看、争论、比拟、归纳 学法:观看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拟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当遇到一件
21、不行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围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争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以下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工程。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索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外表会产生
22、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看争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消失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索产生时间差异的缘由。 观看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教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看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
23、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心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情赛,我们应在几点钟翻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爱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
24、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看争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争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争论 (1)在同一天,早晨、黄昏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耀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黄昏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耀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25、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答复)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耀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柔?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外表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看 (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
26、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看思索观看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耀状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承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柔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承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初中地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理解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学会分析美国农业带和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二、课
27、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美国工农业的进展条件。 五、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合作探究、图文观看、互动嬉戏。 六、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GoogleEarth软件制作一段新闻联播视频(教师配音),带着学生在遥感地球上进展一次从学校所在地到美国的旅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活动 美国小组派出第一位代表,总体介绍美国概况,并手绘美国地图,增加全体学生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全班的上课留意力,最终抛出疑问: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外乡:30N50N,120W80W;北温
28、带为主,阿拉斯加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热带。 海陆:外乡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接墨西哥湾。跨北美洲和大洋洲两大洲。 外乡有48个州、一个首都所在的特区,还有两个州与外乡不相连:一个是位于北美洲西北角,濒临北冰洋和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州,一个是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四周的夏威夷州。 (2)地形:美国外乡以平原为主,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分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为平原,东部是低矮山地。 (3)气候:外乡气候以落基山脉为界,分东西两局部东侧约以35为界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为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西侧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区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美国小组派出其次
29、位代表,利用视频资料(教师供应)以及自制的教具(美国地形模拟图)来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一: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西部:高大山脉阻碍太平洋西风气流进入,使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狭长分布; 中部:中部大平原冷暖气流便于长驱直入; 东部:低矮山地高原阻碍作用不显著,降水由沿海到内陆降水渐渐削减。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 (4)河流: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长河。 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概湖。素有“北美大陆地中海”或“淡水海”之称。 (5)资源:煤: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铁:五大湖西部;石油: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有色金属:西部山区。 3
30、、学生活动 针对以上教学活动教师进展点评,并对重难点和易错点进展重点强调和解答,接着引出美国农业的讲解。 美国小组派出第三位代表介绍并指出美国各个农业带的分布,重点分析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最终引出美国的工业。 探究二: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1、外乡位于北纬2549之间,热量充分; 2、降水相宜; 3、中部平原宽阔,地势平坦; 4、土壤肥沃; 5、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利于浇灌。 美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1、国内、国外市场宽阔;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3、国家政策与法规支持; 4、机械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科技,如:农业科技、保鲜技术; 6、地广
31、人稀,利于农业商品经营。 探究三:比拟美国玉米带与中国东北玉米带的异同? 一样点: 农业地域类型一样,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两地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 两地的种植构造都以玉米为主,玉米单产高。 不同点: 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为一般的家庭经营; 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较低。 4、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美国的夜晚灯光分布图(教师供应)引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并指明精确位置,接下来重点分析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32、。 探究四:美国东北部工业的进展条件 (1)东北部是欧洲移民最早迁入的地方,资本主义进展早; (2)矿产资源丰富。如阿巴拉契亚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铁矿; (3)靠近大西洋,沿岸良港众多。如纽约、费城等; (4)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 (5)接近玉米带、小麦区、乳畜带,农业根底好; (6)拥有浩大的市场。(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场潜力巨大) 规律总结:一个地区工业进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a、工业根底;b、矿产资源;c、交通运输;d、农业根底;e、消费市场;f、科技水平;g、劳动力等。 南部工业区:进展条件:墨西哥湾西北的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工业部门: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 工
33、业中心:休斯顿(石油化工、航天讨论和进展中心) 西部工业区:进展条件:多种金属矿;人才众多。 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制造等。 工业中心:旧金山(“硅谷”电子工业中心,华人最多的地区)、洛杉矶(美国西部最大城市,好莱坞影视中心)。 (1)高技术工业的主要部门 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业 (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学问和技能;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讨论开发费用在本钱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产品面对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的区位优势条件: 初中地理教案篇7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
34、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其次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局部都围绕美国经济进展绽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其次课时则主要熟悉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其次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根底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进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局部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兴旺、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进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
35、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把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洁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肯定的读图力量。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熟悉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状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力量也有所增加,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熟悉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怀,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爱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绽开争论。 教学目标
36、学问与技能 1、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熟悉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进一步培育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熟悉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通过分析材料熟悉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通过分析统计图表熟悉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爱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忙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全面、客观地熟悉美国的富
37、强和兴旺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根底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3、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教师、学生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晰地再现。) 初中地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中国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 2、了解我国贯彻三大环境治理政策的六项制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有关我国三大环保政策的资料和合作分析探究,增加利用地理信息解读政策的力量。 2、通过访问当
38、地环境治理部门与有关政策部门的活动,提高学生实地采访力量,进一步明确经济手段、行政干预等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的确施国家环境治理政策对环境爱护的重要性,进展根本国策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三大环境治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难点中国三大环境治理政策的解读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环境治理思想和理论来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熟悉与长期的社会实践。l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可持续进展观念已成为世人的共识。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根本国策、方针、政策、治理制度和国家行动方案,为环境
39、治理供应了保证。 【板书】其次节中国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 【图片展现】 【叙述】该图显示了环境爱护的根本国策和我国环境爱护政策的三个层次,环境爱护根本国策是环境政策中的最高层次,“三同步”、“三统一”在环境政策体系中处于其次个层次,第三层次即中国三大环境治理政策。 【阅读】阅读课本第80页材料“中国三大环境治理政策”,从总体上了解其根本内容和主要目的。 【板书】一、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治理政策 【叙述】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治理政策,我国政府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什么是“三同时”制度吗? 【学生答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重大工
40、程建立,区域开发或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事先作出猜测和评估,论证工程建立工程能否立项建立,并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削减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利于环境的大事发生,是实现预防为主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同时”制度:指建立工程中的环境爱护设施必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该制度是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实现预防为主政策的有效措施之一。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或书刊,搜寻一些详细的建筑工程建议和区域开发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三同时”制度的典型事例。 【案例】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始终受到世人关注。2023年1月18日,国家环境爱护总局在京宣布停
41、建30个违规建立工程(详细工程名称附后),在中国刮起了环保风暴,使得中国的环保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次叫停的30个工程中,有26个是电力工程,叫停的这些工程均为未经环境影响评估,而提前上马或不应当上马的工程,包括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国家进展战略性工程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包括由于电力紧缺而投资上马的地方电力工程,也包括为三峡工程配套的延长性投资工程,详细而言,共牵涉到8个省、三大电力公司以及与国家环保总局同属部级单位的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其范围之大、影响之广堪称史无前例。 【探究活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政策,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国内外环境治理的阅历教训提出的。试从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经济的角度,论述“防患于未然”对于环境爱护的特别意义。 【阅读】阅读课本第81页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环保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探究活动】在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你的家乡建立一个造纸厂,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但假如治污措施不力,将对当地水体造成污染。争论:在这种状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应把握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