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doc
《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doc(1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 事件分级2.1 特别重大事件2.2 重大事件2.3 较大事件2.4 一般事件3 应急组织体系与机制3.1 应急指挥机构3.2 日常管理机构3.3 专家咨询委员会3.4 工作机制4 监测、评估、预警与报告4.1 监测4.2 评估4.3 预警4.4 报告5 应急响应5.1 响应原则5.2 分级响应5.3 响应措施5.4 响应调整和终止6 后期处置 6.1 后期评估6.2 奖励抚恤6.3 责任追究6.4 征用补偿6.5 恢复重建7 保障措施7.1 组织保障7.2 技术保障7.3 经费和物资保障7
2、.4 通信和交通保障7.5 法律保障7.6 督导考核8 附则8.1 预案的制定8.2 预案实施时间9 附件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事件),指导和规范本市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提高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影响,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杭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3、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文件,制定本预案。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1.4 工作原则人民至上,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平战结合,常备不懈;依法管理,科学防治;联防联控,社会参与。2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结合事件发生背景和专家评估意见,将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主管
4、部门结合事件实际情况和应对能力,对事件的分级标准适时进行补充和调整。2.1 特别重大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特别重大事件:1.腺鼠疫发生流行,在本市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区、县(市)。2.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2个以上区、县(市),并有扩散趋势。3.发生新发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再次流行。4.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丢失、泄漏等事件。5.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并且我市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市公共卫生安全。6.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或省、
5、市政府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的健康危害事件。2.2 重大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重大事件:1.腺鼠疫在1个区、县(市)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19例,或波及本市范围内2个以上区、县(市)。2.霍乱在本市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区、县(市),有扩散趋势。3.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区、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4.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本市,尚未造成扩散。5.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波及2个以上区、县(市)。6.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并造成人员死亡,波及2
6、个以上区、县(市)。8.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市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9.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0.省、市政府或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的健康危害事件。2.3 较大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较大事件: 1.腺鼠疫在1个区、县(市)内发生,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9例及以下。2.霍乱在1个区、县(市)内发生流行,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区、县(市)。3.一周内在1个区、县(市),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4.在1个区、县(市)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
7、死亡4人及以下。6.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7.市政府或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的健康危害事件。2.4 一般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一般事件:1.霍乱在1个区、县(市)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及以下。2.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及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3.市政府或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的健康危害事件。3 应急组织体系与机制 3.1 应急指挥机构各级政府应建立事件防控应对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平战结合运行机制,在启动事件应急响应时,依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部门和单
8、位应急指挥组织,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好本部门及管辖范围内的事件应急处置工作。3.1.1 市应急指挥机构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事件,启动级以上应急响应的,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实施专班工作机制;发生一般事件,启动级应急响应的,由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开展防控工作。3.1.2 市领导小组职责(1)组织力量应对处置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事件,迅速果断作出决策部署。(2)向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事件应急处置情况,接受省政府及其应急组织体系领导和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导,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
9、地市联系和沟通,通报相关信息。(3)指导和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培训演练、物资储备、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等应急准备,并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承担事件应急准备与处置的其他相关工作。3.1.3 区、县(市)应急指挥机构各区、县(市)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接受省、市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与上级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工作联系与信息共享机制。3.2 日常管理机构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作为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办公室常设机构,承担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牵头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日常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各级应急
10、处置工作的指导;组织起草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应急处置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培训演练;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参与救灾、反恐、中毒、放射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中涉及公共卫生问题的处置。3.3 专家咨询委员会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医疗救治、科研等组成的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1.对日常应急准备提出意见建议,参与制订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2.对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提出应对措施意见建议。3.提出应急响应启动、调整、终止及事后评估的意见建议。4.对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专家咨询和
11、技术指导。5.承担应急组织体系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3.4 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应急组织体系要建立健全精密智控的相关工作机制,确保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全面做好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物资调度、部门联动、调查处置等事件应对处置工作。具体包括:3.4.1 应急指挥机制(1)各级政府构建统一指挥、权责匹配、权威高效、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2)发挥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首席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制度,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公共卫生应急高级别专家组,发挥科技在应急中的支撑作用。(3)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事件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完善事件的监测报告、风险评估、预警预测、调查处置、医疗救治、社
12、会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建立预案动态调整机制。(4)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召开工作例会,实行工作任务交办单制度,做到当日问题当日协调、当日落实。(5)实现态势智能感知、资源统一调度、信息权威发布、指令实时下达、防控协同行动。3.4.2 联防联控机制(1)在落实各地政府属地责任基础上,坚持“一盘棋”防控策略,建立部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建立部门高效协同、上下有序联动、区域紧密协作、信息互通共享的联防联控机制。(2)推进杭州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副省级城市、省际和国际间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战时会战、合作应对
13、机制。3.4.3 群防群控机制(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完善网格化管理,发挥社区干部、网格员以及公众在事件应对中的作用。(2)完善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积极培育整合协调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和志愿者队伍等,共同参与防控。3.4.4 监测预警机制(1)优化传染病和其他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各类哨点监测布局,以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建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传染病监测系统。(2)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科学研究发现报告、大数据分析和舆情监测捕捉、社会公众
14、举报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多点触发的自动预警提醒与快速反应体系。(3)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的信息即时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实现信息源头收集、实时抓取和在线监测,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快速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4)疾控机构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5)由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向社会发布疾病风险提示。3.4.5 医防融合机制(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贯通监测报告、预警预测、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全链条、各环节,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对接。(2)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
15、职责,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加强人员力量配备,明确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任务清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3)疾控机构向同级医院、县域医共体派驻公共卫生专员,向医共体成员单位派驻指导员,建立公共卫生指导团队,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培训、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前端发现、早期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4)将公共卫生机构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公共卫生知识技能教育培训。(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秩序,织牢织密公共卫
16、生网底。3.4.6 精密智控机制(1)坚持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2)强化卫生健康、公安、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全面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3)深化“大数据+网格化”管控机制,加强数字流行病学调查和智能疫情防控工作,运用“一图一码一库一指数”实行区域分级分类管理、人员精准管控、数据集成分析、绩效量化评价的精密智控机制。(4)建立覆盖时间、空间、人群的三维风险评估和疫情预警预测模型,构建涵盖传播指数、管控指数、风险指数等的公共卫生应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风险,及时预警预测,有效指导
17、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5)根据市人大、市政府立法计划,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数据技术应用立法,保障公民隐私和网络安全。3.4.7 平战结合机制(1)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等机制,提高平战快速转化能力,确保平时服务、战时应战。(2)按照资源整合、集约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我市浙北卫生应急综合保障基地建设。(3)提升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呼吸、中毒、核与辐射等卫生应急专业救治能力建设,(4)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防治一体、专群协同的应急响应能力。(5)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
18、制,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四集中”原则,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建立健全传染病救治机构整体、院区、床位等的应急腾空与设备、实验室资源等的统筹调度机制。(6)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预征预储和战时联保联供制度,建立大型场馆、重要物资、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应急征用机制。3.4.8 “三情”联判机制(1)推进疫情、舆情、社情联判联动、综合管控,统筹风险防范、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2)完善重大疫情和事件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权威信息发布和正面舆论引导,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3)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研
19、判手段,加强“三情”监测,捕捉疫情线索,有效管控负面信息,及时核实辟谣。(4)统筹抓好事件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和储备经济社会应急政策,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化解,保障应急状态下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尤其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危急重症患者、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5)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应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疏导社会恐慌情绪。4. 监测、评估、预警与报告4.1 监测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建立完善我市法定传染病和事件监测网络、症状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网络、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网络、舆情监测及社会公众举报等监测网络。根据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等,在日常主动监测、被
20、动监测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应急监测,增加或调整监测方式、范围、内容、频次等。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海关等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制定监测计划,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与健康相关事件、危险因素的信息资料,认真核实、甄别、确认,分析其分布与动态变化。4.2 评估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综合协调,制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开展督导评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承担日常风险评估和专题风险评估的组织实施,并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日常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估的内容,或辖区内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较大级别以上事件,或两个以上区、县(市)发生可能有流行病学关联
21、的一般级别以上的事件,以及举办大型活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时需开展专题风险评估。4.3 预警4.3.1 预警级别 根据事件的发生性质、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范围,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本市事件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预警。预警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按照省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4.3.2 预警信息发布蓝色预警由区、县(市)政府负责发布,黄色预警由市政府负责发布,橙色及红色预警由市政府报请省政府发布。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预警等级、起始时间、可能波及范围、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发布机关等。4.3.3 预警行动
22、 进入预警期后,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事发地区、县(市)政府等部门和单位应迅速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调集应急处置所需人员、物资、装备和设备,及时准确发布事件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应急科普宣传,开展相关舆情监测,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关切,及时澄清谣言传言,将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4.3.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处置情况,预警信息发布部门可视情对预警级别做出调整,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解除预警。4.4 报告 4.4.1 报告单位和个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各级政府及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事件
23、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定的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海关、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教育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有关单位为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业中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等为事件的责任报告人。4.4.2 报告时限和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接到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的事件,应在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杭州市 突发 公共卫生 事件 应急 预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