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 伶官传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史 伶官传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伶官传序重点有两个:1. 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并学习本文的写法。一听录音,熟悉文章,为接下来翻译做准备。二疏通文意。学生自己诵读并翻译,点评个别重点字词。三检查巩固文中重点字词。(幻灯片检查)四研习课文本文背景复杂,内容纷繁。作者如何将这繁杂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呢?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精心安排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本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作者或侧重于情,或侧重于理,或情理兼用来勾通全文。本文侧重于理。作者用了理来连缀全文。(1)作者围绕何理展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为了证明此理,作者选取了什么事实?这些事
2、实是怎么证明观点的?(分析文章2.3两段)庄宗得天下 失天下见幻灯片表格庄宗如何得到天下的?照应文章中哪两个字?(忧劳) “忧劳可以兴国”中“忧”、“劳”有具体表现吗?“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背负着父亲的遗恨三矢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劳”:其后用兵及凯旋而纳之。 一系列动词表明:身先士卒。征战16年,几乎年年用兵,31字,既显示了作者的笔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得天下的艰难、辛劳,愈是艰难愈是显示出“人事”的重要性。接受使命,奋力作战,最终消灭仇敌,建立后唐。庄宗又是如何失掉天下的?15年辛苦建国,3年灭国,照应文章中(逸豫)逸豫表现:文中有没有?为什么文中没有写?新五代史
3、伶官传中已有,本文只是序言,为避免重复,就没有赘言。见相关链接君不君,臣不臣,封赏不依功绩,不顾及忠臣,仅凭个人喜好,身死国灭实属必然。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在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宫人数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ye)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寥寥数语,已能见出庄宗的仓皇失措的狼狈之态,让人不禁悲叹:昔日英勇神猛地一代霸主,仅仅三年就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就是因为宠幸伶人而如此!盛衰的强烈对比之中,更能见出逸豫的危害性。庄宗结局:伶官郭
4、从谦率部叛乱,庄宗被流矢击中,崩。坊人善友,集乐器在庄宗尸体上,发火焚之。自己的嫡亲子孙全部被诛杀。庄宗宠幸伶人,不思进取,最终身死国灭。总结:庄宗得失天下都是因为自己在政治上的作为,都是因为“人事”。(3)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史论强调对现实的意义,因而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可谓典型,并且及其贴切。问:在具体选材上,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如何理解?议论文事例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典型”,本文做到了,“真实”呢?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中
5、“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实的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地方式,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所以,历史的细节不一定真实。这种写法在其他的议论文中有没有呢?人民日报宋威始于初心 成于坚守中“不久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巡回宣讲。这些驻村第一书记离开大城市,毅然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日夜奋战、摸爬滚打,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用奋斗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说,每每夜深人静,他时常自问:我来村里的初衷是什么?我
6、为扶贫做了什么?这样的省思与叩问,映照着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启示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岗位。” 驻村书记是不是真的在深夜说过:“我来村里的初衷是什么?我为扶贫做了什么?”这句原话?未必。但和这句话类似的言语有没有呢?肯定有。这样的艺术加工,更能凸显驻村书记的初心与坚守。五代史阙文中也有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文章较长,欧阳修通过这一典型生动可能真实的简约细节,充分展示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2.正反对比论证“可
7、谓壮哉!”与“何其衰也!”盛衰对比“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庄宗得天下之难与失天下之易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庄宗建国之因与灭国之由对比3.引证法书曰:“满遭损,谦得益。”总结文章结构 (多媒体展示全文结构)(4)行文到此,论点已经得到证明,本文本就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照应题目 借古讽今。论史往往寄予着论政的意味。背景:北宋统治集团腐朽,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不思收复故土,反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故本文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
8、,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两句既紧密联系了庄宗的实际,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总结:(多媒体展示全文结构) 作者以李存勖从建国到亡国亡身的历史史实为依据,提出了一切盛衰兴废都在于人事的观点,通过对庄宗盛衰的对比,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并由此引申出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警醒作用的“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5)全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叙事不枝不蔓,紧紧围绕中心,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不堆砌辞藻;人物简练具体语言概括介绍背景。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9、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系列连贯动词,概括事件,展示人物情态、心理。)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议论简明扼要,却简要不简单,画龙点睛,透彻揭示道理,简约凝练,不佶屈聱牙。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多种手法技巧,展示文采。长短句相结合,有张有弛,富于变化。长句内容丰富,短句简洁明快。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抑扬
10、顿挫。骈句对仗整齐,形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散句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穿插使用,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充分宣泄情感。岂非人事哉!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排比句式,气势雄壮,情感充沛。这些手法的使用,使得本文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气势旺盛。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随后就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进入“晋王三矢”的
11、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发出对庄宗之“盛”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一气呵成,淋漓酣畅。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6)拓展练习:历史上因忧劳以兴国,逸豫而亡身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你能举出一两例吗?庄宗:忧劳以兴,逸豫而亡六国:抗秦以兴,赂秦而亡秦朝:改革以兴,暴政而亡项羽:重贤以兴,寡谋而亡北宋:思危以兴,苟安而亡本文除了为当代/后世帝王提供了教训,实际上也能为我们一般人提供经验教训。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我从本文看到:不要沉溺于娱乐圈,不要追星。像庄宗,身死国灭;我们,轻则伤财,中则伤心,重则亡命。结合你们自身呢?我们学习成绩的进退,不也是因为人事(个人内在原因)吗?以“成绩进退之理,虽曰天赋,岂非人事哉?”为中心论点,仿写本文。注意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