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后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之道》课后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课后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2 大学之道 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2、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C若火之始然D
3、与越人水战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D凡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凡:所有。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4翻译下列句子。(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4、,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之道(二)苏子瞻,智慧夙
5、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出为杭伴。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
6、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茶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逅,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
7、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B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C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D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格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认识、研究、探究万物的规律。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
8、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问。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C髫年,指幼童时期,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相同。D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一般十五岁及笄取字。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瞻对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皆明了谙熟,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得以和苏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离别之悲。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
9、士遭受了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苏子由上奏章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的奸恶事实。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苏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到许州,再次返居阳羡,不久不幸病逝。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9苏子瞻遭遇“诗账”事件,被捕入狱后,因何原因被释放?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0、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取材于礼记大学)【注】大学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后人称之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八目”。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坚定不移B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C欲齐其家者齐:完备D致知在格物格:推究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11、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章)B皆以修身为本仁以为己任(论语十二章)C欲治其国者请问其目(论语十二章)D意诚而后心正人而不仁(论语十二章)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大学”的宗旨,并强调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B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进而使自己意念真诚。C做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修身”。D只要天子和庶民都以“修身”为本,就一定可以治理好国家。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4选文中的“三纲”与“八目”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请简要分析。阅读
12、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13、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5解释下列加点字。(1)在明明德( )(2)先齐其家( )(3)先致其知( )(4)致知在格物( )1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文一)B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C复众人之所过(老子)D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8语段(二)画线句中的“此道”具体是指什么?联系语段(一)中“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见善,修然
14、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
15、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息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16、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折(zh)阅:低价销售,亏损。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B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C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D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
17、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战/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个人喜欢善
18、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2)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3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19、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
20、不仁,如礼何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2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2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阅读下文,完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