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之道复习卷一、 文言文基础知识1.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道:道理 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亲近爱抚 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静:心不安动 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 格:推究 知:知道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 文:文章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根本D.譬如为山 为:堆积3. 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终始D.则近道矣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B.死而
2、后已,不亦远乎 物格而后知至C.娴于辞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迩之事父 大学之道5. 下列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回虽不敏 物有本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 B. C. D.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民之从事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跨者不行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可谓好学也已 古来圣贤皆寂寞 大学之道A.B.C.D.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正其心 先诚其意 必先苦其心 南征北战A./ B./C./ D.
3、 /8.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知者不惑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 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0. 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欤,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 古代文学常识11. 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
4、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12.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D.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 课内默写1. 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
5、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_,_。”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3.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时,认为“_,_”。4. 大学之道一文中,指出获得智慧要通过探究事物原理的句子是:“_。”5.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6. 大学之道中,用“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7. 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8. 大学之道中,用“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
6、要性。9. 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_,_”。10. 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四、阅读大学之道选文,回答下列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7、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 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B.本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C.朱嘉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
8、、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未,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3. 翻译下列句子。(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_4. 根据画横线部分,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5.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6. 写出“致知在格物”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 【答案】A【详解】B.“止:停止”错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9、”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C.“安:平安”错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知:知道”错误。“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2. 【答案】A【详解】A项,“文”指华美、文采,整句的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故A错误。3.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的现象。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10、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4. 【答案】B【详解】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B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C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在。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5. 【答案】C【详解】大学,古义,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本末,古今同义,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天下,古今同义,指中国或世界。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故都属于古今同义。6.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引
11、申为办事,处理事务的人;今义,指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自省,古今同义,都是自我反省的意思。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能够。所以,古义,用来,依靠来;今义,引出结果。至于,古义,指到了的地步;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好学,古今同义,都是喜好学习的意思。寂寞,古义,指不为世所用,默默无闻;今义,孤单冷清。大学,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7. 【答案】C【详解】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8. 【答案】D【详解】A.“然”同
12、“燃”。B.“内”同“纳”。C.“知”同“智”9. 【答案】C【详解】ABD都是状语后置句,C是判断句,故选C。10. 【答案】A【详解】A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B项,主谓倒装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二、古代文学常识11. 【答案】C【详解】 C项“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12. 【答案】C【详解】C项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学者。三、课内默写1.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2.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4. 致知在格物5.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6. 在止于至善7.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8.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9.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10.
13、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四、阅读大学之道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 【答案】D【详解】“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2. 【答案】B【详解】B项,“相悖的”错,课文中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且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3. (1)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高境界“至善”。(2)从天子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4. 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6. 含义:“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认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后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变得简单,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在今天,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于。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往往力不能及。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