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docx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和“蛮族”。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4世纪,罗马帝国的边境地带根本分不出纯粹的罗马人住区或纯粹的蛮族住区。上述材料表明()A民族交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B罗马帝国建立起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C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D东西文明的交流早在公元前就开始了2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
2、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3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总趋势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明清时期出现了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由内地人门向边疆迁移的反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4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B源氏
3、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C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D“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5如表为明朝人口统计表。据此可知年代户数人口数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605286060545812二十四年统计:一户平均5丁稍强。二十六年统计:一户平均4口稍弱。弘治四年(1491年)91134653281158减少原因:人口隐匿,投靠权门。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60692856时值便乱以后,或只是隐匿之余的户口数,或据旧籍抄造,实际数字绝不止此。A人口总数实际在增加B人口数因战乱急剧减少C人口外流正不断加剧D外来物种养活更多人口6下表是关于秦汉时期朝廷对河套地区开发政策。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移民
4、政策秦朝厉行移民实边政策,但由于没有做好安置、扶助工作,遭至民怨沸腾,甚至引起农民起义。西汉对移民的经济投入甚巨,对于迁徙途中的百姓,“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东汉“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赁种饷,贯与田器”。A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B体现政府治理理念C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D直接影响王朝兴衰7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将小麦带入中国。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A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
5、等性C对所到地区的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8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面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B15世纪,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C明中后期,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的居住权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9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
6、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A中华文化优于越南本土文化B城市化冲击越南传统风俗C中越节日文化走向深入交融D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扬弃10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股“海上民族”迁徙的浪潮。受这股移民浪潮冲击而走向瓦解的国家是A古巴比伦王国B赫梯帝国C亚述帝国D波斯帝国11公元17世纪的游牧部落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地图,这种改变不包括A欧洲陷于分裂,出现诸多日耳曼蛮族王国B波斯帝国兴起C“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出现分裂混战局面D西亚崛起阿拉伯帝国12据人口学家安赫尔罗森布拉特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混血现象一书所引用的统计资料可知
7、:“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这一现象造成美洲A族群结构变化B人口急剧膨胀C黑奴数量增加D男女比例失调13孙振民在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材料旨在强调印欧人迁徙的A武力优势B技术条件C经济因素D路线方向14公元4世纪末期,匈奴人大举入侵日耳曼领地,迫使日耳曼各部落进一步深入罗马帝国腹地,成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发端。日耳曼人大迁徙A加速了西罗马帝国
8、的灭亡B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D加剧了欧洲文化上的分裂15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以各种形式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演变为新的种族人群。下列不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赫梯人B匈奴人C希腊人D凯尔特人16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出现显示出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A封建经济的持续繁荣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
9、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敌对的政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敌对势力,“胜者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
10、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人们居住的地方通常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人们各自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中生息繁衍,共同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亲属制
11、度、社会组织、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的认同感和对故土家园深厚的感情。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因受到外界压力而被迫改变居住地点或者出于谋求发展而主动改变居住地的现象十分常见,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多样的。摘编自于艳波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阐述有理有据)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人同周边不甚开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使得罗马帝国边境地带的罗马人住区和蛮族住区差别不大,表明民族交
12、融曾发生在古代欧洲社会,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帝国建立了一套吸收蛮族的制度,排除B项;希腊人最终被蛮族一网打尽的说法绝对,并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东西文明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据题意可知,西哥特首领对待罗马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意图消除罗马转变为重构罗马,认为只有借助罗马的法律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由此说明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重构和认同,B项正确;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态度的变化体现的是对罗马文化的认同,并不是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也没有体现战争对罗马文明的破坏,排除AC项;4世纪中后期的罗马帝国确实已经走向衰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