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单元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单元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单元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一、选择题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的态度,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2.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17 586次46.53%法治观念法、刑4 648次12.30%财富观念利、财、富4 765次12.61%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 427次11.71%道德观念道6 367次16.85%A.主
2、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3.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该特点集中体现于()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4.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抨击封建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
3、社会的叛逆6.1919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道:“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指()A.进化论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十月革命的经验7.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的做法是“不仁”。战国时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反映了()A.百家争鸣已经全面展开 B.儒家思想发源于道家C.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致性 D.民本思想在不断发展8.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4、)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9.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10.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 D.汉唐儒学不能容
5、纳佛教、道教11.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1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A.求同与存异 B.理性与人文 C.科学与理性 D.民主与科学13.所谓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以下哪些地区()朝鲜半岛 日本 越南 吐蕃 南诏A. B. C. D.14.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东亚世界的形成一文中说:“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为基础而形成的,
6、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材料中的“中国文明为核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主要指()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法家学派 D.儒家学派15.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
7、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
8、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摘自李大钊全集(1)依据材料一
9、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
10、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选B。“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选B。2.【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