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核策划审核计划的制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审核策划审核计划的制订.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内部审核策划:审核计划的制订 文件名:内部审核筹划 审核规划的制订 审核规划包括年度审核规划和审核活动规划(审核大纲)。年度审核规划是审核筹划的始端也是总纲,审核活动规划则是根据年度审核规划安排详细实施。 组织审核规划的内容可包括:审核目的、范围、审核准则、审核组成员及分工、主要审核活动的时间安排、首末次会议时间等。 组织的年度审核规划应以文件形式颁发,审核活动规划应有审核组长签名和总经理的批准。 目的 (1)保证内部审核的实施有规划地进展。 (2)便于治理、监视和掌握内部审核。 要点 (1)组织年度内部审核规划可包括质量治理体系、过程和效劳的审核。 (2)质量治理体系审核应在年内对全部部门
2、和过程全部掩盖,并突出关键部门、过程。 (3)过程质量审核应在年内对全部关键过程、特别过程全部掩盖,还可考虑问题较多、比拟薄弱的过程。 考虑因素 (1)落实组织审核组织。 (2)组织审核范围。 (3)认证机构及有关法规的要求。 (4)质量治理体系文件关于内部审核的要求。 (5)审核的频次等。 类型 (1)集中式年度审核工作规划 主要特点是: 在某规划时间内安排的集中式审核。每次审核可针对全部适用过程及相关部门,也可针对某些过程或部门; 审核后的订正行动及跟踪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审核的时机大多为:新建质量治理体系运行后;质量治理体系有重大变化时;发生重大事故时;外部质量审核前;领导认为需要时。
3、(2)滚动式年度审核工作规划 滚动式年度审核一般在通过第三方质量治理体系认证后被采纳。 主要特点是: 审核持续时间较长; 审核和审核后的订正行动及其跟踪间续绽开; 在一个审核时期内应保证全部适用过程及相关部门得到审核; 重要的过程和部门可安排多频次审核。 (3)审核活动规划 审核活动规划是对本次审核活动的详细安排,应形成文件,由审核组长制订并经主管/治理者批准。 审核活动规划应明确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审核依据的文件(标准、手册及程序等),审核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状况,审核日期和地点,受审核部门,首次会议、末次会议的安排,各主要质量审核活动的时间安排,审核报告日期等。 审核活动规划还应表达本次审核所采
4、纳的主要方法,如是操作流程法,还是选择部门法,或是选择过程法等。 (4)跟踪审核规划 对订正措施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应进展跟踪审核,必要时该类审核活动也应制订规划,但其范围、对象将被限制在前次审核的不合格项方面。 (5)临时性审核规划 临时性审核是指年度审核规划安排以外的审核。该类审核往往是由于特别状况或特别要求而提出的。 编制审核规划留意事项 (1)审核规划可按部门或活动(过程)来编写,不再以要素来编写,一般更侧重于按部门审核。审核规划一般应写明拟审核的职能部门、场所,最好注明应审核哪些相应的活动或过程。过程可以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其支持过程(即治理过程)。审核也可以以过程为主审核,此时则应注明审
5、核哪些相关的职能部门。为此,审核组长应事先熟识被审核方的质量治理体系文件及部门在相应过程或活动中的职责。受审核方如能供应部门和过程(活动)的职能安排表则更为抱负。 (2)审核规划的详细内容应与受审核方的规模和简单程度相适应。在制订审核规划时应考虑在对质量有较大影响的过程或活动以及担当较重要职能的部门安排较多的时间,应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审核。 (3)在编制年度内审规划时,若采纳滚动式审核,则相应要素应改为相应的过程或活动,应在一个审核周期内确保对产品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的全面掩盖。对于主要的过程和活动,如治理职责、资源治理、产品的实现过程、测量分析和改良等,每次审核时均应考虑到,对于其子
6、过程则可以考虑抽样。 (4)审核组分工时应留意把具备专业力量的审核员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或产品的测量过程的审核上,以确保审核有效进展。 (5)审核规划中应强调安排对领导层的审核。 2023版标准对最高治理者的承诺和职责进一步予以重视,这些承诺和职责通常反映在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手册、质量治理体系文件中,并在相关过程和活动中表达。因此对最高治理者的承诺,自身的质量意识和对质量治理体系及职责的理解,审核时应予充分了解,对最高治理者的审核或座谈应在审核规划中予以明确并赐予足够的时间。 审核小组的建立 前面已经提到过组织内审小组的组成,组织依据审核活动目的、范围、部门、过程以及审核日程安排,选定审核组长
7、和成员,建立审核小组。 小组成立后,应明确各成员分工和要求,这是审核组长的责任。审核组长应留意“审核员不能审核自己的工作”的原则。 审核员按安排任务做好各项预备工作 (1)熟识必要的文件和程序。 (2)依据要求编制检查表。 (3)考虑前次审核结果应跟踪的工程。 小组成立后通常应进行审核组会议,以确保审核前预备工作全部完成,每个审核员对审核任务完全了解。 为使内审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组织应建立相适应的内审工作系统,主要是: 组织 应建立审核组织,指定组织内审负责人(如治理者代表),明确日常工作负责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应负的职责;应选择、培训、形成一批合格的内审员(最好每个部门至少有一名内审员),以确
8、保审核活动必需的人力资源。 文件 应建立并保持内审程序,规定内审的根本步骤、要求、责任与方法,应建立完善的内审工作文件,如年度审核规划、审核活动规划、检查表、现场审核记录表、不合格项报告、订正措施报告、审核报告等。 物业经理人:.pmceo.cOm 篇2:内部审核的根本要求 文 件 名:内部审核的根本要求 审核程序 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书面程序,可能不是一个,而是一组。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程序的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别,审核的组织,审核的根本 要求,审核人员确实定与责任,审核规划,审核的根本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 内审
9、程序是组织内部审核各项活动总的指导和规定,可包含体系、过程、产品和效劳的质量审核,详细操作宜另订细则执行。 内审重点 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治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 牢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到达预期目标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良(包括订正和预防)的时机 和措施。 审核规划 依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状况及重要性,制订并实施内审年度规划和专项活 动规划。质量治理体系审核应对全部过程和部门进展,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掩盖为10 0%;过程审核应对全部关键过程和因素进展审核,确保关键过程和因素进入受控状态;产 品质量审核应从适用性角度对最终产品按抽样标准进
10、展定期审核,以期客观反映出产品质量 水平及波动规律,效劳质量审核应以顾客要求、投诉为线索,主要进展外部(售前、售中、 售后)效劳的审核,不断适应、满意顾客要求,削减顾客投诉率。 审核人员 审核人员应能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并经组织治理者特地授权,具备足够资格。审核人 员的数量、素养应能满意内审需要。 审核资源 组织治理者应供应内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技能、设备、图表、经费、时间等), 以实现审核工作目标。 审核结果 质量审核的结果按要求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被准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 。 审核文件 审核工作用的全部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齐全、适用,格式标
11、准化,保 管档案化。 订正措施 对审核中发觉的问题实行订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视,保证订正系统灵敏有效。组织内审活动只要到达上述八条要求,根本可满意ISO9001标准提出的要求。值得提出的是 ,这些要求仅是组织开展内审活动的根本要求。 篇3:内部审核的特点 文 件 名:内部审核的特点 内审的主要动力来自治理者 有时开展内审活动可能是为了到达标准要求在以便外部审核前订正缺乏,但是最为重要的是 治理者的熟悉和支持。没有治理者的支持就难以开展,也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内审应是一 种自觉的、持续的内部治理行为,而不是一项被动的应付性的活动。外部审核,对第三方来 说,主要是由组织申请而进展的认证注册活动;
12、对其次方来说,主要是为了选择掌握供方而 进展的活动。 内审的重点是推动内部改良 每次内审应致力于发觉问题和改良,这是衡量内审有效性的标志之一;而外部审核重点是进 行评价,并据此作为认证注册或选择、掌握供方的依据。 内审的人员来自于组织内部 内审是以自己的组织名义由内部审核员进展的,第三方或其次方审核是以审核机构或顾客名 义进展的。第三方审核人员必需是国家认可的具有资格的人员,其次方审核通常是顾客内部 人员。 内审程序通常比第三方审核简洁 由于内审员都比拟熟识自己组织的状况,因此在审核时可简化某些程序,如文件审查、首次会议等;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加强,如订正措施、跟踪审核等。 内审的标准要求比第三
13、方审核低 内审也是一项标准化活动,如要求有规划,审核员应具备资格,审核结果应形成报告等。但其 标准化程度与第三方审核相比则要低些。内审经常由于提高有效性和效率问题,而对原有的 标准化的做法和要求进展订正,敏捷性较高。 内审对订正措施的跟踪掌握比拟准时有效 对订正措施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的跟踪掌握,内审不但能做到准时,而且能将有效局部纳入文 件,因而也较有效;外部审核的跟踪掌握只能定期进展,且只对订正结果进展评价。 内审更有利提高质量治理体系运作效果 内审不仅仅对质量治理体系,它还可涉及组织其他系统的改良;而外部审核关怀的主要是质 量治理体系的符合性。内审在时间上比外审更充裕,在内容上比外审更广泛。内审员可与被 审核方共同讨论制订订正措施,第三方审核员通常只提订正要求,不提订正措施建议。 内审是治理者介入质量治理的重要工具 内审可作为治理者介入质量治理的一项重要工具来使用,其目的是保持质量治理体系正常、 有效地运行,外审则是第三方或其次方对组织质量治理体系进展评价的工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