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6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6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6篇)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1 走进化学试验室 教学目标 把握一些化学试验的根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试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定要走进化学试验室,那里有许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神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试验室时,首先要认真阅读试验室规章,他们是你安全试验并获得胜利的保证。 药品
2、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章,指导学生熟悉几种化学试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现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现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即用洁净的纸擦洁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现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争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当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肯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马上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肯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争论】量取液体时,假如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纳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试验1-3 【小结】 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
4、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留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留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初步了解化学进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进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史料熟悉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进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喜爱化学、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 供应史料教师引导争论归纳激发兴趣培育学科素养。 教具预备 投影仪、史料
5、胶片、物质样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日开头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化学是讨论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好玩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进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进展史。 板书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 引言 在学习化学进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好玩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这时一件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焦急的问。“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隐秘地讨论
6、一种化学元素铀。为什么讨论铀要那么保密呢? 其次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英国有位闻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爱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试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突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整理瓶子时,留意到瓶子上有水。经过反复试验,他最终发觉,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闻名化学家凯库勒,叙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那时侯,我住在
7、伦敦,日夜思考着苯分子的构造是什么样的。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摆晃的马车上睡着了。我作了一个梦,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我从梦中惊醒,当天晚上,在梦的启发下,我最终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构造,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 提问:同学们听完了这三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3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熟悉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试验现象进展观看和精确描述,学会填写试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试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看试验的根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
8、中、变化后后观看的意识; 2.初步培育学生试验操作力量、观看、分析问题的力量、表述力量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试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胜利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看和描述。 教学难点:试验探究根本流程的应用、观看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试验探究的根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需以试验为依据,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学
9、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觉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讨论物质未知性质时的根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详细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现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识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根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 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看蜡烛并结合生活阅历,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讨论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10、【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讨论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试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试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看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看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看,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看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讨论物质时应当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看到的三层火焰构造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拟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展比拟 【巡察】指导学生试验 【指
11、导】试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肯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教师供应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察】指导学生试验 【指导】试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试验的再熟悉 回忆:试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留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试
12、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展探究,完成试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试验报告。 试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试验二:探究假如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设计1600字范文4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识的典型生活阅历动身,运用宏观现象帮忙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已经熟悉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异变化,并
13、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确实特别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当留意形象直观,帮忙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异的化学世界的探究兴趣,熟悉到化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14、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稳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绽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虽然试验是在试验台上完成的,但是许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集中
15、的试验,他们通过观看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测。接着我会确定他们的猜测,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看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看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 接下来我将帮忙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
16、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缘由。之后通过分析试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推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共性质,我会通过演示试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依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测,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集中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测。 由于氨分子集中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纳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展。通过试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九年级 上册 化学教案 设计 1600 范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