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简单承受,不存在难点。 三、课堂引入: 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23年2月下旬和2023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展比拟呢?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拟两段时间气温的凹凸,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23年和2023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状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依据两
2、段时间的气温状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看一下,它们有区分吗?说说你观看得到的结果。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此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学问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学问、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2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拟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学问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 从甲、乙两种农作
4、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 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拟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拟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觉了 ) 归纳: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与体育工程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拟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5、 第4次 第5次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一样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 ,但S = ,S = ,则S S ,所以确定 去参与竞赛。 1、求以下数据的众数: (1)3, 2, 5, 3, 1, 2, 3 (2)5, 2, 1, 5, 3, 5, 2, 2 2、8年级一班46个同学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15人
6、,16岁的6人。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方差公式: 给力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五、课堂检测: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假如依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与竞赛,你会选谁呢? 六、课后作业: 必做题:教材14
7、1页 练习1、2 选做题:练习册对应局部习题 七、学习小札记: 写下你的收获,沟通你的阅历,共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欢乐!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领悟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受探究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观看、操作、分析力量,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把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
8、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预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纳“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外形、大小一样的实例,加深熟悉.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索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索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索、与同伴争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
9、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留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沟通】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外形、大小一样,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看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相互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沟通:(1
10、)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沟通争论】通过同桌沟通,试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肯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一样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把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娴熟把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确实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争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1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依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索,猜测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留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根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全部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依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依据分式的根本性质,分别对原来
12、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_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_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一样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消失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一样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
13、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讨论分式的教学,培育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力量;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育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进展的辨证观点的再熟悉。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方法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讨论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
14、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阅历,可猜测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争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订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假如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留意的问题。 分母中含有字母。 犹如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展争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15、: 例1当取何值时,以下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索: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以下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当取何值时,以下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意两个条件:分子值等于零;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行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分。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