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5篇.doc
《初中物理教案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5篇.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物理教案5篇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把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试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试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亮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
2、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试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终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试验,请同学们说
3、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试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一样的规章的铁块,不规章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熟悉动身,逐个进展分析,使学生初步熟悉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订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
4、观点. 其次、通过演示规章铁块和不规章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熟悉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熟悉. 第三、通过观看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一样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熟悉:“体积一样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一样”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外形等有关”的错误熟悉. 第四、通过观看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肯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
5、使学生了解:漂移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熟悉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熟悉.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试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
6、.从试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熟悉.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一样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学问加以综合并进展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展科学抽象时,必需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规律的关键.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7、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洁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分析试验,总结得出定律,培育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育学生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渐渐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好玩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讨论规律,通过试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间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
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缘由.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试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讨论反射规律的试验尽可能精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行避开,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试验的精确度特别重要,做好这个试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根底.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简单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熟悉光现象的空间感.
9、 3)通过试验帮忙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肯定要清晰,语言要精确,要留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及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
10、节主要叙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展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由于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洁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试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看,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展讲解。
11、引导学生观看弹簧测力计的形状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洁的说明:在肯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当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着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终向学生简洁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
12、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试验的教学建议 本试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试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试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和读数,把试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试验根底上可让他们思索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