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娴熟把握在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娴熟把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区分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区分”。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区分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区分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状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状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根据一般地图区分方向的方法来区分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状况2:当地图上
2、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区分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生疏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区分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假如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区分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初中七年级地理
3、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力量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熟悉大洲的根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进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育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气氛,培育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骄傲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
4、的学习,把握熟悉大洲的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预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全部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头,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详细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熟悉一个
5、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晰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局部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展确认 最北:81N;最南:113S;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争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局部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
6、数(约164,大局部在东半球) d.比拟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拟,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限 亚欧分界:
7、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水道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根据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下列问题: 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世界其次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北亚局部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识的歌
8、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傲慢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根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
9、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鼓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预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纳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穿插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23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适宜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简单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凹凸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
1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
11、洲亚洲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进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爱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力量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异,培育学生联系实际,发觉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力量,培育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缺乏,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熟悉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进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爱护的意义
12、。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爱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进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好玩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看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现,学生边答复,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叙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异呢? 让学生分别
13、展现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争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建状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比照,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异。 争论让学生分组争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消遣的内容等方面来比拟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沟通小组的争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争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叙述:通过同学们的争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
14、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四周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到达肯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会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四周的地区的进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确实存在许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急、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展争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进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
15、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治理与爱护。在城市的建立中,要留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造出更美妙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进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根底上进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进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匀称,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学问,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状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答复)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亲密,表达了当地的文化
16、习俗等。 承转正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叙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 展现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观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索争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财宝,它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进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_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争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财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
17、于:为我们讨论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殊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供应珍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现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学问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异;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 课堂稳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城市自然景观转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叉,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18、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地形资源土壤水源气候植被地质交通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洁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爱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洁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爱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特别关怀天气的变化状况,也常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索: 1、你见
19、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自由答复。 活动2【讲授】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叙述:除了我们刚刚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从电视、播送、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
20、索: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刚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熟悉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一样?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一样。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异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日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叙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熟悉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
21、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活动3【讲授】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爱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厌烦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叙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动身,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
22、3)天气与战斗。(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活动4【活动】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活动5【导入】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难频繁的国家及其缘由;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进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
23、力量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力量;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缘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胜利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进展的根本状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进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
24、,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日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日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现: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答复: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现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
25、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现: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索: 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从1951年开头,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争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其次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头,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争论以下问题: 说说你对印度将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进展的压力。 6.学生
26、争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月印度政府开头实行了人口掌握政策及嘉奖规划,但是由于印度广阔农村的传统观念还非常剧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课件展现:图表7.1“印度局部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觉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进展产生严峻的负面影响。 7
27、.课件展现: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柔降水量”,并思索: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答复,教师小结。 印度大局部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殊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异呢? 9.课件展现: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索: 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异? 西南风的几种变化状况,并填表。 10.学生争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现: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殊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难频繁。 11.课件展现: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难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挡灾难,印度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意抗灾的需求,任务仍旧非常艰难。 板书设计: 印度 一、 世界其次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难频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