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角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docx
《博弈视角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弈视角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博弈视角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 一、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爱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根据所汲取存款的肯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肯定的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消失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它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救济、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力量的一种特别的制度安排。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质在于从国家隐性全额担保转换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的庇护之下运作。政府的过多爱护与干预造成了很多
2、不良的后果,至今难以消退,比方,巨额不良贷款的产生等。如今,我们大刀阔斧地进展金融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就是要逐步淡化政府对银行的影响。假如设计的存款保险制度对道德风险问题没有充分重视,无疑将是重回老路,商业银行有了存款保险机构这一变相的“政府爱护”,重新具有了进展风险投资的“动力”,化解不良资产将遥遥无期。 二、存款制度中的道德风险的博弈理论分析 (一)模型分析 道德风险模型可细分为:隐蔽行动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打算某些可观测的结果,托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因而是不完善信
3、息。比方,投保后,投保银行在贷款发放中审查不认真,造成贷款不能准时收回,形成不良资产,存款保险机构所能观测到的只是已形成的不良资产,而无法确认银行是否有违规操作。 隐蔽信息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自然”选择“状态”,人依据观看到的自然状态选择行动。托付人只能观测到人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而不能观测到自然状态,因而是不完善信息。比方,某企业负债率较高,银行己知晓,但出于某些特别缘由,如企业一旦胜利,获利颇丰,仍旧对其放贷,结果造成贷款沉淀,不良资产形成。存款保险机构可观测到银行的贷款行为,但无法知晓有关企业的信息。 下面用一个简洁的模型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分析便利,将金融机构放
4、款给高负债的企业从事风险投资这一过程简化为金融机构自己从事风险投资,并假设:第一,金融机构没有任何自有资本,这使得金融机构本身不会因放款失误而担当任何损失;其次,得到存款保险制度担保的金融机构足够多,它们之间的竞争使得资产价格可以上升到他全部可能实现的价值中的最大值,即盘损值。 考虑一个简洁的两期情形。假定有一块土地,它在第1期出售,在第2期实现一个不确定的租金。明显,第1期的土地价格取决于第2期可能产生的租金(由于模型在第2期完毕,所以不存在土地在第2期再次出售的问题)。假定租金为100元的概率为2/3,为25元的概率为1/3。假定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利率为零,则一个风险中性的投资者愿在
5、第1期支付的土地价格为50元。但是对于“赚了归自己,亏了归别人”的金融机构来说,明显,只要土地价格低于100元,它都有利可图。在假设这样金融机构足够多的状况下,土地的价格就必定被抬到它的盘损值100元,也就是这块土地在最好的状况下的所值。这多出来的50元就是一种资产泡沫。 现在把模型扩展到3期。假定前两期的构造与前面一样。第3期的租金也是有1/3的概率为100,有2/3的概率为25,而且第3期租金分布与第2期是独立的。我们仍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假定没有担保,则一个风险中性投资者情愿在第1期支付的价格是100元,它等于第2期的预期租金50元加上土地在第2期预期转手价,后者又是由第3期的预期租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博弈 视角 存款 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