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doc
《【解析】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辽宁省抚顺德才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德才高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 一正弦交变电流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知该交变电流( )A. 周期为0.125sB. 电压的有效值为VC. 电压的最大值为VD. 电压瞬时值的表达式为【答案】B.考点:交流电的电压与时间的关系。2. 某温控电路的原理如图所示,RM是半导体热敏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某种仪器要求在1527的环境中工作当环境温度偏高或偏低时,控制器会自动启动降温或升温设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环境温度降低,RM的阻值减小B. 环境温度升高,Uab变大C. 滑片P向下移动时,Uab变大D. 调节滑片P能改变升温和降温
2、设备启动时的临界温度【答案】D【解析】RM是半导体热敏电阻,环境温度降低时,RM的阻值增大,故A错误环境温度升高时,RM的阻值减小,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可知Uab变小,故B错误滑片P向下移动时,R增大,总电流减小,则Uab变小,故C错误调节滑片P时,可改变Uab,从而改变升温和降温设备启动时的临界温度,故D正确故选D3.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ab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源的两端,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现将变阻器的滑片从一个位置滑动到另一位置,观察到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了0.2 A,电流表A2的示数增大了0.8 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变压器
3、起降压作用B. 变阻器滑片是沿dc的方向滑动C. 电压表V1示数增大D. 电压表V2、V3示数均增大【答案】A【解析】观察到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了0.2A,电流表A2的示数增大了0.8A,即原线圈电流增大量小于副线圈电流增大量,根据电流与匝数成反比,所以该变压器起降压作用,故A正确;观察到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了0.2A,电流表A2的示数增大了0.8A,即副线圈电流增大,由于a、b接在电压有效值不变的交流电流两端,匝数比不变,所以副线圈电压不变,即V1,V2示数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得负载电阻减小,所以变阻器滑片是沿cd的方向滑动,故BC错误;由于电流表A2的示数增大,所以R0两端电压增大,所以滑动
4、变阻器R两端电压减小,即电压表V3示数减小,故D错误;故选A.4.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k,输出端接有一交流电动机,此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R。当原线圈两端接有正弦交变电流时,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P0,电动机恰好能带动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匀速上升,此时理想交流电流表A的示数为I。若不计电动机的机械能损耗,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为P0B. 变压器的输出功率为mgvC. 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D. 整个装置的效率为【答案】D【解析】A、电动机的输出的功率全部对物体做功转化为物体的机械能,所以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为,所以A错误;B、变压
5、器的输出功率和输入的功率相等,所以输出的功率大小为,所以B错误;C、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入的功率相等,所以,所以副线圈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所以C错误;D、输出的总功率为,输入的总功率为,所以整个装置的效率为,所以D正确。点睛: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电动机对物体做功转化为物体的机械能,即为电动机的输出的功率。5. 如图所示,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最大B. 振子在最大位移处时,动能最大C. 振子在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相同D. 振子在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位移相同【答案】D【解析】A. 振子通过平衡位置时,加速度为零,A错误
6、;B. 振子在最大位移处时,动能为零,B错误;C. 振子在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位置时,速度可能相反;C错误;D. 振子在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位置时,位移相同,D正确;故选D。6. 如图甲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10s时波的图象,P为介质中的一个质点。图中乙是质点P的振动图象,那么该波的传播速度v和传播方向是( )A. v1.0m/s,沿x轴负方向B. v0.5m/s,沿x轴负方向C. v0.5m/s,沿x轴正方向D. v1.0m/s,沿x轴正方向【答案】C【解析】由波的图像可知=1m;由振动图像可知:T=2s,则 ;由振动图像可知质点P在t=10s时向上振动,由波动图像可知,波向x轴正向传播,故选C.7
7、. 关于多普勒效应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B. 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C. 甲、乙两列火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所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乙车中的某旅客听 到的甲车笛声频率低于他所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D. 甲、乙两列火车相向行驶,两车均鸣笛,且所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乙车中的某旅客听 到的甲车笛声频率等于他所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观察者和波源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多普勒效应说明观察者与波源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波频率会发生变化,但波源的频率不变,A错误B正确;甲乙两列车相向行驶
8、,两车均鸣笛,且所发出的笛声频率相同,因为乙车中的某旅客与甲车相向运动,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波的个数增多,所以听到的甲车笛声频率变大,而他与乙车相对静止,所以他所听到的乙车笛声频率不变,CD错误考点:考查了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8.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的匝数为,副线圈的匝数,原线圈的两端a、b接正弦交流电源,电压表V的示数为220V,负载电阻R=88,电流表的示数为1A,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原线圈的输入功率为88WB. 原线圈和副线圈的匝数比为5:2C. 电流表的示数为0.1AD. 若将另一个电阻与原负载R并联,则电流表的示数减小【答案】AB【点睛】理想变压器是理想化模型,一是不计线
9、圈内阻;二是没有出现漏磁现象输入电压决定输出电压,而输出功率决定输入功率.9. 一列简谐横波,在t=0.6s时刻的图象如图甲所示,此时,P、Q两质点的位移均为1cm,波上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这列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B. 这列波的波速是m/sC. 从t=0.6s开始,紧接着的t=0.6s时间内,A质点通过的路程是10mD. 从t=0.6s开始,质点P比质点Q早0.4s回到平衡位置【答案】BD【解析】A、由乙图读出t=0.6s时刻质点A的速度方向为沿y轴负方向,由甲图判断出波的传播方向为沿x轴正向;故A错误。B、由甲图读出该波的波长为=20m,由乙图周期为:T=1
10、.2s,则波速为:;故B正确。C、t=0.6s=0.5T,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在一个周期内质点A通过的路程是4倍振幅,则经过t=0.4s,A质点通过的路程是:S=2A=22cm=4cm;故C错误。D、图示时刻质点P沿y轴负方向,质点Q沿y轴正方向,所以质点P将比质点Q晚回到平衡位置。将此图象与正弦曲线进行对比可知:P点的横坐标为,Q点的横坐标为,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可知质点P比质点Q晚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为:;故D正确。故选BD。【点睛】本题既要理解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各自的物理意义,由振动图象能判断出质点的速度方向,更要把握两种图象的内在联系,能由质点的速度方向,判断出波的传播方向10. 一般认为激光器
11、发出的是频率为n的“单色光”,实际上它的频率并不是真正单一的,激光频率n是它的中心频率,它所包含的频率范围是n (也称频率宽度),其中n + n, 和n-n分别记为“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如图所示,某红宝石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其“上限频率”和“下限频率”对应的分别记为a光和b光)由空气斜射到平行液膜的上表面,射入时与液膜上表面成角。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逐渐减小角,a光在液膜下表面先发生全反射B. a光从下表面射出时与入射光线间偏移的距离较大C. b光更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D. 相同装置做双缝干涉实验,b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较小【答案】BC【解析】试题分析:频率越大,介质对这种色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辽宁省 抚顺 德才 高级中学 2017 2018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物理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