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大全10篇数学.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班教案大全10篇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教案大全10篇数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教案文档 下载可编辑这是小班教案10篇数学,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第1篇、小班数学认识圆形教案反思设计意图: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活动目标: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3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活动准备: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3、幻灯片,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师敲击小鼓。幼儿:小鼓声。师:快看看,真的是小鼓。知悉观察,小鼓长什么样子?幼儿:圆形。师: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师:请小朋友沿着小鼓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幼:圆圆的,滑滑的。幼:圆圆的,幼:边缘是光滑的,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师:像小鼓这样圆圆的滑滑的,没有棱角的就是圆
3、形。(引出圆形这一话题。)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幼:它像盘子,幼:它像太阳,幼:它像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二、让我们一起在活动室中寻找,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在室中寻找。)三、交流自己的发现。四、观察幻灯片上的圆形实物,感知圆形的特征。五、进一步感知圆形的特征1、出示贴着几何图形的黑板,仔细看一看,哪些图形是圆形?挑选出来,让它们站成一排。2、幼儿动手挑选。六、实践操作,添画。1、小朋友你知道圆形能做成什么吗?老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看看。一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大太阳,两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可爱的小鸡,三个圆形变变变变
4、出好吃的糖葫芦,四个圆形变变变变出可爱的毛毛虫。2、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3、观看幻灯片中的圆形变成的图形,激发幼儿的想象。七、延伸:小朋友们,你们的家中一定有很多圆形的东西,回到家仔细去寻找。然后再用圆形去变个魔术好吗?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第2篇、小班数学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迁移整理已有经验的能力,逐步促进幼儿思维深刻性的发展。3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初步理解组成的意义。活动难点:概括5以内各数组成情况,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活动准备:教具(大房子图一间2层、数卡“1”3张,“2”2张、“3”一张,表示分合意思的符号四个)学具(操作分合学具出现不同结果的记录纸、房子图10张,人手2套1-5的数字卡、宝贴)活动过程:重点讨论 - 幼儿迁移运用 - 集体交流 - 结束活动1、 重点讨论A、 目标: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 ”,理解组成的意义。B、指导:a、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将相应数
6、字布置上去,如屋顶上是2,下面2个房间里分别是1和1;b、将房子拿掉,请幼儿讲讲2、1、1是什么关系,该怎么念,引出“ ”:分开、合起来的意思。c、同法学习“3”的组成。重点是体会3有2种分法。2、 幼儿迁移运用目标:在前一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整理5以内各数的组成的经验,并用数字表示。指导:a、教师介绍玩法b、幼儿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房子图里有数字表示3、 集体交流:目标:整理有关5以内各数的组成经验指导:(1)幼儿介绍,教师有序排放5以内各数的组成卡片。重点指导幼儿体会把一个数分成2份,这2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数。(2)在结果出来后,引导幼儿观察,列出每一个数字分的方法记录情况,问:
7、记录每个数字分的方法从2-5有些什么变化(体验:记录越来越多 - 分的方法越来越多)4、 结束活动(1)小结有关数的组成的一些经验,激发幼儿下次活动的兴趣;(2)肯定活动中有进步的幼儿。课后反思:本课的新知教学部分分为三部分:教学5的组成,教学4、3、2、1的组成,巩固练习。其中以教学5的组成为重点环节,主要以启发引导教学为主,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重点,而2、3、4的教学在学习5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点也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而教学5的组成,也是按照学生操作-提出困惑-再次操作 -介绍分析式、读法-找规律等逐步展开的,体现了建构知识的一般过程,
8、从现象到本质展开的,渗透数学知识结构间的有序严谨的思想。第3篇、小班数学钉纽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感知4以内数量,能做4以内等量集合。2、体验4以内的等量关系,并学习用“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讲述。3、能自己检查操作结果,不漏钉纽扣。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教具:底卡9钉纽扣1、底卡10钉纽扣2分别插入多用插板;单色插钉10个。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按数量取物,取出等量纽扣。活动难点:能够仔细检查操作结果,并表述出来。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情景导入:以“帮妈妈给娃娃的新衣服钉纽扣”为情景,提出“先确定扣眼数量再一次取出等量纽扣
9、,-钉完并表述”的规则。二、基本部分1、 出示底卡9、底卡10,请幼儿观察并提问“衣服上的洞洞”是什么,请幼儿回答(原来是扣眼,还没有钉好纽扣呢)2、演示规则:教师指着底卡9上左边的衣服提问幼儿看看这个裙子上一共几个扣眼呀?(3个),3个扣眼需要钉几个纽扣?(3个),(教师演示,请幼儿徒手操作),先伸出一只手,再用另一只手拿插钉,放到这只手上-1个、2个、3个。一共拿了几个?纽扣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可以钉纽扣了。钉完还要说一说 “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3、教师介绍活动名称,请大家一起说说先要干什么?(数数扣眼有几个),再干什么?(拿出这件衣服需要的几个插钉放在手心里),最后干什么?(一个一个
10、钉到扣眼里),做完还要怎么样(说说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4、分组操作:教师按组请幼儿回到座位上开始操作。5、观察指导:教师巡视幼儿“钉纽扣”的操作,教师在幼儿操作前提示“钉纽扣”的时候,要先数一数衣服上有几个扣眼,然后再一次取出衣服上所需要的纽扣,看看你的手心纽扣准备好了吗,纽扣准备好了再去插,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巡视提醒幼儿,做完后还要说一说“几个扣眼钉几个纽扣”,检查一下还有没有扣眼漏钉的。三、 结束部分教师评价幼儿活动,鼓励表扬,请幼儿整理材料,结束活动。活动反思:这次活动能够将活动教学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活动,通过活动,帮助教师理解其精髓所在,能够使教师得心应手的组织活动,保证每
11、个幼儿在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取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同时也能发现到孩子的另一面,特别是发现了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第4篇、小班数学活动按长短排序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2、愿意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教学准备:幼儿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引导幼儿比一比、找一找,分别找出其中最长、最短、比较长的吸管。(二)按长短排序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为3根吸管排序。2、引导幼儿描述排序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教学延伸:1
12、、画面条:投放书面联系、水彩笔,引导幼儿在一组线条中添画一跳最长、最短或比较长的线条。2、操作组:投放铅笔、铁线、毛线、纸条等引导幼儿为各种材料按照长短排序。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设计较好。环节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时,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兴趣很高。数学就是服务生活的,孩子在操作和游戏中掌握了区分长短的方法,理解了长短顺序的关系。在幼儿分组操作时,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与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重点关注;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在操作环节发现掌握不好的孩子,在游戏环节重点关注策略,是所有的孩子都
13、能很好掌握;另外,在一日活动将此项活动延伸到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和引导。第5篇、小班智趣数学熊大分房教案设计意图:每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对高人走和矮人走这一游戏都玩的很开心,为了增进孩子对高矮的认识,因此我选择教学活动熊大分房。让孩子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高、矮,并伴随着情节的推进,鼓励幼儿尝试根据经验进行对应匹配。整个活动,我借助图片,为孩子创设了生动了的活动环境,激发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利用师幼互动的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思考,理解高、矮,懂得对应匹配。设置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目标:1.学习按物体的高矮差异进行排序。2.尝试根据高矮将动物和房子进行匹配。
14、3.体验帮助熊大分房的乐趣。活动准备:知识经验准备:对高矮有一定的了解。物质材料准备:动物示范图、人手一份高矮不同的房子图片4张、人手一份高矮不同的动物图片4张、人手一份红旗标志图。活动过程:一、拍小手,感知物体的高矮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朋友长高了;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朋友变矮了。二、创情境,学习按高矮排序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森林里的熊大给小动物们盖了什么呀!这些房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些房子有什么颜色呀!这些房子高矮是怎样的?小结:房子的颜色不同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房子的高矮不同红房子最高、绿房子高、黄房子矮、蓝房子最矮。2.幼儿操作,尝试排序熊大想请小朋
15、友们将这些房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3.幼儿讲述,集体验证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来排的。小结:将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有两种排法:一种是从高到矮,另一种是从矮到高。三、看图片,尝试按高矮匹配让我们看看,熊大准备把这些房子送给哪些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想住进这些房子里该怎么办呢?1.幼儿操作,尝试匹配请小朋友将四个小动物叠在一起比一比谁高谁矮,再进行分配。2.幼儿讲述,集体验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小结:最高的熊住最高的房子,高的猴子住高的房子,矮的松鼠住矮的房子,最矮的鼹鼠住最矮的房子。四、到户外,寻找高矮物体小朋友让我们去外面找一找有哪些高矮不同的物体。第6篇、小班数学教案:长长的汽车幼儿园小
16、班数学教案:长长的汽车活动目标:1、认识长方形,说出它的名称,初步能分辨长方形与正方形。2、能在生活中找出各种长方形的物体。3、能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准备:教具: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的大客车图片一张。学具:小盘子、分类盒若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长方形标记各一张及各种图片若干。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油画棒每组一套。活动过程:一、观察大客车:出示大客车图片,提问:许多小朋友要坐车出去玩,他们坐的是什么车引导幼儿认识大客车。请幼儿观察并讲述:大客车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发现:大客车的窗户是正方形的,轮子是圆珠笔圆的,灯是三角形的。重点观察在客车的身体是长方形的。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班 教案 大全 10 数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