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客观题知识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客观题知识点汇总.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 社会活动,重要指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盼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问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是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 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 不定性 发展为 定型 的过程。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涉及 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近代学校系统 的出现,启动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制度化教育重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本质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2023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2023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针对了制度化教育
3、的弊端,推崇的抱负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伊里奇等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究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古代教育夏代最早西周官学(国学与乡学之分)春秋战国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汉代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科举制度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缩简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
4、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考的依据。明代八股文光绪192023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古代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古代埃及设立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性。古代希腊、罗马贵族阶级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档教育重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 凯洛夫把教育学提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二,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
5、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目的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当受教育,诗、书、礼、乐、易、春秋。重视因材施教,方法是启发诱导。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墨子兼爱,非功,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依靠推理追求理性知识老子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佳的教育。学记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系统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
6、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并且教学要循序渐进。苏格拉底问答三步: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在问答中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3,自产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柏拉图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奉献,著作思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思想著作是政治学。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法国)爱弥尔 自然教育思想对德国的康德影响很大。认为性本善康德(德国)教育的任务在于充足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齐
7、(瑞士)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洛克(英国)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教育漫话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德国)(传统教育的代言人)规范学科的建立以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特点。教学具有教育性杜威(美国)(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 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推移,强调目的与活动的推移,主张在“在做中学”,在问题中
8、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真理的方法有两个因素,智慧和探究。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第二章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行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92023,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92023,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1920
9、23,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性: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 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逼迫教育、公民教育。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的立法依据:1,我国宪法中有关公民
10、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原则的规定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法律依据。2,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发展教育的现实条件是制定义务教育法的现实依据。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1,发展基础教育。2,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教育指普通中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奠定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档教育两个阶段。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档教育、高等教育。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
11、活动的一种设计。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盼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如何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规定。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三,人们的教育抱负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12、)我们规定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规定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规定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规定,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明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是培养学生对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的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对的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
13、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发明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崇高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结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区别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目的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教育内容知识“五育”教学方法“三死”: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理论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
14、展学生观面向少数尖子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涉及:生理发展 和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涉及认知和意向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爱好、情趣、意志等的发展。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互相作用论)(1)内发论:源于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代表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主线的的动因。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源于外在力量,注重教育的价
15、值,关注人的学习 荀子: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外铄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产生作用的结果;实践和活动是综合作用的汇合点,是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互补性也存在于 心理机能 和 生理机能 之间。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 及 个体的实践活动。遗传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是 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神经系统 是一切 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早于或迟于
16、成熟期的学习都无助于发展。环境涉及 物质环境 和 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涉及自然环境、人口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方式等。生产方式 对人的发展起 决定 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 积极的,能动的,对儿童而言,通过 教育活动 实现。环境对人的作用: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也许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 发展方向、 水平、速度 和 个别差异。最近发展区 是 维果斯基 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已经达成的发展水平与儿童也许达成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学校教育能帮助个体形成对自身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 自发 提高到 自觉阶段。在个性发展方面,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是关键因素。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
17、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也许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最基本的是结识活动,最高层次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来说,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发明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互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互换。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积极选择。低年级儿童对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儿童开始通过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童年期儿童属于对自己感知方面的有自我观测和自我评价,属于情感、情绪方面的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属于意志方面的的有自制、自我规律、自我调节等。生理、心理、社
18、会三层次(共时、交融)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教育系统 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重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学校教育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重要任务是 学习,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天然的 权威性 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特殊性表现在:1,以学习为重要任务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所参与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儿童有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即可起诉。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视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权益最佳 原则、尊重儿童尊严 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 原则、无歧视 原则。负有中小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义务的主体重要是国家、国家
19、教育行政机关、社会和家庭、学校和老师 等。人身权 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身心健康权 是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档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 教育者
20、,教师职业 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负有 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 的使命。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重要有: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我国实行 教师资格制度。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角色在于 教师专业素养。教师的 专业素养 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必须学会下述本领:把复杂的问题简朴化,把困难的问题容易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把要传授的知识加工解决成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又适合教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既能充足发挥教师的优势,又能适合学生的水平和爱好的形式。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热爱教育事业在
21、教育过程中具体体现在 热爱学生 上。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对学生 学习、思想 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严格规定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规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句说明要重视 进行科研 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涉及 个人教学效能感 和 一般教学效能感。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表现出 上升 趋势。师生关系 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结成的互相关系,涉及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 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
22、的 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第五章 课程课程 是学校教育的 基础,课程改革是 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 指课业及其进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的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综合。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 教科书。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 跑马道。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 教育目的 和 培养目的 的规定。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
23、地方课程 和 学校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必须有严格的考试。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 知识 与 能力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 探究态度 与 能力。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三者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国家课程属于一级课程,往往由专家制定,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实行“中央-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地方课程
24、属于二级课程,编定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学校课程通常由校长、教师来制定,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行“问题解决”和“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课程设计值课程结构的编制,既涉及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涉及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立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立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派,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献,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规定,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大纲和重要依据。课程计划是根
25、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制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规定。课程计划的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立,学科顺序,课时分派,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开设哪些学科 是 课程计划 的 中心。目前我国小学开设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等 九门 课程。学科顺序应当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一般均为秋季招生与始业,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期之间有寒假或暑假。教学大纲即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献。 教学大纲是 课程计划 的 分学科 展开。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
26、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纯熟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毕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近50年来,我国先后编辑出版了7套小学教材。教材的 科学性 是基础,教材的思想应寓于 科学性 之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 发展性。1992年颁布第 七 个小学教学计划,使我国小学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在建立 完备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 课程计
27、划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期、学年和毕业的终结性考察、考试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 为 考试学科,其他为考察科目。国家将按照 小学领域制 定课程标准。第六章 教 学(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 素质教育 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规定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得的
28、基础上。这是以 个体结识论为基础 提出的教学论。德国赫尔巴特通过“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苏联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 结识 过程。教学结识的 主体是学生,具有 发展性和可塑性。教学结识的客体以 课程教材 为基本形式,具有 终结性。学生个体的结识的特殊性表现在:结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结识。学生结识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 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
29、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规定。 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略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领略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检查知识时需要注意: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七章 教学(下)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规定。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对的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 反映; 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37条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
30、要通过学生观测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楚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可以对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结识能力。(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认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的来源;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爱好,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
31、的持久动力。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并鼓励学生多问,还要善于向学生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规定,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各种困难,别出心裁地完毕作业,以便发展发明才干。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期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客观题:孔子规定“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原则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 学科的逻辑系统 和 学生结识发展 的顺序进行
32、,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客观题:学记规定“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 学习基础知识 为主导,从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 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客观题: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也提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教
33、学方法 涉及 教师教的方法 和 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 获得 身心发展 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规定向学生提出问题,规定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分为 复习谈话 和 启发谈话。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 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 示范性实验 或采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
34、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 完毕 一定的 操作,并 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毕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规定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限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道尔顿制指教师不再上课想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毕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老师辅导,学
35、生完毕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报告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课的种类即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毕的任务量: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派。 综合课的结构一般涉及: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班级授课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 和 个别教学上好一堂课一方面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线保证。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通过 懂、透、化 三 个阶段。教案的内容涉及: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
36、的、课的类型、重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课外辅导的方式重要有 集体 和 个别 辅导 学业评价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的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观测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观测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佳方法。(难)测验的质量指标重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调查法一般通过 问卷、交谈 进行。 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重要方法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
37、机等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考察、考试 常见的评价方式有考察和考试。 考察与考试的结果一般都 量化为分数 显示出来。 常用的记分法有 百分制 和 等级制 两种。第八章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涉及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具有 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和全球性等特性。 小学德育的特点:基础性 和 奠基性 小学德育的构成:
38、道德教育、政治教育(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思想教育(逐步形成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 学校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小学德育目的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成的总体规格和规定,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成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的是实行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查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的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小学德育的内容应体现现实性与抱负性的高度统一。 小学德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抱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
39、育目的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规定,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小学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 施教传道 和受教育者 受教修养 的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德育过程的重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规定 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经常从提高学生的 结识水平 开始。 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结识不断
40、深化的结果。 品德结构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高低。 柯尔伯格研究表白,只有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说理和矛盾冲突才会有力的促进道德的发展。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定。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拟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抱负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对的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结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规定结合起来,
41、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规定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规定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结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性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行渠道或形式。基本途径 是 思想品德课 与 其他学科教学。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德育的方法是指为达成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总和。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42、使学生提高结识、形成对的观点的方法。楷模法是以别人的崇高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说服法涉及: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楷模法涉及: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楷模等。锻炼法涉及: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陶冶法涉及: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 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 京师同文馆 一方面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
43、,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中国、苏联、日本 等少数国家的学校设有班主任。 192023,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设本科正教员一名“通教各科目”“人专家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 德智体 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班级管理是以 班主任 为中心的管理。少先队 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小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估、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观测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等。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有四个
44、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学生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个体档案。学生档案中最常见的是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常见的形式有文字表达式和表格调查等。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操行评估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姐与评价。重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估的一般环节: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学期计划涉及:1,基本情况。2,班级工作的内容、规定和措施。3,本学期中重要活动与安排。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班主任工作总结分为全面总结和专
45、题总结。先进生后进生定义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教育1,严格规定,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填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1,关心爱惜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班会是以 班级 为单位,在 班主任 指导之下,由 学生干部 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的类型: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重要形式主体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具有 灌输性。主题报告会,具有交流性。主题讨论会,具有广泛的 民主性。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具有明显的 竞技性。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组织主题班会的阶段有:拟定主题,这是开好班会的基础。精心准备,这是开好班会的关键。具体实行、效果深化等。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一个班的学生群体不能称为班集体。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合。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