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真题答案解析.doc
《2023年辽宁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真题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辽宁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真题答案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C不平衡性规律D差异性规律答案:B解析: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档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顺序性规定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A中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性及重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C中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它规定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D中差异性是指年轻一代在爱好、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规定我们因材施教。3: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动物界已存在教育,也有教师与学生,并把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惜、照看当成教育,这种
2、理论是:A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B教育的社会学源论C教育的实践起源论D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答案:D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4:以下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又称A:活动课程论B:经验课程论C:学科课程论D:知识课程论答案:C解析:5: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唯心论经验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长过程的学者是A 杜威B 洛克C 贝克D 卢梭答案:A解析:
3、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6: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的规定或共同质量标准指的是:A培养目的B 教育方针C 教育目的D 教育法规答案:C解析:教育方针涉及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规定,即不管初等、中档、高等教育,
4、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规定培养人。而培养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定,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7: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的,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规定,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线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特性的教育是:A 素质教育B 快乐教育C 生本教育D 生存教育答案:A解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实行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线宗
5、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提出北京大学“囊括大典,网络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方法方正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 黄炎培C陈鹤琴D陶行知答案:A解析:蔡元培提出了北京大学“囊括大典,网络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的方法方针9: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理的教育家是:A 布卢姆B 夸美纽斯C赫德巴特D卡特尔答案:C解析: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普通教育学一书的绪论、“教学”、“教学的结果”等章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个问题,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
6、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并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认可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同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假如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假如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0: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行和评价的课程是:A 校本课程B 分科课程C 融合课程D 核心课程答案:A解析:校本课程是由学校(主体为学校教师)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爱好和需要,结合学生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足运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研发或选用的课程,自主实行和评价。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1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7、德育工作B后勤工作C管理工作D教学工作答案:D1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A主导作用B主体作用C客体作用D指导作用答案:B解析:新课改中学生和老师地位的变化涉及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13、学生结识的重要任务是:()A总结学习经验B故意义的接受学习C开发智力D学习间接经验答案:D解析:学生结识的任务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重要以间接经验为主。14、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A团委B班级C教导处D教研组答案:B解析:班级是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15、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A校长B数据C教导主任D班主任答案:D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
8、级组织的领导者,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6、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构成了()BA预习方法B教学方法C复习方法D评价方法B【解析】题干所指是教学方法的定义。17、教学工作的准备环节是()AA备课B上课C复习D作业A【解析】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是教学工作的准备环节。18、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DA教研组B学年组C教导组D教研室D【解析】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是19、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指的是()BA教师的工作态度B教师的职业道德C教师的教学方法D教师的教育观念B【解析】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涉及教师的工作态度、理念等
9、。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具体规定。20、我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D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D【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是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学制。2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礼服人、提高学生思想结识、改变学生品行中不良特性的方法,指的是()A说理教育法行为观测法情境教学法楷模示范法A【解析】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改变学生认知进行的德育方法。22,在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D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D【解析】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评价类型,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23,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收入重要来自于()A
10、国家财政拨款家长集资社会捐赠学校创收A【解析】我国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经费重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24,学校领导者故意将大部分权利下放,让部属拥有充足的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是()集权式领导参与式领导放权式领导综合式领导2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C记忆现象综合现象适应现象分析现象C【解析】题干所指是嗅觉适应,是指感受器连续接受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26.当人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边的东西,过一会视觉才干恢复正常,这一过程叫做()BA暗适应B明适应C前摄克制D倒摄克制【解析】题干是明适应现象。27,长时间记忆的保持时
11、间在()AA1分钟以上B10分钟以上C20分钟以上D30分钟以上【解析】题干是长时记忆的特性。28,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是()B【解析】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解析】题干所指是B。29,以高考的入学测验为例,假如一个考生在两个月时间内通过2次测验,得到的分数大体相等,那么试题的()A信度高效度高区分度高难度小【解析】信度强调的是重测信度。30,个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A童年期B少年期C青春期D青年期答案C【解析】略。31,人在阅读文艺作品、历史文献、学生听老师对课文生动形象描述时,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都属于()A无意想象B故意想象C发明想象D再造想象答案D【解
12、析】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32,假如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假如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心理现象是:()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答案A【解析】晕轮效应指人们对别人的认知判断一方面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33,个别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在同学面前好面子,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气派,讲排场,这是一种:()A虚荣自卑心理B
13、讲排场心理C逞能心理D吹嘘心理答案A【解析】题干中强调是个别家庭困难的学生不顾实际而做的铺张、排场,突出了虚荣自卑的心理。B、C、D选项所述心理类型并不针对题干所列情况。34,有些中小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特别是一些大考试更是如此,这是学生在考试环境中出现的:()A严重的学习障碍B严重的考试焦急C严重的身体欠佳D严重的心理疲劳答案:B【解析】考试焦急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性的心理反映,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重要特性的心理反映状态。学习障碍重要表现在生理、心理等方面
14、存在障碍。身体欠佳和心理疲劳重要表现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与题干不相符。35,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存在伤害别人为目的的行为,指的是:()A厌学行为B袭击行为C恐怖行为D逃学行为答案:B【解析】所谓袭击行为或袭击倾向与一般的打架骂人行为有主线的不同,它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别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为目的的行为。厌学行为重要表现在对学习不感爱好、讨厌学习。恐怖行为重要是指政治、军事、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术语。逃学行为重要是指学生因厌学而不按正常规定上课的行为。36,儿童对某些不应引起恐惊的事物产生一种过度强烈或连续出现的恐惊情绪指的是:()A逼迫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辽宁省 教师 招聘 考试 笔试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