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经济学笔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教育经济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经济学笔记.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经济学-考研笔记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初期的 教育经济思想一、 初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一) 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知道)1、 产生于17世纪中期,完毕于19世纪的英国与法国。2、 奠定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创始人配第在政治算术和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中,提出了劳动发明价值,复杂劳动比简朴 劳动能发明更多的价值的思想。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因素的研究中,初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生产要素。(二)、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1、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经济学2、
2、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看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认为增长教育投资,改革教育是 扭转英国衰落的有力举措。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与经济的辨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决定着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教育及其发展。(二)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 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3、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三)劳动价值论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奉献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3、学,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 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教育在社会再生产的地位大大提高,作用大大增强,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二、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1、增长经济学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如何稳定增长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度到发达状态2、提出了人力资本问题,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仅仅发展的作用。国民经济产出增长率大于国民经济资源投入的增长率,两者的差额被称为余值
4、增长率。4、 最早出现在美国和英国,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传入我国。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一、 人力资本的创建1、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人力资本观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正式论文。2、 西奥多W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创建了人力资本理论。3、 人力资本形成的基本途径:a、用于教育支出,涉及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在职培训b、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c、用于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支出。d、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4、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二)人力资本的形成 :通过投资形成(三)人力资本的作用:增长受教育者未来预
5、期收入,缩小人们收入差别,合理安排支出,增长劳动者职业选择和流动的合用能力。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二、教育经济学的形成1、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分析和估算1929年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占23%,比舒尔茨又前进一步。2、1962年,英国出版的韦锥的教育经济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3、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主流派,代表人物美国舒尔茨,贝克尔和英国的布劳格。第四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一、70年代的发展(西方国家)(一)筛选理论:20世纪70年代 创始人: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辨认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顿到不同职业岗位
6、上。(二)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创始人:皮奥里和多林格认为劳动市场划分为不同部分,教育是将人们分派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三) 社会化理论:创始人:鲍里斯和金梯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重要取决于工人自身的非认知个性特性,而不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性的人。二、80年代的发展(一)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教育发展是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斗争的结果(二)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三)关于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四)关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派(五)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力规划和投资选择。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对
7、象和方法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一、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重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互相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二、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教育与经济的互相关系和作用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2、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劳动力的培养和训练(三)教育的投入表现为教育投资,物质基础(四)教育产出的效率和效益(五)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六)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七)教师的供求、流动及其调节机制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方法一、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抽象法
8、,拟定教育和经济互相关系的规定性)与定量分析(用现代数学方法揭示教育与经济互相关系的数量变化)相结合的方法2、 调查和记录的方法通过调查和记录收集大量的教育与经济的原始材料,通过度类整理和分析,从中找出教育与经济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考察某一时间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状况和特点。动态分析考察某一历史时期教育与经济变化的方向、趋势和速度。4、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一、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1981年8月由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举办讲习班2、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成立第三章 教育
9、与经济的基本关系第一节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4条)一、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1、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是指初,中,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学率2、教育结构重要是教育的限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3、教育发展速度一般指三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4、经济发展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应,教育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育的需求和供应教育需求,就社会而言,是在一定期期内经济与社会各个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基于对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受教育的
10、需求教育供应指一定期期社会也许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期点上,在社会总资源中可以分派给教育多少资源,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5、 一国一定期期经济增长率越高,教育发展速度也越快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1、经济制度对教育基本制度的决定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由经济体制所决定的政治制度间接决定的2、经济对教育的基础和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由发展决定的,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它的发展又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为科学提供必要的资源。第二节 教育对经
11、济的推动作用(4条)一、 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条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是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重要条件。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转换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4、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教育通过提高管理队伍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管理科学水平,对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教育可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
12、质量1、 教育对控制和减少人口数量的作用,重要通过提高妇女教育水平,减少育龄妇女生育率来实现。2、 人口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重要通过教育获得。3、 教育水平决定的劳动性质不同,妇女生育率也不同。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一、 教育在基本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表现在:1教育可以把简朴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提高劳动的复杂度2、教育可以使体力劳动转换为脑力劳动。3、教育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转化能力。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1、规模大2、效率高3、高质量第四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表现一、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1、 教育的投入涉及教育投入应由谁承担,教育投入的数量,教育投入在教育内
13、部的分派与使用。2、 教育的产出涉及教育成本效率与效益度量的教育投入资源的运用效率和教育的个人与社会经济收益。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最终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第四章 教育投资的承担第一节 教育支出的性质与分类一、 教育支出的性质教育支出是具有生产型的投资,由于:1、 教育支出是用于劳动力的支出2、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3、教育支出同样可以得到补偿并获得经济收益二、教育投资的分类(一)按投入要素分为人力和物力(二)体制主体和体制发生1、社会直接投资;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团队对教育的投资以及国内外个人对教育的捐资。2、社会间接投资;指社会举办教育
14、投入的人力物力而没有用于其他方面也许放弃的收入3、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投资,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为受教育者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涉及学杂费,书籍文具费,生活差距费等。4、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投资,指达法定劳动年龄者因受教育而未就业也许放弃的收入(三)按投资对象区分1、传统的或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2、非正规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投资。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承担一、 承担的原则教育投资承担的基本依据或原则有:第一, 受益原则第二, 能力原则二、政府的教育投资(一)政府对教育的投都是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1、社会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2、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派中居于主导地位(二)政府承担教育投资的重要
15、形式有:1、财政拨款2、用于教育的税费3、教育机构税收的减免4、专项补贴5、对学生资助6、科研拨款(三)1.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的基本原则是财权与事权的统一。2.不同国家和时期,大体可分为集权型、分权型、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型。3.我国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则所有由地方政府管理,投资。三、公司(或厂商)的教育投资(一)公司是重要的教育投资者,由于1.公司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2.公司税后的收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公司也有也许承担一部分教育投资。(二)公司教育投资1.用于公司职工的在职培训,它通过在职培训可使公司受益。(重要)2.对教育机构的研究协议、培训协议支付的费用。
16、3.对公司举办的中小学的教育投资,以及对大学生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派”所支付的教育投资。四、受教育者的教育投资涉及:直接投资:义务教育阶段支付的部分教育费和生活差距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生活差距费等。间接投资:达成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就业也许放弃的收入五、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P89)第三节 教育投资承担结构一、 外国的承担结构二战后各国的教育投资承担结构,有以下几个特性或趋势:第一, 义务教育投资基本上由政府承担,重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一方面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第二, 非义务教育特别高等教育投资承担呈多元化格局,学费占有一定比重。二、我国的承担结构(一)改革后
17、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与承担。1.全国教育经费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 教育基建投资 部门事业费用于中专、技校的经费部门基建支出中用于大学、中专、技校的经费 预算内专项资金及其他教育经费4.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3%征收 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5.公司办学校教育经费6.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7.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社会团队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9.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10.学费、杂费11.其他教育经费(二)中国教育投资承担结构分析1.所有经费的来源与承担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呈下降趋
18、势学杂费所占比例称上升趋势社会团队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学校创收在所有教育经费中的比例略有下降2.普通三级教育经费来源与承担的特点高等教育对财政拨款依赖限度高于中、初等教育学杂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高等教育低于中、初等教育社会捐资集资所占比重,高等教育大大低于中、初等教育学校校产和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支出,在教育经费来源构成中所占份额,随教育级别提高而上升。3.财政拨款中中央与地方的承担在所有教育财政拨款中,中央所占份额较小,地方所占份额较大,而中央所占份额略有下降。中、初等教育比重大由地方政府承担高教比重小由中央财政承担第五章 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第一节 影响因素分析一、教育投资需要
19、量的因素(一)人口数量及构成一般,人口分布较平衡,人口密度较大,教育单位规模适度,则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较少;反之,则较多。(二)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限度结构,从而影响教育投资的需要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质技术条件(三)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教育投资供应量因素:教育投资的供应量直接取决于财政也许用于教育的支出。第二节 外部比例合理的标志一、度量的指标(一)度量教育投资绝对量的指标年度社会教育投资总额年度公共教育支出或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总额年度公共教育支出或财政教育支出中教育经费或教育事业费总额年度公共教育支出或财政教育支出中的资本支出或教育
20、基本建设支出总额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教育投资总额按各级学校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总额,生均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总额(二)度量教育投资相对量的指标(三)度量教育投资的动态指标1.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反映一定期期内教育经费相对变化速度计算方法:水平法(几何平均法)=()基期水平间隔期末年水平为年份数年均增长率累计法(代数平均法)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2.教育经费弹性系数:表达某一时期教育经费变化速度与经济变化速度的关系教育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PK=100%e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y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教育需求的收入弹性,人均教育经费变动与人均收入变动之比Pi=100%E人均教育经费增长率,T
21、人均收入增长率(四)度量指标评价二、判断的标志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合理比例的客观标志:(一)从近期看,教育投资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一定期期内,所有受教育者的人均教育费用和各级各类教育受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的变动上。(二)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三)国民经济比例特别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积累过高,教育投资会绝对地或相对地减少,积累过低,近期会高,最终会低。第三节 外部比例拟定的方法一、直接法供求平衡法第一步,可以先拟定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需求第二步,拟定未来期内经济发展也许提供的教育投资量第三步,在教育投资的需要量
22、与也许量之间,拟定投资量的区间界线二、间接法国际比较法1.以某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为标准,对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分组,考察某一年份各国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进行横断面的分组比较。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覆盖面较大的一定数量的国家做样本,选取有一定跨度的历史时期的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数值。注意:1. 比较的口径要相同2. 要考虑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3. 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国际比较时,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对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影响。第六章 教育投资外部比例分析第一节 全球教育投资水平一、全球教育投资增长(一)60-90年代1.教育经费的增长以经济增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育经济学 笔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