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doc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 赵锦颖 1100100268【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
2、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牧:,说文解
3、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相
4、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其中的关系如下: 语言真实: 言语 + 真实 对人真诚,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 + 真实 相信: 确认 + 某种情况 + 真实 的确: 某种动作/状态 + 真实 凭证: 用以证明情况真实 + 物品 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 + 人 音讯: 信使传递的 + 消息 书信: 传递音讯的 + 文字材料 其中-都包含“真实”这一义素.,每
5、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的义素上加上别的义素而形成(但有的意义一旦固定后,有些义素可能消失。如“信使,后来不一定携带有符信)。又如“问”,包含如下意义:问:说文:“讯也。”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其关系如下: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问候、慰问审问询问责问、追究音讯过问、干预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
6、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也说明了词义引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
7、了否定的态度。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某些意义发生了联系。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学者对这
8、种分类方式持赞同意见。蒋绍愚先生则认为引申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如上面所举的“信。一是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如上文中的“问。连锁式引申派生的每一个引申义都与前一个意义有相同的义素,但离得较远的两个意义就不一定有相同的义素,且不是没一个意义都与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但辐射式的引申,每个引申义都是由词的本义从不同角度引申而来的,都和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但每个引申义之间未必有共同点.这时就引申的方式而言。但实际上,一个词的引申往往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如:信:说文:“诚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人谓
9、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言语真实:言语真实;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的确:某种状态真实;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信”的引申线索如下:诚信言语真实 相信的确 信物 信使 音信 书信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汉语 词汇 词义 引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