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docx





《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4篇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写的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竹枝词二首其二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特别宠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纳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
2、,语言清爽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深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其次首。 其次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颂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短暂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理想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或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难过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退的孤独和郁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
3、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颂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经常不安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安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原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颂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难过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想。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舞天际。也只有那里才不排
4、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慢慢幻成家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楚明白。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愉快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显明的民俗特色。犹如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吸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5、堤上行三首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第一首:日暮争渡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喧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敞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剧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实,语言朴实,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
6、一派朝气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加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迫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干脆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惊慌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擅长捕获生活形象
7、: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奇、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其次首:月夜对唱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唱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漫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特别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川流不息,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寂静。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概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
8、,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贬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多”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方,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方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颂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淌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美丽、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建了美丽的艺术境界,产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
9、水乳交融,感情深厚真挚,景色美丽动人。 第三首:酒家迎客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脉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朝气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总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显明,音调和谐,清爽隽永,写景如画;有深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非常繁华喧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刘禹锡写 诗歌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