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pdf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时间上:J 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2、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发达国家在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 世纪 50 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3、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不同的人口问题问题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少儿比重过大,经济资源环境压力大,教育、就业,住房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
4、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 0.8%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
5、模式,社会负担轻重1.2 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
6、)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它是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条件和原因流向特点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1、从欧洲到美洲2、从非洲到美洲3、从亚洲到美洲、东南亚如:中国人到美国、东南亚秘鲁、非洲
7、、澳大利亚日本人到美国、巴西、秘鲁印度人到美洲、非洲、大洋州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开发区到未开发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因流向特点经济生产发展不平衡从北非、东欧、西亚、拉美到西欧从拉美到北美从东南亚到西亚、大洋洲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工人增加。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原苏联西部欧洲部分流向乌拉尔山以东,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南部,日本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文档编码:CH6L4C2Q2
8、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
9、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
10、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
11、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
12、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
13、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
1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巴西向西德国向南,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
15、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改变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人口迁移对环
16、境的影响迁出地: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迁入地:利: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不利: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19541984 年中国人口迁移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量小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80 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1、特点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量大。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
17、移为主.2、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3、人口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从山区到平原4、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1.4 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
18、“四海为家”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
19、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
20、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
21、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
22、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
23、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
24、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文档编码:CH6L4C2Q2Y3 HR10E7W3U5V4 ZK9E7H1S1J7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
25、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湘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