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T-HNJK001—2019).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T-HNJK001—20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T-HNJK001—2019).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CSlCS 03.080.0103.080.01K7010K7010HNJK团团体体标标准准T/HNJK 0012019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cological and healthy community construction2019 年 2 月 18 日发布2019 年 3 月 20 日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告)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发布目目次次1范围.2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44基本规定.45 节地与室外环境.45.1控制项.45.2评分项.46 能源与环境.86.
2、1 控制项.86.2 评分项.87 住区水环境.117.1 控制项.117.2 评分项.118 材料与资源.138.1 控制项.138.2 评分项.139 生态、健康小区认定的申报与评定.169.1 生态、健康小区申报程序.169.2 生态、健康小区评分系统.179.2.7 生态、健康小区标志.17本规范用词说明.18T/HNJK 0012019I前言T/HNJK 0012019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准由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准报送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本
3、标准主要起草人:练岚、田华、邵同先、郭敬东、蔡政委。T/HNJK 00120192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生态、健康小区建设评价标准1 1 范围范围1.11.1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原文件精神,引导生态、健康小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住宅品质和小区建设质量,建设与自然生态、健康环境相协调,安全舒适、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居住环境,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评价标准。生态、健康小区是指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各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生态环境协调的住宅小区。1.21.2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生态、健康小区的评价。
4、1.31.3 参与评价的居住小区,其建筑面积应大于 10 万平方米,且用地规模应大于 4 公顷。1.41.4 生态、健康小区采取自愿申报的原则。1.51.5 执行本标准时,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1)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GB/T 19000-2016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GB/T 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GB/T 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5)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6)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7)GB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
5、范8)GB/T 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9)与小区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3.13.1 生态、健康小区生态、健康小区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人类居住地。是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健康、再生”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T/HNJK 00120193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的状态,既能满足整个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又能保证同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
6、生态、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居住小区。3.23.2 规划设计体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多层居住建筑密度不得大于 40%,高层居住建筑密度不大于 35%。同时,无障碍住房占项目总户数的比例不低于 2%。3.33.3 绿化环境小区绿地率,应35,绿地内植物种植面积(含水面)绿地面积的 80。3.43.4 能源系统目前至少要求建筑节能 50以上,以后会逐渐提高节能要求至 65。3.53.5 空气环境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宜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63.6 声环境日间噪音小于 35 分贝、夜间小于 30 分贝。3.73.7 水环境小区的排水应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宜采用中水和雨水
7、收集与利用系统。3.83.8 建筑材料及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小区建设应选用生产能耗低、技术含量高、能回收、可循环使用的 3R 材料和产品。是指在小区的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绿色建筑材料或产品,它包括各系统中使用的设备、配套产品和住宅部品。不改变物质形态即可直接再利用,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再利用,或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各类回收材料的统称。3.93.9 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管理与处置是指对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进行收集、管理、储存,并进行处理、处置的措施与设施,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 100。垃圾分类率应达到 50。3.103.10 智能化、
8、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生态小区设有自动联网防盗、火灾和可燃气体报警安全系统,小区户内人工紧急求助设施,能对小区的安全监视、记录等集中管理和控制。T/HNJK 001201943.113.11 照明功率密度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3.123.12 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4 4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4 4.1.1 生态、健康小区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生态、健康小区建设应符合国
9、家和地方有关生态、健康环境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并符合地方城乡规划与建设要求。4 4.2.2 生态、健康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节地原则。应合理规划住宅、配套公建、道路、绿地等项目的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宜采用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4 4.3.3 生态、健康小区建设应充分体现节能原则。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建筑节能措施,使生态、健康小区的建筑节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并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使用常规能源时,应进行能源系统优化。4 4.4.4 生态、健康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节水原则。应注重节水技术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4 4.5.5
10、生态、健康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节材原则。应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充分节约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和国家短缺资源。4 4.6.6 生态、健康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环保原则。必须以提高小区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居住环境为目的,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 5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5 5.1.1控制项5 5.1.1.1.1 生态、健康小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要求,且符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有关规定。5 5.1.2.1.2 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和濒
11、危T/HNJK 00120195动物栖息地。5 5.1.3.1.3 场地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危害。5 5.1.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要求。5 5.1.5.1.5 生态、健康小区应满足消防及建设安全要求。5 5.2.2 评分项 土地与环境利用5 5.2.1.2.1 生态、健康小区规划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满足下列任一项的要求:1)低层高于 35 但不高于 43、多层高于 23 但不高于 28、中高层高于 20 但不高于 24、高
12、层高于 11 但不高于 15,得 10 分;2)低层不高于 35、多层不高于 23、中高层不高于 20、高层不高于 11,得 16 分。评价分值:16 分。5 5.2.2.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及集中硬质铺地,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1)新建生态、健康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 35%,得 3 分;大于 40%,得 5分;旧区改建的生态、健康小区绿地率不低于 25%,得 3 分;大于 30%,得5 分;2)生态、健康小区内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 1.0,得 2 分;大于1.5,得 3 分;3)绿地本身的绿化覆盖率大于 70。得 2 分;4)生态、健康小区内的人均集中硬质铺地面积不低于 0.
13、1,且每处集中硬质铺地面积不小于 60,得 2 分;评价分值:12 分。5 5.2.3.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且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不小于0.6,得 3 分;大于 1,得 6 分;评价分值:6 分。5 5.2.4.2.4 生态、健康小区规划因地制宜、保护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1、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尊重周围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建筑T/HNJK 00120196高度等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得 3 分;2、生态、健康小区规划有效利用资源,并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2 项,得 3分;1)利用原基础设施旧区改造以及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的土地利用,提高其使用效率。2)场地内如发现具有文
14、化价值、但尚未得到正式认证的建筑物和其他文化遗产,应在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确定有效的保护办法,并加以实施。3)应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已具有良好生态、健康效益的植被采取原地保护措施;无法原地保留的采用异地移栽保护。4)住区规划应做好竖向设计,减少土方输入、输出,尽量就地平衡。5)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评价分值:6 分。室外环境5 5.2.5.2.5 住宅设计应避免幕墙造成的光污染。立面设计无幕墙得 3 分;立面幕墙面积占外墙总面积不超过 5%,得 2 分;评价分值:3 分。5 5.2.6.2.6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15、的规定得 3 分。评价分值:3 分。5 5.2.7.2.7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并满足下列任意一款或多款的要求:1)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 1.5 米高风速低于 5m/s,或建筑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2,得 2 分;2)过渡季、夏季建筑物室外风压均匀,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的建筑前后(或主要开窗)表面压差大于 0.5Pa,得 3 分;评价分值:5 分。5 5.2.8.2.8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满足下列任一项的要求:1、夏季典型日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 1.5,得 1 分;2、采取下列措施中的任一项,得 2 分:1)用地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
16、、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有遮荫措施的面积超过 50%;2)建筑立面或道路采用反射率不低于 0.3 的材料;T/HNJK 00120197评价分值:3 分。5.2.9公共活动区域大寒日60的区域获得不少于1h连续日照得2分。评价分值:2 分。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5 5.2.10.2.10 生态、健康小区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500m,得 1 分;2)场地 500m 范围内设有 2 条或 2 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 1 分;3)场地可满足消防要求的出入口不少于两处,得 3
17、 分。评价分值:5 分。5 5.2.11.2.11 生态、健康小区内部道路满足下列的要求:1)场地内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互不干扰,得 3 分;2)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计,且与建筑物有无障碍连通,得 4分。评价分值:7 分。5 5.2.12.2.12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1、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出入方便,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 2 分;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2 项,得 2 分:1)采用地下停车库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2)采用机械式停车库;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3、机动车地面停车位数量占总停车数量的比例低于
18、 10%,得 2 分。评价分值:6 分。5 5.2.13.2.13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并满足下列要求中的 3 项,得 5 分;满足 4项,得 6 分:1)场地 300m 范围内有为小区服务的幼儿园;2)场地 500m 范围内有为小区服务的小学;3)场地 300m 范围内有为小区服务商业服务设施;4)场地 500m 范围内设有 5 类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小型社区商业、邮政所、银行营业点、社区管理与服务中心、室外体育健身设施等)。评价分值:6 分。T/HNJK 00120198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健康5 5.2.14.2.14 充分结
19、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得 3 分。评价分值:3 分。5 5.2.15.2.15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超过 10ha 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1)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控制场地雨水外排,设置地下雨水池汇集地面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得 3 分;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设施,并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 2 分;3)充分利用室外地面渗透雨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小于 45%,得 2 分;4)控制场地雨水外排,设置下凹式绿地,得
20、1 分。评价分值:8 分。5 5.2.16.2.16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合理配置绿化植物,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1)种植多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且种植区域有足够的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得 3 分;2)居住建筑每 100 绿地上种植不少于 3 株乔木,得 3 分;3)木本植物种类20 种。得 2 分;4)复层种植面积占总绿地面积5,得 1 分。评价分值:9 分。6 6 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6 6.1.1 控制项6 6.1.1.1.1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有关的规定。6 6.1.2.1.2 当住宅小区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
21、空调设备能源效率等级应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空调设备能效限定值的要求。6 6.1.3.1.3 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应设置室温调节和冷、热量计量设施。6 6.1.4.1.4 除当地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或者建筑所在地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能源外,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内,不应设计采用直接电热采暖系统。6 6.1.5.1.5 集中采暖、空调系统应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并配置必要的水T/HNJK 00120199力平衡装置,保证管网和室内管道水力平衡。6 6.1.6.1.6 不得设置专门集中制备生活热水的锅炉房(作为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除外)。6 6.1.7.1.7 住宅水、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健康 小区 建设 评价 标准 HNJK001 201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