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选修第二册【高清教材】电子课本.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鲁科版化学选修第二册【高清教材】电子课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科版化学选修第二册【高清教材】电子课本.pdf(1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版权所有请勿擅自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如对教材内容有意见、建议或发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联系电话:0531-82098030电子邮箱:责任编辑:刘宗寅 曲丕丞 林翠丽杨春苗封面设计:魏 然欢迎同学们进入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化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类。其中,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努力体现化学基本观念与发展趋势,促进同学们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是全体同学必须修习的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培养同学们深入学习与
2、探索化学的志向,引导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是同学们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三个系列,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的同学,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是同学们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理念和要求,我们编写了本套教材,力求选取最具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的素材,按照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进阶,安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同学们学习最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最有价值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方法,形成正
3、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态度,达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本册为选择性必修 2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在学习本册教材的过程中,同学们将以必修课程为基础,遵照选择性必修课程标准,围绕“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三大主题,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提升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以微粒1致同学们致同学们第1章通过初中化学课程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你对原子结构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你是否深入思考过: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微
4、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区别?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应当如何描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哪些性质会呈现周期性变化?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这其中,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探究化学问题的基础。化学反应不会引起原子核结构的变化,因此化学科学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行为上,即主要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第 2 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 3 节 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微项目 甲醛的危害与去除 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本章自
5、我评价原 子 结 构 与 元 素 性 质第 3 节第 3 节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微项目 甲醛的危害与去除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本章自我评价本章自我评价第2章通过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原子之间能够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结合在一起。那么,原子之间为什么能够以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互相结合?原子形成的分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论。关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论,是关于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基于这些理论,人们能够深入地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并制备具有特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物质。第
6、1 节 共价键模型 第 2 节 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结构 第 3 节 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 第 4 节 分子间作用力微项目 补铁剂中铁元素的检验 应用配合物进行物质检验 本章自我评价 应用配合物进行物质检验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3 章物质通常有三种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固态物质通常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那么,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晶体有哪些基本特征?晶体的这些特征又有哪些重要应用?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否还会以其他的方式聚集?对物质的性质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而成的。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与物质的聚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时,不仅
7、要研究微粒的空间排布状况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要研究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第 1 节 认识晶体 第 2 节 几种简单的晶体结构模型 第 3 节 液晶、纳米材料与超分子微项目 青蒿素分子的结构测定 晶体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本章自我评价 之间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深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册教材的呈现形式保持着整套教材的特色:每节开始设置“联想质疑”栏目,铺设情境,提出问题,为同学们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性栏目组织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开展合作学习,并利用“方法导引”栏
8、目对有关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利用“资料在线”“拓展视野”“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技术”等资料性栏目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拓展同学们的思路;每节的“练习与活动”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两个层次,每章的自我评价分为“学习 理解”“应用 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提供精选习题和有关活动,以提升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在“本章自我评价”中列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重点和学业要求,以便于同学们据此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每章设置一个微项目,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同学们面对实际的化学问题,学以致用,实现所学知识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转化。本册教材共 3 章,含
9、 10 节和 3 个微项目,全面反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发展同学们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要求和学业要求。相信本套教材能够成为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学习化学学科的好帮手,为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业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辟广阔的空间。2目 录CONTENTS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 /2第 2 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0第 3 节 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0微项目 甲醛的危害与去除 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 /29本章自我评价 /33第 2 章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第 1 节 共价键模型/37第 2 节
10、 共价键与分子的空间结构 /45第 3 节 离子键、配位键与金属键 /58第 4 节 分子间作用力 /69微项目 补铁剂中铁元素的检验 应用配合物进行物质检验 /76本章自我评价 /811第 3 章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第 1 节 认识晶体 /87第 2 节 几种简单的晶体结构模型 /94第 3 节 液晶、纳米材料与超分子 /108微项目 青蒿素分子的结构测定 晶体在分子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117本章自我评价 /1221.某些共价键的键长 /1252.某些共价键的键能 /1263.各章节中的主要术语与物质名称 /127元素周期表 /129附录2第 1 章通过初中化学课程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
11、习,你对原子结构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你是否深入思考过: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区别?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应当如何描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哪些性质会呈现周期性变化?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这其中,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探究化学问题的基础。化学反应不会引起原子核结构的变化,因此化学科学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行为上,即主要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第 2 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 3 节
12、 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微项目 甲醛的危害与去除 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本章自我评价原子 结 构与 元 素 性 质第 3 节第 3 节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微项目 甲醛的危害与去除利用电负性分析与预测物质性质本章自我评价本章自我评价2图1-1-1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联想质疑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早在公元前 400 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从哲学意义上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原子,但直到 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才把原子从一个扑朔迷离的哲学名词变为具有实在意义的微粒的概念,并提出了原子论。1904 年,汤姆孙(J.
13、J.Thomson)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开始涉及原子内部的结构。1911 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丹麦科学家玻尔(N.Bohr)于 1913 年根据原子光谱实验,进一步建立起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回顾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现代科学对原子结构的描述究竟是怎样的?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通过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你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
14、子构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分析、解释和预测元素性质的基础。那么,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呢?科学家通过研究原子光谱,进一步揭示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道尔顿原子论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量子力学模型+1803年1904年1911年1913年20世纪20年代-变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等3观察思考请描述氢原子光谱的特点,并说明这对你推测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有什么启示。许多物质都能够吸收光或发射光,人们常常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光谱。如果原子结构真如卢瑟福的核式模型所描述的那样,根据经典的电动力学观点
15、,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一定会自动且连续地辐射能量,最终坍塌到原子核上。这样,不仅原子是不稳定的,而且原子的光谱应当是连续光谱,即波长的变化呈连续分布。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在一个被抽成真空、两端含有电极的玻璃管中充入低压氢气,然后在两个电极上施加高压,使氢原子在电场的激发下发光图 1-1-2(a),发出的光经过三棱镜分光后得到如图 1-1-2(b)所示的氢原子光谱图。图1-1-2 氢原子光谱的测定示意图和氢原子光谱图(a)(b)实验证明,氢原子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的线状光谱,这与根据卢瑟福原子结构核式模型得到的推论是不一致的。为了解释这一实验事实,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的
16、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其基本观点是:(1)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orbit)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2)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值是不连续的,这称为能量“量子化”。轨道能量依 n 值(1、2、3、)的增大而升高,n 称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 n=1 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含有氢气的放电管透镜狭缝窄光束410nm434nm486nm656nm屏或照相底片三棱镜Chemistry 第 1 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4(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 Ei)跃迁到另
17、一个轨道(能量为 Ej)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当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记录时,就形成了光谱。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玻尔提出的这些重要概念和观点至今对我们理解原子结构仍然具有启发性。追 根 寻 源为什么氢原子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的根据玻尔模型,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间的能量差也是确定的,而光的频率与轨道所具有的能量 E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h|Ej-Ei|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610-34Js。由
18、上式计算得到的光的频率(或波长=c/,c 为光速)只能是不连续的,此时形成的是具有特征波长的线状光谱。对氢原子而言,人们可以依据玻尔理论计算得到氢原子中的电子处于不同轨道时的能量,这样就可由上式求得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跃迁时所形成的光的频率。图 1-1-3 给出的是氢原子光谱的形成原理以及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模型中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 n=1 的轨道所形成的谱线在紫外光区;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 n=2 的轨道所形成的谱线在可见光区,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分别为一条红色的、一条蓝色的和两条紫色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 n=3 的轨道所形成的谱线在红外光区。反过来,人们
19、通过光谱实验获得谱线的频率(或波长),就能知道电子在哪些轨道之间跃迁了。红外系列图1-1-3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模型中的原子轨道可见系列紫外系列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联想质疑玻尔引入一个量子数 n,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但是,某些复杂的光谱现象却难以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予以解释。1.原子轨道变第 1 节 原子结构模型等5显然,上述问题只用玻尔的轨道概念和量子数 n 是无法解释的。那么,应当如何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和多电子原子的光谱的复杂现象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否还存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未能描述的其他量子化现象呢?图1-1-4 钠原子的部分光谱589.0589.6
20、550560570580590600610620630640650 nm例如,在进行原子光谱实验时,通常条件下,钠原子中处于 n=4 的状态上的核外电子跃迁到 n=3 的状态,会产生多条谱线;在外磁场存在的情况下,无论是氢原子还是多电子原子的光谱中,原来的一条谱线都可能分裂为多条;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用高分辨光谱仪可观测到氢原子中的核外电子由 n=2 的状态跃迁到 n=1 的状态时得到的是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同样情况下钠原子的黄色谱线也是靠得很近的两条谱线(图 1-1-4)。原子线状光谱的产生是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能量量子化的状态之间跃迁导致的,因此,根据多电子原子光谱现象的复杂性及其在外
21、磁场存在时的谱线分裂现象,可以推测同一量子数 n 所标记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中的不同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还存在差异。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不仅能够较圆满地解释原子光谱的实验事实,而且为解释和预测物质结构与性质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已经成为现代化学理论的基础。量子力学理论仍然使用量子数 n。习惯上,将 n 所描述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n 的取值为正整数 1、2、3、4、5、6 等,对应的符号分别为 K、L、M、N、O、P 等。一般而言,n 越大,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电子具有的能量越高。当 n 相同时,电子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即同一个电子层内的电子可处于不同能级。当
22、n=x 时,有 x 个能级,分别用符号 s、p、d、f 等表示。例如,n=2 时,有 2 个能级,符号分别为 s、p;n=4 和 n=3 时,分别有 4 个和 3 个不同的能级。于是,当钠原子中的电子由 n=4 的电子层的不同能级跃迁到 n=3 的电子层的不同能级时,形成的光谱就会有多条谱线。科学实验又发现,在存在外磁场时,处于同一能级的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的能量还会不同。因此,当有外磁场时,氢原子或多电子原子光谱中的一条谱线就可能分裂为多条。习惯上,人们用“原子轨道(atomicorbital)”来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不过,此处定义的原子轨道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电子层为 n 的状态
23、含有 n2个原子轨道。当 n=1 时,有 1 个能级,记为 1s;也只有 1 个原子轨道,记作 1s。当 n=2 时,有 2 个能级,分别记为 2s 和 2p;共有 4 个原子轨道,包括 1 个 s 轨道和 3 个 p 轨道(分别记作 2s、2px、2py、2pz)。当 n=3 时,有 3 个能级,分别记为 3s、3p 和 3d;共有 9 个原子轨道,包Chemistry 第 1 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6追 根 寻 源霓虹灯为什么能够发出五颜六色的光霓虹灯自 1910 年问世以来,将城市夜景装扮得格外美丽。霓虹灯的发光机制与氢原子光谱形成的机制基本相同。对霓虹灯而言,灯管中填充的气体不同,在
24、高电压的激发下发出的光的颜色就不同。例如,在灯管中充入氖气,通电后在电场作用下,放电管里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激发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但处在能量较高轨道上的电子会很快以光的形式辐射能量而跃迁回能量较低的轨道,所发出的光的波长恰好位于可见光区域中的红色波段,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红色光。通电后氩气发蓝紫色光、氦气发粉红色光等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技术的发展,霓虹灯正在被 LED 灯带等光源取代。括 1 个 s 轨道和 3 个 p 轨道(分别记作 3s、3px、3py、3pz),以及 5 个 d 轨道。在无外磁场的条件下,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表 1-1-1 总结了 n 值所对应的能级和原子轨道
25、的情况。表 1-1-1 n 值所对应的能级和原子轨道的情况电子层或量子数 n符号能级原子轨道n=1K1s1sn=2L2s2p2s2px2py2pzn=3M3s3p3d3s3px3py3pz3d(包含 5 个原子轨道)n=4N4s4p4d4f4s4px4py4pz4d(包含 5 个原子轨道)4f(包含 7 个原子轨道)不仅如此,核外运动的电子还存在一种被称为“自旋”的量子化状态。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能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氢原子的电子由n=2 的状态跃迁到 n=1 的状态时得到两条靠得很近的谱线,钠的原子光谱中存在靠得很近的两条黄色谱线,都与电子的自旋有关。这里的“自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清教材 鲁科版 化学 选修 第二 教材 电子 课本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