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机械空气动力学参考资料.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用机械空气动力学参考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用机械空气动力学参考资料.pdf(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 崔尔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 701 研究所)本文简要回顾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在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的作用,对现代空气动力学新的发展趋势和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气动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一、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一、空气动力学与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和其他气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物体与空气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是航空航天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一。1 空气动力学推动空气动力学推动 20 世纪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世纪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1903 年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带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向往已久的飞行梦想。为
2、了研制这架飞机,他们进行过多次滑翔试验,还为此建造了一座试验段为 0.01m2的小型风洞。正是这些努力,加上综合运用早期的空气动力学知识,最终获得了成功。20 世纪初,建立在理想流体基础上的环量和升力理论以及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奠定了低速飞机设计基础,使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为现实。40 年代中期至 50 年代,可压缩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超声速流中激波性质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跨音速面积积律的发现和后掠翼新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突破“音障”,实现了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50 年代中期,美、苏等国研制成功性能优越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如美国的 F-86、F-100,苏联的米格-15、米格-19
3、等。50 年代以后,进入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第二代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斗机陆续投入使用,如美国的的 F-4、F-104,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法国的幻影-3 等。1957 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和 1961 年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升空,被认为是空间时代的开始。美、苏两国在战略导弹和航天器发展方面的激烈角逐,促使超音速和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两个超级大国都投入巨大力量,致力于发展地面模拟设备,开邻近高超出音速空气动力学和空气热力学的研究。航天方面的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克服由于高超音速飞行和再入大气层,严重气动加热所引起的“热障”问题上在钱学森先生倡导下诞生了一门新的
4、学科,即物理力学,为航天器重返大气层奠定了科学基础。航空方面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了发展高性能作战飞机、超音速客机、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和变后掠翼飞机。这一时期,空气动力研究方面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超临界机殿”新概念的提出,它可以显著提高机翼的临界马赫数。20 世纪 70 年代后,脱体涡流型和非线性涡升力的发现和利用,是空气动力学的又一重要成果。它直接导致了第三代高机动性战斗机的产生,如美国的 F-15、F-16,苏联苏-27、米格-29 和法国的“幻影 2000”。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军事需求的强力推动,美、苏两国都开始加紧研制第四代战斗机和高超音速飞行器以及跨大气层飞行器,其中最有代表性
5、的是 1981 年美国发射的航天飞机。由此形成了现代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新时期。2 21 世纪航空航天事业事业发展的基础世纪航空航天事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1986 年美国宣布执行单级入轨的国家空气飞机计划(NASP),希望能在 20 世纪末研制出马赫数为 25 的空天飞机,但由于作为动力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中遇到了难于克服的困难,不得不于 1994 年宣布停止研制。随后又制订了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可重复使用的空天运载器 X-33、X-34 和 X-37 的发展计划,后因 X-33 液氢储箱复合材料脆性断裂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和财政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上述研制计划于 2001 年 3 月终止。以后,美
6、国空军和 NASA 还分别实施了“高超技术”(Hytech)和“高超-X”(Hyper-X)计划,但进展并不顺利,作为该计划的第一架 X-43A 首飞失败,2002 年进行的另一次飞行试验也因火箭助推器出现故障而未能成功。美国人在总结这些研制教训时才认识到,一系列高超声速流的基础研究储备不够和风洞等地面模拟设备能力的严重不足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1996 年美国制订了 21 世纪空军装备发展的战略性文件,提出建立全球快速机动反应和灵活作战保障能力,全方位占领空中优势的明确目标。航空方面以美国 F-22、联合攻击战斗机(F-35)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将高机动性、敏捷性、超音速巡航能力、高隐形能
7、力、更大的高度/速度范围等诸多优异性能集于一身,对空气动力学、动力推进、电子控制和材料、工艺等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3 我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我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1949 年以前,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事业,空气动力学因而获得蓬勃发展。1956 年,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1958 年,为适应航空发展的需要,建立了沈阳空气动力研究院。1976 年,在四川绵阳成立国家级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至今已建成各类中大型地面模拟实验设备,包括试验段尺寸为 6m*8m 的低速风洞、2m 激波风洞、2.
8、4m 跨超音速风洞、200m 弹道靶等共 30 余座。经过 50 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空气动力学取得了很大进展,基本能满足现在型号选型和部分定型试验要求。在发展理论与数值计算、地面模拟试验和飞行试验以及在解决型号气动问题方面取得了大批研究成果,使得对飞行器气动特性的预测能力和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飞机、战术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卫星和其他型航天器研制做出重要贡献。但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无论是实验设备、计算手段还是基础研究都还有明显差距。二、未来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二、未来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 空气动力学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空气动力学面临许多挑战性的问题 今后 10 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航空航天技
9、术必将有更大发展。正在研制和有可能开始投入研制的航空航天飞行器,主要有以下几种。(1)高机动性作战飞机。美国计划于 2005 年装备部队的 F-22 第四代战斗机,F-35 联合攻击战斗机和俄罗斯正在研制的 1.44 高机动验证机,以及今后可能发展的更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和无人作战飞机,都属于高机动性作战飞机。这类飞机具有超音速巡航、过失速机动、高度隐形和短距起降能力,是未来进行空战和掌握制空权的主要装备。其发展面临许多有待突破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如提高升阻比、减低超音速零升阻力、气动力主动控制(ACT)等。而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对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尤其是对有分离、激波及旋涡的非定常流亟
10、待加强研究。(2)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空天飞行器。这种飞行器集飞机、运载器和航天器等多功能于一身,能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也能进入外层空间在轨运行。它的飞行马赫数可以超过 20,能快束反应做到全球“即时到达”,既可以作为高速运输工具,又可担负空间武器发射平台和实施侦察预警和对敌攻击的任务,是 21 世纪进入空间、控制空间和争夺制天权的关键武器装备。但在气动力方面,如何增升、减阻、气动防热、喷流控制和适应宽广飞行环境的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超燃吸气式发动机是这类空天飞行器的主要动力装置,但其中一些重要空气动力学问题也远未搞清楚。(3)大型高速民航机和军用运输机。包括“协和号”的改进和后继型号、
11、类似日本超音速运输计划(NEXST)中拟发展的超音速运输机和超大装载量(可达 1000 人)高速民航客机。在解决了安全性、经济性和噪声环境污染问题后,这些大型飞机将投入使用,可大大节省空中旅行时间,对快速空中支援、后勤保障和经济发展都会有巨大促进作用。其主要气动力问题是如何增升、减阻,降低气动噪声,进一步缩短起降距离,以及有效操纵和飞行稳定性等。(4)地效飞行器。包括近地掠海飞行器巡航导弹。由于在地效区内脱离水面飞行,可不受水文、地理条件的限制,又有海面杂波掩护,雷达很难发现,是信息战的“盲区”,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突击性,是实施“超平面登陆作战”的理想装备。此外,地效区飞行的升阻比高、装载量大,
12、经济、安全、快速,作为军事运输和客运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气动力问题是如何近地(水)平飞稳定、动力增冲、增强抗风浪能力、极低飞高下的有效控制等。(5)微型飞行器。微型飞行器是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新概念飞行器,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军事方面,可用于低空战场侦察、作战效果评估、通信中继和对地面目标实施有限攻击。民用方面,可用于环境监测、交通监控、资源勘察、空中摄影、森林防火等。微型和纳型卫星,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今后发射量会大幅度增加。主要气动力问题是如何实现低雷诺数流动、高升力和推进机制,以及抗干扰和稳定飞行能力等。(6)智能控制可变形体飞行器。由于 MEMS
13、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有可能研制出智能控制可变形体飞行器。它将通过设置在飞行器内部的敏感元件、信号采集与分析决策系统、执行机构的自动装置,自主改变形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做出即时响应,以保持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最优状态。美国 NASA 制订的“21 世纪航空发展展望”中已对这种飞行器有过设想,并企望在 2030 年左右将其变为现实。其涉及的气动问题主要是微流体力学、自适应形体空气动力学、智能流动控制等。此外,战略战术导弹、各种应用卫星、无人侦察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和激光、动能等新概念武器等,也是今后将着重发展的航空航天飞行器类型,这里不作讨论。上述这些飞行器的研制,对空
14、气动力学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超声速和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湍流、大攻角非定常流动分离导致的复杂流场预测、实验及控制、增升减阻、喷流干扰与推力转向、气动隐身、地面效应、低雷诺数流动与微流体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与气动防热、超燃冲压发动机内流空气动力学与空气热力学等,它们一般都涉及高度非定常、非线性,包括物理/化学变化效应的时空瞬变流场等,有很大的难度。2 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趋势现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现代空气动力学发展,可以看出如下四个提点。一是设计要求是综合性的,充分反映了多学科交叉的提点,如隐身、超音速推进、防热结构、智能控制、MEMS 技术等。因此,如何充分运用多学科综合
15、、一体化设计和多目标优化方法,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二是不仅要求对宏观流动现象和总体气动性能给出最终结果,而且要求对流场结构和流动细节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对理论、试验和数值模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者密切结合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其作为最终检验的飞行试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三是航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层出不穷,急需开展原创性的工作,因此,对物理机制和数学建模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其基础则是大量实验和数值模拟所提供的丰富信息。四是经济上的可承受性是发展新型航空航天飞行器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要搞“用得起的装备”。只有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上有原创性的突破,才能导致新
16、的创新设计和新的技术出现,从而降低研制和生产费用。这些要求反映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三、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迎接挑战三、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迎接挑战 航空航天技术对空气动力学提出了一系列复杂而困难的新课题,面对如此众多的挑战,在规划空气动力学今后的发展时,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做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1 充分认识空气动力学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空气动力学的重要作用 空气动力学不仅对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有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发展对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如复杂瞬变空间流场测量与显示技术,促进了激光、红外、高分辨率传感技术与新一代信息转换和处理
17、技术的发展;再入飞行器热防护,推动了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和检测技术以及等离子应用技术的进步;高温气体动力学的发展为高性能动力装置和大功率激光武器研制,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凡此种种,不一而举。世界上航空航天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为发展空气动力学,往往不惜花费巨大人力和财力。以美国为例,1992 年美国宇航局航空预研投资中,空气动力学占 28.1%,这还不包括 6000 多万美元的风洞改造费和 2 亿多美元的运行支持费。他们认为,空气动力技术对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非常重要,并认为“它与保持美国在外国竞争中的技术领先地位有关”;过去一段时间不重视这一问题,研究经费投入不足
18、,“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只关心短期得益项目所造成的”。2 加大改造和新建科学实验设备的力度加大改造和新建科学实验设备的力度 科学实验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加大对重大设备(如热结构风洞、超燃试验装置、高温气体动力学模拟设备,地面虚拟飞行模拟装置等)改造和新建的力度。美、俄两国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这是关系到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成败的大事。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现有风洞设备尺寸仍偏小,参数偏低,尚缺少某些急需的特种风洞和大型高性能计算机,气动研究水平和解决型号问题的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不能满足我国研制先进飞行器的需求。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19、俄罗斯有着高度重视空气动力学的传统,他们耗费巨额资金,建立的几个国家级气动力研究实验基地在规模和能力上不亚于美国,对保证前苏联实现载人航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前苏联在工业基础,特别是工艺及电子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但依靠先进的空气动力技术,仍然研制成功苏-27 和米格-29 这样一批性能优越的战斗机,制造出推力强大的火箭和自己的航天飞机,充分显示出重视空气动力学研究实验所产生的巨大效果,这一成功经验值得借鉴。3 发挥信息技术在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对空气动力学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现在和今后将要发展的一些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
20、如自适应机翼飞行器、可变形体飞行器、仿生飞行器、基于MEMS 技术的分布式控制飞行器等,其气动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计算机。此外,气动测量与控制、数据处理等也离不开计算机。计算空气动力学(CFD)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与设计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因此,应当在更大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与设计中的作用,集中力量大力发展计算空气动力学。4 组织跨学科协作,促进跨越式发展组织跨学科协作,促进跨越式发展 在新技术发展中,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其突出的特点。要打破部门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组织跨学科协作,合理配置
21、和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同时,要更加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有效地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跨越式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过去,由于体制等原因,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既不利于在基础研究上尽可能集中有限的力量,也不利于技术上的创新,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航空动力技术航空动力技术 刘大响*彭友梅(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一、加快发展的世界航空动力技术一、加快发展的世界航空动力技术 以发动机为核心的航空动力系统是航空工业的关键性技术,航空史上重大突破(如动力飞行、喷气推进、跨越音障、
22、垂直起降和超声速巡航等)无不与发动机技术直接相关。无论是军用航空还是民用航空,都把航空动力技术列为重点突破的优先领域,当今世界的航空动力技术正在加速发展。1 军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军用涡轮喷气发动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军用航空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大致发展了四代。第一代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主,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研制,5060 年代获得广泛应用。表征发动机综合性能指标的推力重量比(简称推重比)为 34,涡轮前燃气温度为11001300K。第二代主要是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基本上是上一代的改型,还有少量涡轮风扇发动机。推重比为 56,涡轮前温度为 14001500K。如俄罗斯的米格-21 战斗
23、机使用的 R-13 涡喷发动机和英国斯贝 MK-202 军用涡扇发动机等,属于第二代。第三代主要是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大量装备第三代战斗机。推重比为 78,涡轮前温度达到 16001750K。如美国 F-15、F-16 使用的 F-100,F/A-18 使用的 F-404,俄罗斯米格-29 使用的 RD-33、苏-27 使用的 AL-31F 等,属于第三代。第四代发动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发展,目前进入研制后期,预计 2005 年左右装备使用。推重比为 910.5,涡轮前温度高达 18502000K,主要用于第四代战斗机。其典型机种有
24、美国 F-22 使用的 F-119、西欧 EF-2000 使用的 EJ-200、法国“阵风”使用的 M88-III,以及俄罗斯 AL-41F 等小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目前,美国和英国的第一、二代军用飞机均已退役,第三代是现役主力机种,并且还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或改型。俄罗斯、法国、日本、印度、韩国等二、三代并存,以第三代为主。第四代战斗机具有隐身、过失速机动、不加力超音速巡航、短距起降、超视距多目标攻击等许多特点,较之第三代具有全面优势。2007 年开始将逐步取代第三代战斗机,成为美国、俄罗斯及部分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周边国家 21 世纪上半叶的主战机种。2 民用航空发动机民用航空发动机 军用飞机
25、(尤其是战斗机)发动机一直处于航空动力技术的前沿。在充分借鉴军用发动机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民用航空发动机也同时经理了活塞式、涡轮喷气、涡轮风扇三个发展阶段,现正朝着高可靠性、长寿命、更经济、更清洁的方向发展。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耗油率、降低噪声、降低排放污染、提高推力以满足双发跨洋远程飞行等。目前,马赫数为 35 的高超音速运输机发动机正在研制之中,利用航空发动机技术改型而发展的地面燃气轮机已广泛应用。在世界航空强国中,航空动力已形成军用、民用、燃机三足鼎立的格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3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发动机发展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航空发动机发展 工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用 机械 空气动力学 参考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