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
《【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齐全的中医诊疗解决方案.pdf(10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方案中医诊疗方案目录方案内一科 .1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2胸痹(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10 内二科 .15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16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21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6 外科 .30 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31 精癃(前列腺增生)中医诊疗方案 .34 石淋(尿石症)中医诊疗方案.37 骨一科 .42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42 股骨干骨折中医诊疗方案.49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57 骨二科 .65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65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中医诊疗方案.69 腰腿痛(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73 骨三科 .77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78 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83 膝痹病中医诊疗方案.87 妇产科 .91 崩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92 异位妊娠中医诊疗方案.96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101 方案内一科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内一科)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
3、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年)。(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 ESC制定,2006 年)。(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
4、、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2)心电图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时限 O 12s,其前无P 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方案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证证候: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远志、石莒蒲、龙齿
5、(先煎)、炙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生脉片、稳心颗粒等。中药针剂:生脉针、参脉针。2、心脾两虚证证候: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中药针剂:黄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3、阴阳两虚证证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桂枝、当归、黄芪、元
6、胡、甘松、炒枣仁。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中药针剂: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4、痰瘀互阻证证候: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方案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中成药:冠心丹参片、田七胶囊。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5、气滞血瘀证证候: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目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
7、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中成药:稳心颗粒。中药针剂:冠心宁针、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6、痰火扰心证证候: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二)针灸治疗1、体针疗法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23 个穴位。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太溪。
8、患者取卧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2030 分钟。2、耳针疗法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方法:每次选 34 穴。中度刺激,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34次,每日 1 次。四、疗效评价方案(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童,证候积分减少30: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79 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 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 制
9、定。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示5 次分,DCG 示60 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2、痰湿上扰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案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代表方:归脾
10、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5、肾精不足证: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熟地滋肾益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仲
11、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二)中成药:龙胆泻肝颗粒:2 包/次,3 次/日,水冲服。功能:清热解毒,泻肝经实火。适用阴虚阳亢证者。祛湿颗粒:一次 10g,一日 3 次,开水冲服。功能:淡渗利湿,清热解毒。适用于痰湿上扰证者。人参五味子口服液:2 支/次,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养阴。适用于气血亏虚证者。补肾养骨口服液:2 支/次,3 次/日,口服。功能:温补肾阳,填精补髓。适用于肾精不足证者。步长脑心通:4 粒,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方案(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参芪扶正注射液:扶正固本,益气活
12、血。2、活血化瘀类: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四)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1)阴虚阳亢证: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2)痰浊上扰证: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3)气血亏虚证: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4)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5)肾精不足证: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
13、。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2、推拿按摩辩证辨病使用手法。3、药物浸浴 药物组成:夏枯草勾丁 桑叶 菊花 牛膝,每日一次,15 天为一疗程。4、起居有规律,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方案5、体育锻炼:按年龄、性别、体力有无并发症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进行导引和气功有一定疗效。6、饮食治疗:应严格长期坚持,饮食总热量和营养成分须适应生理需要,进餐定时定量,忌食膏粱厚味、或过咸之品。(五)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
14、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5 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2、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显效1.舒张压下降 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 20 mmHg或以上。有效1.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
15、到正常范围;2.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方案内二科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内二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的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2西医诊断标准:
16、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方案(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
17、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
18、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
19、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肝胃气滞证方案治法:疏肝理气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中成药:气滞胃痛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中成药:复方银黄片(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
20、制剂)、祛湿冲剂(本院制剂)等。4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参苓白术颗粒(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5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6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方案中成药:人参五味子口服液(本院制剂)、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等。7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通络。推荐方药:丹参
21、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元胡、川芎、当归等。中成药:胃痛宁汤(本院制剂)、田七胶囊(本院制剂)等。(二)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三)护理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1)痊愈:症状消失。(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 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 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 50。(5)恶化:症状改
22、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方案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2 级以上。(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1 级。(4)无
23、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量表评价标准以所采用量表(如 SF-36、PRO 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二)评价方法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17 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内二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
24、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具备主证 2 项加次证 1 项,或主证第 1 项加次证 2 项即可诊断。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4)x 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二)疾病分期Al 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
25、水肿明显。A2 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方案H1 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H2 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S1 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S2 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3脾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编 齐全 中医 诊疗 解决方案
限制150内